犯罪心理心得体会怎么写,青少年犯罪案例的体会怎么写
来源:整理 编辑:八论文 2025-07-03 02:22:22
1,青少年犯罪案例的体会怎么写
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用心理学理论军事化方法训练孩子,对青少年网瘾,对有厌学逃学,早恋叛逆对抗,吸烟酗酒,懒惰离家出走等危及到家庭和社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心理咨询,行为训练性格重塑028-87976633自己上百度找去 ,然后自己仔细琢磨写出体会 !先举件事例,在写出自己的感感想就行!
2,危险驾驶罪心得体会怎么写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在这里我因为自己的危险驾驶而感到非常的遗憾。也感到非常的懊悔。我很难过,自己在公共交通当中操作,这样危险的行为。并且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只顾自己的一时痛快。在很多车子的道路上进行危险,驾驶。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是其中的某一个行人。然后别人在危险驾驶,我心里是怎样的,害怕怎样的单身,怎样的痛恨?适合我这次危险驾驶还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如果不是警察同志的及时制止我肯定也会酿成罪过。所以说我心里面特别难受,特别的自责。
3,谈谈你对犯罪心理学的看法论述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看看《沉默的羔羊》然后你就有看法了~~~~~~~~沉默的羔羊呀,还是不要看比较好,太变态了。那个剥人皮做衣服的场景,看了会做噩梦的……
4,犯罪心理第一季观后感800个字
这位令人尊敬的母亲,也是一位等待被电击的死囚犯。因为她被控告谋杀了她的儿子,与她变态丈夫(残忍分尸18个少女)同一天行刑。可是经过FBI探员的调查发现,她的儿子根本没有死,而是被她送给一家人领养。她也觉得为了儿子的安全,到自己丈夫行刑之前,都不会和他相认。最后,即使她那魔鬼般的丈夫行刑后,她却是选择也行刑。她不想让孩子知道自己有这样的父母,尤其的父亲。这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她的孩子。没有人愿意和变态杀人狂的孩子交朋友,如果要毁掉她孩子的一生前途,母亲选择义无反顾地赴死。就让这个秘密永远地深埋吧。 可爱的儿子,有优越的家庭,爱他的父母,大好的前程。他不曾知道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他更好的活着,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来成全他。他不曾知道他的生母的一生,走得是多么艰难和煎熬。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个根本不能相认的儿子。这位母亲在临死前说过:“生命中最大的礼物莫过于为人父母”,她并没觉得自己的离去能换来儿子正常的生活有多么了不起,而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母亲最后坐在电击椅上的表情,那么淡定、那么平静、那么随和,但是却止不住让人哭到心颤。没有人想看到她的离去,但所有人都尊重她的选择,一个伟大母亲的自然选择。我在想,等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如果终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这件事,他会不会为自己的生母感到骄傲?算了,还是不要让他背负太多,这样做会毁了母亲的牺牲。就让他永远地快乐、无虑地生活下去吧。
5,论文格式写一篇关于犯罪心理学电影的读后感2000字
<<犯罪心理学>>的含义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这本书仅仅十万字左右,但是充分运用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其内容真的太吸引人了。让我在书中的情节中遨游了很久很久...读完这本书也让我感触颇多。好了,现在我就来介绍介绍这本让我如此兴奋的著作。 刚开始书中所提到的面具杀手,一次次的杀人,一次次的以一种非常变态的方式去善后,并且让尸体非常快速的让别人发现,让我感到有点兴奋。毕竟这么一个变态的杀手的背后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其次,那就是一个个的谜团和断断续续的描述,所以情节的跳跃下无法很清楚的弄清楚。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分了好几个段来描述。故事中的问题一扣接一扣,感觉上看我的思维还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细节。整本书从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重重的疑问萦绕着我,杀手的一系列反常的动作,一些些点点滴滴的暗示,让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迫不及待的去搜寻每一个疑问的答案。直到文章的结局我才明白整个故事的究竟,找到了凶手。整个故事情节相当的精彩,文章结构循序渐进,环环紧扣,不留破绽。不枉费我这么认真的去读。令我相当的有感触。 本书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 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书中通过紧凑的故事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 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 我很喜欢这类的读物,电影,看完书我又接着看了几部犯罪心理学的电影,比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等。在电影里我运用了书中读来的知识细细的分析了其中含义跟隐藏的犯罪心理。我希望以后我也能多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我的知识面。陶冶了我的情操。这样也能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变得更好。《犯罪心理学》这本书真的不错,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6,犯罪心理学读后感主要是感
昨天晚上一直到接近两点,《犯罪心理学》这本书终于让我看完了。
每次读完一本书都会很有成就感,但是也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过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多,并且对于我这么一个迷恋推理小说的人来说,熬夜也要看完是很必要的,否则会睡不着觉!
好了,正式开始进行自己的分析。第一,刚开始书中所提到的面具杀手,一次次的杀人,一次次的以一种非常变态的方式去善后,并且让尸体非常快速的让别人发现,让我感到有点兴奋。毕竟这么一个变态的杀手的背后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其次,那就是一个个的谜团和断断续续的描述,因为看到的是电子书,所以情节的跳跃下无法很清楚的弄清楚。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分了好几个段来描述,一开始可能还是沃勒医生的判断和想法,然后突然就是萨姆兰的调查,所以这种跳跃的描述让我费了很大劲才适应过来。
记得以前看小说一天能看50万的很轻松,看这本的时候一天看完了,但是看了很久很久,并且问题是只有十万字左右,但是我完全不会理会这些,因为这本书真的太吸引人了,也让我在书中的情节中遨游了很久很久...
故事中的问题一扣接一扣,感觉上看我的思维还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细节,虽然有一些的纰漏,但是对大局影响不大,不过当时得出的疑问有很多:到底那个小孩子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沃勒医生真的就是那个杀人凶手?首先我肯定了那个小孩子的说法,毕竟麦瓦这个黑心投机的小老板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暗示的,但是一直没有说到麦瓦到底看到的那个人是谁,但是有一点我考虑到了,沃勒医生当时的状态!沃勒这个人,可以说异常的神秘,我一直都没有看透他到底是什么路数的,最起码一直到一半的时候还没有弄清楚这个男人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我还是很满意自己的阅读以及抓问题重新的能力,那就是鲁夫这个FBI警探,他的反常让我觉得他有问题。还有就是刚开始关于杀手的一系列动作,对于男性的生殖器直接给割掉并且把女性下体插入钢筋的做法让人觉得这个人至少是一个性方面有很大问题的人。
当时我是很愚蠢的,因为读故事的时候实在是太过于投入,以至于一直在猜测着拉弗雷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这个被人称作“观察者”的男人的确很厉害,但是当时我的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这么一个人的身上,以至于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所以我在后半段很长时间里都陷入了作者给我们读者制造的一个个陷阱里,也让我无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推理下去。
但是当看到麦瓦这个投机的小老板死掉的情节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那副纸牌应该不是纸牌,或者说应该是别的什么东西,但是说实话,一直到最后我都没有猜测出问题的关键,毕竟我不了解塔罗牌,也不明白美式的塔罗牌到底有什么牌,当然了,最后看到凶手是鲁夫的时候,当看到塔罗牌里fool的这个倒置的时候,我才突然想到了为什么沃勒医生叫沃勒,把他的全名给重新排列的一遍后就成了“the lover”,情人?当时剧情已经接近结束了,但是我知道还会有很精彩的故事。
情人是谁?十年前波特兰市的一个非常传奇的中国杀手,那么沃勒既然名字跟这个有了联系,那么沃勒就是昔日的杀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为作者的才华所惊叹,太了不起了!
我这才发现自己的阅读原来也恍惚了一些地方。首先,马克的问题。因为马克是退役老兵乔纳森养的一条狗,但是一开始就非常喜欢沃勒医生。这里我觉得主角萨姆兰应该猜到了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德高望重的退役老兵来说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没有妄加猜测,不过坦诚讲来,我被主角萨姆兰带离了这个盲点!一条狗能清楚的判断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一条狗不可能对生人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再加上作者设定的沃勒医生这个天才,这个22岁就拿到了IPPA验证的男人有十年的时间记忆缺失,所以我突然才发现沃勒医生跟乔纳森之间肯定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乔纳森才是幕后的主谋,当然了,背后有一个主谋的事情是我看到沃勒被黑手党抓住后,因为一个电话人家就放了他,还有那个穿白色西装的男人的身手,都让我觉得肯定有幕后主使者,面具杀手在幕后主谋者面前就是一个小孩子。
鲁夫的反常然人怀疑,所以说观察者的小心让他死亡,卡洛斯的大胆也让自己死亡,结果鲁夫跟沃勒对阵的时候被揭穿,但是当我发现沃勒的名字的时候,才知道沃勒是一个工具,一个试验品,因为背后有人在牵引着他去做很多事情。那么说,一个优秀到极致的男人不过是一个傀儡,那么这摊水应该深的要命。
马克是沃勒前些年的好友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然后再案子发生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的抵抗就死掉,包括一个黑社会杀手,当时很多证据都指向了沃勒医生。
这还是一个陷阱,但是很不错我没有被误导。我很喜欢心理学,所以看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想象被害人都是被催眠的。要知道一个杀手被催眠掉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一瞬间催眠另一个人,所以说关于催眠的说法其实靠不住。然后我就开始怀疑到了鲁夫的头上,因为描述中是一个很瘦削的男人,并且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关注案情的同时也在捣乱!
当我最后看到乔纳森就是幕后黑手的时候,我真的一点惊讶都没有了,在文章到了百分之九十的时候,我还是推理出了问题的关键来。
本书的情节还是很不错的,并且一直到最后才让我意识到沃勒不过是一个傀儡,这点来看作者真的是一个天才,佩服到五体投地了!
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犯罪心理学》,真的不错!
并且如果在这种推理类小说中如果可以预判出情节来,那么你就会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推荐大家都来看看
7,看了未成年人犯罪或在校内发生的事件心得体会怎么写
最近代理了一个法律援助的案件,代理案件的过程中有些许想法与感慨。 当事人是一个刚满16周岁的孩子,其和三个朋友一起在东莞桑园莞城科技园附近多次拦路抢劫,后被捉获。由于被告人是未成年人,东莞市法院援助处指定了我为其辩护。 在东莞市看守所看见这孩子,感觉穿着囚衣被剃光头的他和在公安机关捉获他时拍的照片形象已甚是不同,现在的他一脸的无助与恐惧,我突然间觉得有些心酸-----其实他可以是在学校接受着教育或者在社会做着一份正当的工作有着正常的生活,而不是像今天困在看守所等待着法律对他的惩处。 做会见笔录时除了问清楚他犯罪的事实与其所扮演的角色外,我特意问了他的成长经历。原来这个孩子自11周岁刚读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跟随父亲从湖南老家来到东莞在建筑工地打工,父亲今年年初回去了,他也随后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工作后就在网吧认识了几个“朋友”,几个人都没钱花了一商量就想到了抢。于是,四个人就买来水果 *** 晚上蹲在人流不多的路边或桥边,看见有女生一个人走过就上去实施抢劫。成功抢到钱后他们都觉得很过瘾,抢来的钱花完了再去抢。其实这些孩子的恶性不大,都是无知、无钱、冲动惹了祸。 回来后对于未成年犯罪原因自己想了很多,做辩护词时特意把孩子的成长经历写上,加上了这么一段话:“被告人的犯罪原因是个复杂的社会因素,除他本人负一定责任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卸责任.被告人自11岁读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跟随父亲从家乡湖南来到东莞开始在建筑给工地工作,没有接受强制的九年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导致被告人曾期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法制与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纷杂的社会环境与浅薄的人生经验,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就走上犯罪道路。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就走上犯罪道路。希望法院充分考虑被告人曾期的年龄、在犯罪过程中的地位,犯罪的动机、成长经历等因素,本着惩治与教育挽救相结合的刑事处罚原则,对其从轻、减轻处罚,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我喜欢称这些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孩子”。很多人尤其是被抢 劫过的受害人对这些“孩子”深恶痛绝,希望他们受到法律的严惩,甚至认为应该永远把他们困在牢里不要让他们出来危害社会,但是其实他们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伤害了别人与危害了社会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他们没有美好的青春时光,而且要为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葬送自己的青春,付出深刻的代价,接受法律的制裁。我回想自己的十一到十六周岁的生活:过着美好的的校园生活,读书,玩乐,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亲人热切关怀 ,从不愁温饱问题-------而这个孩子,在十一岁,就远离了校园生活,远离了家乡,开始为温饱问题奔波。每想到这,我就为这个孩子难过,很是揪心。 很多人甚至很多律师都认为,律师应当是偏理性的、对自己的当事人与对案件的处理应当是不带任何感情的,以法律去衡量一切。但是我认为,律师其实在要客观看待问题的基础上应当对万事万物都带有感情,带着一颗敏感的心,让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感知自己的当事人。深切地体会后再用法律去分析去处理问题时我想效果应当是更好的。就像我这个案件,正是因为我带着深厚的感情去体会了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我在为这个孩子进行辩护时我更用心了,除了提出法定的减轻处罚情形,也提出了孩子犯罪的深刻原因,争取法院可以考虑到这个因素酌定减轻对这个孩子的处罚。 希望这个案件有好的判决结果,希望这些无知孩子的悲剧越来越少!!当事人是一个刚满16周岁的孩子,其和三个朋友一起在东莞桑园莞城科技园附近多次拦路抢劫,后被捉获。由于被告人是未成年人,东莞市法院援助处指定了我为其辩护。 在东莞市看守所看见这孩子,感觉穿着囚衣被剃光头的他和在公安机关捉获他时拍的照片形象已甚是不同,现在的他一脸的无助与恐惧,我突然间觉得有些心酸-----其实他可以是在学校接受着教育或者在社会做着一份正当的工作有着正常的生活,而不是像今天困在看守所等待着法律对他的惩处。 做会见笔录时除了问清楚他犯罪的事实与其所扮演的角色外,我特意问了他的成长经历。原来这个孩子自11周岁刚读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跟随父亲从湖南老家来到东莞在建筑工地打工,父亲今年年初回去了,他也随后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工作后就在网吧认识了几个“朋友”,几个人都没钱花了一商量就想到了抢。于是,四个人就买来水果 *** 晚上蹲在人流不多的路边或桥边,看见有女生一个人走过就上去实施抢劫。成功抢到钱后他们都觉得很过瘾,抢来的钱花完了再去抢。其实这些孩子的恶性不大,都是无知、无钱、冲动惹了祸。 回来后对于未成年犯罪原因自己想了很多,做辩护词时特意把孩子的成长经历写上,加上了这么一段话:“被告人的犯罪原因是个复杂的社会因素,除他本人负一定责任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卸责任.被告人自11岁读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跟随父亲从家乡湖南来到东莞开始在建筑给工地工作,没有接受强制的九年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导致被告人曾期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法制与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纷杂的社会环境与浅薄的人生经验,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就走上犯罪道路。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就走上犯罪道路。希望法院充分考虑被告人曾期的年龄、在犯罪过程中的地位,犯罪的动机、成长经历等因素,本着惩治与教育挽救相结合的刑事处罚原则,对其从轻、减轻处罚,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我喜欢称这些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孩子”。很多人尤其是被抢 劫过的受害人对这些“孩子”深恶痛绝,希望他们受到法律的严惩,甚至认为应该永远把他们困在牢里不要让他们出来危害社会,但是其实他们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伤害了别人与危害了社会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他们没有美好的青春时光,而且要为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葬送自己的青春,付出深刻的代价,接受法律的制裁。我回想自己的十一到十六周岁的生活:过着美好的的校园生活,读书,玩乐,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亲人热切关怀 ,从不愁温饱问题-------而这个孩子,在十一岁,就远离了校园生活,远离了家乡,开始为温饱问题奔波。每想到这,我就为这个孩子难过,很是揪心。 很多人甚至很多律师都认为,律师应当是偏理性的、对自己的当事人与对案件的处理应当是不带任何感情的,以法律去衡量一切。但是我认为,律师其实在要客观看待问题的基础上应当对万事万物都带有感情,带着一颗敏感的心,让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感知自己的当事人。深切地体会后再用法律去分析去处理问题时我想效果应当是更好的。就像我这个案件,正是因为我带着深厚的感情去体会了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我在为这个孩子进行辩护时我更用心了,除了提出法定的减轻处罚情形,也提出了孩子犯罪的深刻原因,争取法院可以考虑到这个因素酌定减轻对这个孩子的处罚。
文章TAG:
犯罪心理心得体会怎么写犯罪 犯罪心理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