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体悟诗

要有意境的,不要空发感叹,记录自己的真情真思与真感就可以了,句子不要求太华丽,但一定要真实!!
最好去糟蹋!这样体悟最深!诗也是人作的嘛!为什么要我们去体悟别人的东西!自己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最美的!!!
看你基本功如何娄!!!
写诗主要还是靠自己 学会体会生活的美好 学会用"心"去体会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还是初中的咧
要靠自己的灵感啊!

如何体悟诗

2,怎样结合诗词感悟人生

先说明你引用的诗词的意思和思想,再结合该诗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或者什么对偶,叠词之类的议论一下这样写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什么升华,再结合你自己的感情或者联想抒发你的体悟。具体还要看你自己选什么样的诗词,想表达什么情感。总之弹性一点,感情真挚就可以了。
这要结合年代、氛围、所表达的主题……
功到自然成!
欣赏诗词,我首先会忘记自我,假设时空错乱,进入诗词中的意境,品味诗词中的故事,感受诗人的情感;然后让自我慢慢清醒,回归现实,带回诗中美丽的思想,理性地分析诗里诗外的人生。人生何处不相逢?即使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物,但相似的事情总不断上演,

怎样结合诗词感悟人生

3,描写落叶的诗句并体悟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叶入深秋冷风剪,子夜红枫铺满天。纷绕消歇归尘土,飞花戏雨待明年。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描写落叶的诗句并体悟情感

4,辛弃疾表达人生体悟的词句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5,从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

  你是——?你是读六年级的吧!!!我是六年级的学生!!!我的语文的《新课堂同步练》有这道题!!!!!或许我们认识?????   ………………   这个问题我也正在查找当中……   如果有回音,我查到了,我会告诉你的。   哦~~~~   我找到了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其他答案: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   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   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   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   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   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头一二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它刚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长着一个“刺头”。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周边柔弱的杂草们怎么能和它相比呢?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它们根本无法企及的。经过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而今渐觉出蓬蒿”,是说慢慢地慢慢地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   希望这些能帮助你!!!!!!!!!!!!!!!

6,生活与诗 感想

诗,是感情的渗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像一条潜龙,流动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古典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的新体诗歌,无不渗透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修养。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刹那的感受,将之褪去人世铅华,并赋予思想的内涵和审美的情趣。因此,真正的诗能使我们领会事物的本质,体味到生活的美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时代在变迁,诗的发展也在随之变化,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瑰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悲天悯人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不仅为人类文明增添了自然性情的真善美,也丰富了无数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了一代代平凡而美丽的华夏儿女。恰好是这一代代流传的诗句,才镌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  席慕容在《诗的价值》中曾写道:“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其实,诗就是一种把无形的感情转化成有形的意境的美丽价值。诗,是能够流动的文字,让平凡的字符具有思想的灵性;诗,是心灵磨成的珍珠,让苦乐的生活凝聚成闪耀的精华;诗,是映照灵魂的镜子,让真实的美丽展示在你我眼前;诗,是人性结出的果实,让匆匆的过客品尝人生的百味。  或许我们不是出色的诗人,没有潇洒的春风词笔,但我们可以拥有通达自然的人生态度,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但我们可以拥有脚踏实地的生活理想。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每一首好的诗都写着诗人一段触动心灵的故事,流淌着生活激荡起的赤诚热血。体悟一首好诗,其实就是在培养生活态度,寄托生活理想。李太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柳七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知表达了多少善男信女的心声。这些诗即便千百年之后,依旧传唱不衰。  而在这个繁杂的社会生活里,我们时常被套在物质精神的枷锁里。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因此,我们不只应该学会读诗,更应该学会诗意生活。在荒凉的秋季,听风小憩,当菊对酌,在深夜无眠时,放舟星河,聆听寒山寺隐隐约约的钟声。虽然这无法带来金块珠砾,但总会让我们在无意间享受到心灵的共鸣,甚至让我们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而这就是读诗的乐趣。在奔波的生命旅途中找到一个千百年前的知己,正像我们头顶上的明月,也曾经照耀过那个泼墨吟诗的苏子瞻一般。就这样,让现实中的酸甜苦辣蜕变成一种生活情趣,进而升华为一种道德情操。

7,急江雪的诗评该怎么写

天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立翁     独钓寒江雪  ——————————————————————————————  居“唐宋八大家”第二的柳宗元诗作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下面简析他的这首山水诗《江雪》,从其诗中所描绘的渔翁寒江独钓图中谈谈诗的意境所体现的张力。     张力一词,英文写作tension,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同存于某一物体内分子间互相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如拉紧的绳子、拉满的弓或压紧的弹簧都存在着张力。《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的释义为:1、拉紧,拉力;张力;紧张的状态或程度。2、伸展;被伸展;延伸;被延伸。3、心理、情绪或神经方面的紧张;(人、团体、国家等方面的)紧张状态;不安。这一术语后来被许多领域移植用来说明各自领域内存在的相似的现象英美“新批评”学派较早把“张力”一词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用“张力”一词来指谓文学作品内部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既彼此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在《诗的张力》(1938)一文中,退特提出,诗歌语言中有两个经常在起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指适合某词的一切对象与范围,内涵指反映此词所包含的对象属性的总和,外延是词的“词典意义”,即词典中把一个词分解为若干意义,内涵指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张力就是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和内涵的协调。文学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既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有明晰的概念意义,诗应当是意义的统一体,优秀的诗作都是联想、暗示与明晰、概念的结合体。如柳宗元的《江雪》:     首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与“灭”简单明了的就把一个虚无、空寂、寒冰充斥的意境给表达出来了,“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与平常人世间的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对比起来,“绝”、“灭”两个字,就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让人无形地感受到凄凉的力度。“雪是雨的精魂”(鲁迅语),冰冷、纯洁、贞清、净明、高洁的雪常被中国古典诗歌作了诗人意象的寄托。这两句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就是诗在意境上给人的一种张力。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幅画的背景世界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营造的“江雪”荒寒寂寞的境界。一个“孤”,表达了一种孤傲的意象,一个“独”显出一种突兀冲击感受。“孤”与“独”把沉寂、纹丝不动、天地合一、不屈不挠孤独战士形象给刻画出来了,让人体悟到了一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魅力。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从渔翁身上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形象与背景之间的张力,人的精神与冰冷之间的张力。二十个字表达了以下的境况:     环境——寒冷凄凉     心情——孤独寂寞     精神——顽强不屈  

文章TAG:诗词体悟怎么写诗词  体悟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