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的正确书写格式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问现代诗歌的写作格式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这问题问的朋友明显认为现代诗歌是有格式的,要不然为什么会进一步让回答者举例说明呢?不过以我浅薄的知识探究,我没找到现代诗歌的写作格式。什么是诗?诗是韵文。古诗是这样,现代诗也是这样。现代诗又分为近代诗和当代诗。近代诗是白话文普及的产物,由于这种诗成型时正处于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大举入侵,近代诗学习西方的各种诗体流行一时,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泰戈尔的清新小诗,甚至日式俳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套路。在近代诗初成时期,文人也在不断探索,希望走出自己的路来。研究符合传统汉字音韵系统的近代诗人,则提倡汉字音韵美感和格律对白话近代诗的积极作用,比如闻一多的新格律派。而另外一些人,则走在完全打碎传统的路子上,摈弃了所有平仄格律之类的限制,形成自由体滥觞。他们甚至在诗歌上的全盘西化要比语言文字上的拉丁化更激进,当然和文字拉丁化一样都失败了。但是不遵守规则却成为了一杆大旗。而我们当代诗,基本上继承了自由发挥那一脉,将什么格律派、新格律派全都埋葬了。我们当下说的现代诗,没有任何格式、字词限制的诗体,只在修辞手法上不断出新,用最新奇的表达方式,比如断句、重复之类的反复加重输出诗人心里的感情。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它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所以要说标准,感情的浓烈和淡泊就是现代诗的不同流派,所以才有“朦胧派”的产生,这就是相对于某段时期口号式现代诗的逆反生成,也与某个时期不能真实表达感情的文化坏境有关。然而,在写作格式上是没有规范的。究其原因,现代诗的生成之初就是以“自由”为目的,再如何变化,比如新近产生的“乌青体”、“梨花体”、“幼儿园体”,也不过是“自由体”下的一种任性发挥。即便到现在有很多人号称不押韵也成“诗”,躲在“感情压倒一切”的自由下面,你也无法指责,指责他们也不会听。因为自由嘛,谁爱规则?谁爱听你叨叨逼?起点太高,太散,没有任何变化能成为规则。这是现代诗的自由,也是现代诗的悲哀。自由势必伴随着混乱。由来如此。还要不要举例说明?任何一首现代诗都是例子,也都不是。

古诗的正确书写格式是什么

2,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3,幼儿教案古诗乐游原步骤怎么写

校本课程研讨:《乐游原》教案;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 校本课程研讨:《乐游原》教案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②积累一些相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并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具准备:课件。 四、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板书设计: 乐游原 不适 → 登古原 触景生情 夕阳美好 只近黄昏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学生观看古诗朗读录象,引入课题《乐游原》。 2、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 (二)初读感知: 1、 齐读古诗。 2、 四人小组交流预习时对古诗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交流字词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① 解题:《乐游原》又作《登乐游原》。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为京城士女登高游乐胜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② 向:接近。向晚:傍晚。 ③ 意:心情。不适:不悦,不舒畅。 ④ 驱车:驾车。 ⑤ 古原:即乐游原。 4、 指名交流诗句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傍晚,我觉得心情不太舒畅。于是, 驾车登上乐游原。远处的夕阳多么美啊!只是此时已将近黄昏,再美的夕阳也要落下了。(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5、齐读古诗。 (三)深入探究: 1、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名言吗?——(引导学生回忆)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刚才我们用第一只眼睛读了李商隐的《乐游原》,现在我们一起尝试用另一只眼睛再深入品读《乐游原》。 2、 自读古诗,想想自己对古诗还有哪些疑问。 3、 出示参考质疑: ① 诗人李商隐为什么感到“不适”? (提示:你平时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不适”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②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只是指眼前的夕阳吗?还可以有其它哪些理解呢? 4、 小组交流探究:将自己的质疑与小组同学交流,汇总,再尝试探究问题的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 5、 播放音乐,小组代表谈谈探究的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相机给予指导: ①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2—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他幼时随父到浙江。 9岁父亲死去,奉丧侍母归郑州。25岁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政治上牛、李党争剧烈,他被卷入旋涡,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在诗歌成就上,他与杜牧齐名,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之一,又称“小李杜”。 ② 写作背景: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泾源节度使王茂之的器重,王茂之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在他失意时写下的。 ③ 前人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看法:有人认为夕阳是穷途末路、悲观的感叹;也有人认为正因夕阳短暂美好,因此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当时是唐代后期,还有人认为诗中“夕阳”指的是唐朝,那是诗人对盛唐的追忆和对晚唐逝去的惋惜。(学生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6、 播放古诗朗读,学生闭目体会诗境。 7、 有感情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8、 融会背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乐游原》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哲理诗。李商隐驱车登上乐游原,慨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历史上,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古诗。 2、拓展:出示一些哲理诗,齐读——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拓展二:李商隐的其他诗歌,齐读——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五)作业: 1、 将你对《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理解画成一幅画。 2、 上完《乐游原》,我的收获是: 3、 积累并背诵你喜欢的李商隐的诗歌。

幼儿教案古诗乐游原步骤怎么写


文章TAG:怎么写古诗教案套路格式步骤怎么  古诗  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