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所谓熟能生巧,只要多做练习题,勤于思考,自然而然地他就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来,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就轻而一举地搞定了,亲身经历的喔
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将起着很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习惯,习惯好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 二、培养学生“积极说”的习惯。这样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这样在课堂中的听讲就比较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细心认真的习惯,在以后的作业或者考试中会很有帮助。在数学教学和学生作业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以及积极挑错、改错的习惯。这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以后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好处。 总之,孩子的数学习惯要提早培养,学生会终身受益。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如果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 三。通过讨论交流,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如何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2,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1)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目前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与课本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这样学生就没办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依靠课本上的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甚至没有。因此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2)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课堂的乏味无聊直接导致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以及课后思考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的固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利用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以这种课堂模式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具体问题情景设定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情景,使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气氛可以活跃起来。新课程在对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上,注重相关问题情景的设定,问题一定要适合小学生,这个教学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下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沟通中将问题很好地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解题的多种方法,也要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经过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5)考高分的同时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考题的侧重点,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用并不显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其主要的工作不应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考高分的机器,而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中国的小学生不在对数学感到恐惧,而是勇敢的面对并解决。
这个题目有点问题 至少多少次 运气好 一起就称出来这个题最好的方法是第一次 一边5个 有一边是轻的第二次 在5个中取出其中4个 一边2个 一样重 就是剩下那个 一边轻 再拿那两个第三次 一边一个 轻的那个就是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法也随之改革。信息窗代替了罗列的各种条件和问题,由教师讲解课本出示问题变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那如何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几点做法: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老师总是抱怨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并没有仔细的研究教材;没有认真的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引导的方法或引导的问题不适合于学生。教师应在上课前认真的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设计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环节。例如,我在教学《烙饼问题》中,让学生准备10个圆片,实际动手“烙烙饼”。要求是每面需要3分钟,两面都要烙,每次最多烙2张。让学生先烙双数个的,这个非常容易了。这时引导学生发现:烙双数张时,锅都没空着,这样最节省时间。然后烙单数张的,从烙3张开始,2张烙2次,1张也得烙2次,共需4次。这时学生自己就提出问题:老师,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吗?因为在烙最后一张时,我发现锅一半是空的,浪费了资源。我这时问学生:那你们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呢?最后总结出烙单数张饼的方法。这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我们的前面引导前提下,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认真的引领学生将所发现的信息进行归类,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这一过程就已经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强调归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就成了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一个真正的合作型小组有着相同的目标,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便会产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不但提高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时,出示140÷26,让学生自己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有的学生是把26看成是30来试商,有的是看成20,也有的看成25来试商,然后就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哪种更简单一些,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平等参与,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鼓励学生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观点偏离教学思路或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不符就简单粗暴的抹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一束鲜花28元,买5束送2束,一次买5束,每束便宜多少元?出示题后,让学生思考并试做,学生们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教师马上进行表扬及让他讲解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出了多种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多种方法解题时,不要马上给予否定,应让他们先讲讲方法,看方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解题和灵活的思维。四、教师要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使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烙饼问题》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家长烙烙饼吗?孩子们很惊讶:怎么上数学课老师说起了烙烙饼了呢?我接着说:把我们课前准备的圆片当做烙饼,我们来看看到底在烙饼中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们很兴奋,都投入到了新课中去。本节课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要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总之,在实施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以新课标为指导,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研究解题思路。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课本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怎么学好数学

怎么学好数学这个问题比较大,也常听人问到,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看法是:一是要分学段,学段不同,要重点注意的事项也不同,比如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法可以说完全不同;二是要做到学而思,既要学好基本的概念,定理,公理,也要思索它们的用法及易错点;三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因人而宜选择适当的方法。
楼主,我这有自己写的方法下方法,你要是掌握了,或许就不会感到很难了!(此建议为本人原创,望他人不要盗取,拿去骗分!谢谢!我要是再发现有谁的和我雷同的,盗取我的人,你就好自为之!!!) 1)浏览一下数学各个学期的教材,初步了解大致的知识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2)针对你所学的教材,结合老师的课程进度给予自己一个评价,看看自己对该阶段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如何; (3)拟定学习计划,首先以课本知识为主,课后练习为辅,循序渐进的每天坚持,感觉自己对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之后,辅之以相关的联系加强对知识点的运用,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培养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兴趣乃成功他爹,所以要学好数学,或者可以更确切的说要学好各门知识兴趣最重要,没有兴趣你的学习将会枯燥无味! 如有不详细,欢迎追问 o(∩_∩)o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记得采纳哦,感激不尽!
认真听老师讲课,集中思想,听同学发言,多做练习,不会的题要问老师。课后要主动复习。
教数学呢,首先我建议多做一些题,从基础开始练习,先把基础的一些题先搞清楚,然后慢慢的练一些,再慢慢的加大难度
学好数学,首先要上课认真听讲,听懂各种公式和基础知识,然后自己又有发散性思维,多做题练习
1、认真“听”的习惯。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2、积极“想”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随着年龄的升高,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质量和速度。3、仔细“审”的习惯。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议教师们经常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4、独立“做”的习惯。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5、善于“问”的习惯。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6、勇于“辩”的习惯。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7、力求“断”的习惯。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8、提早“学”的习惯。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9、反复“查”的习惯。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10、客观“评”的习惯。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11、经常“动”的习惯。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12、有心“集”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错会诊专栏,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反复警示自己,值得提倡。13、灵活“用”的习惯。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5,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再次,交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扎实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国内外历来的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经典,也正说明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1、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如: “红花有10朵,白花比红花多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1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 10+6=16(朵),结果是一共有16朵花。怎样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可以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结合,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进行训练。  2、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讨论汇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做应用题“饲养小组养 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线段图中,白兔的只数怎么表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怎样画,才能使白兔比黑兔多6只?”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得出了结论。这种抽象的问题通过讨论,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发挥了学生间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了参与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辨别异同中解决问题。  在低年级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出能突破难点的具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形成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如教学两步应用题,设计了复习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多少只?例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把第二个条件改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多少只兔?”理解新知后,教师有计划地在黑板上出示这三道题,引导学生观察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比较这三题解答方法的异同点。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重点。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6,学好数学的好方法

怎样学好数学的是十三种好习惯方法1、认真“听”的习惯。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2、积极“想”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随着年龄的升高,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质量和速度。3、仔细“审”的习惯。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议教师们经常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4、独立“做”的习惯。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5、善于“问”的习惯。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6、勇于“辩”的习惯。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7、力求“断”的习惯。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8、提早“学”的习惯。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9、反复“查”的习惯。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10、客观“评”的习惯。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11、经常“动”的习惯。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12、有心“集”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错会诊专栏,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反复警示自己,值得提倡。13、灵活“用”的习惯。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先说大前提, 上课认真听, 作业认真做, 有问题要问. 接着, 学好数学一要学着勤思考, 二要多练习
理解公式 ,多做练习 ,做起来吃力的就在题旁边详细记录解题方法 ,还有尽量直接在书上或者练习册上的题目旁解答 ,可以随翻随看 。因为,如果你在练习簿上写或者夹纸在书里容易弄丢 、弄乱 。千古不变的道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如果你功夫下到家了 ,什么科目都不是问题 。 顺便说下 ,如果想要学习好 ,就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利用的淋漓尽致 ,一点都不浪费 ——分析 ,下课后就5分钟时间 ,10分钟还得做广播体操 ,接着就下节课就换别的科目了 ,如果上节课里有不懂的地方 ,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能解决呢 ?再说每次上完课 ,该死的老师都自以为是的布置作业 ,你还没弄懂就要去做练习 ,可是不会怎么办 ?抄袭 。这样就日积月累的坑了学生 。所以 ,你一定要好好利用课堂时间 ,能记住的就记下 ,能写完的就写完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眼快 ,手快 ,心快 。想要把某事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要为它花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 ,付出200%的努力 ,我们不是天才 ,但是绝对是个“知道努力型”的天才 。
1、上课前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不能想:“哎,又是数学”上课时听讲心情就很不好,这样当然学不好。2、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作到耳到、眼到、手到!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做笔记,上课时如果老师讲的快,一定静下心来听,不要记,下课时再整理到笔记本上!保持高效率!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别人谈论最讨厌的课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喜欢数学!4、保证遇到的每一题都要弄会,弄懂,这个很重要!不会就问,不要不好意思,要学会举一反三!也就是要灵活运用!作的题不要求多,但要精!..5、要有错题集,把平时遇到的好题记下来,错题记下来,并要多看,多思考,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绊倒!!总之,学时数学,不要怕难,不要怕累,不要怕问! ..
类型一:自身就有数学系的灵感,只要老师一讲就会明白,且发散思维,即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强,所以这类人就不用多去关注数学,多去关注自己的弱科吧!类型二:自身就有数学系的灵感,老师一讲就会明白,但是发散思维不是很强,可以做些普通题和一些较难的题,但是对于比较能转弯的题就没有办法了。这类人平时就要多做一些数学题,建议买几本奥数书研究研究,当然也可以掌握一些数学的公式之类的,这样学起来就比较轻松。类型三:自身数学系灵感不强,听老师讲课比较吃力,有许多问题,而且有很多题型都不会。这类人,就要更加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课,最好在课下努力钻研钻研,不懂的就问老师同学,不要一味地逃避数学题或者自信心太强,就知道抱着奥数书研究,结果没有做好基础工作。所以要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再进行更深层的探究。类型四:不用多说,数学系灵感较强。但是因为家庭、自身、学校等因素,不能或不想对数学产生兴趣,这一类人要改改自己对老师,对科目的看法。综上:平日勤加练习,做题时看清楚题,读懂题意,小心陷阱,这才是最重要的。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望采纳。祝你数学更上一层楼。
1、首先就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2、要积极回答问题。3、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按时完成4、要学会做笔记5、不懂的就要问,如果这道题你没听懂,下课就要赶快去问老师或同学。

7,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小学 章敏 小学数学课程中,从开始解答应用题就跟四则运算的学习结合着进行。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在应用题掌握较差的产生原因,归纳起来有:①审题不严,忽视了表明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②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③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⑤数量关系不明确;⑥根本不理解题意而乱做;⑦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勉强会演算,而让其独立解答就错误百出,或条件和问题稍有改变,就解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学生在解答方面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会分析应用题或根本没有分析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碰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和灵活运用。当然,学生不会分析应用题,不会列式计算,证明他们还不能合乎逻辑地思维,还缺乏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有条理地把计算方法加以复述,更无法独立地进行自编或改编应用题。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进行列式计算,必须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学会分析,在列式之后还要会复述讲解和编题。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四步”即分析、列式计算、复述讲解、编题。才是自觉地掌握解答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的标志,才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根本。以下,我就应用题教学“四步”过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简要说明,以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分析 (1)学会认真阅读应用题,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 (2)学会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学会运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应用题。通过解析的实践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 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不会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判断运算法则,在列式计算时就会发生种种错误。即使凭着个别词句的暗示碰对了,也是偶然的。因此学生会正确地分析应用题,能开列条件和问题,找出表明数量关系的词语,并由此而进行判断推理是列式计算的基础。分析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列式计算的理解,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应用题来自实际生活,在数学实践中虽然仅仅是从数量关系方面来培养,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按辩证法即:具体地分析问题,具体地解决问题。教师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实际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越是善于具体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越能增长辩证思维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问题产生的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条件都可有多有少,实际上就在分析一系列的矛盾。教师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不仅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基础,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更有其深刻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在刚开始教学某一类型应用题时,首先要运用直观教具(实物演示或图解表示)讲解这类简单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后在分析这类题目时,就要求学生在分清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用动作或图解的形式来表明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判断确定这类题目是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概念。到了最后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分清条件和问题,能够列表表明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自主地判定是属于何种基本概念。 在开始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两个连续的简单应用题引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分析表,以后则是逐步从综合法过渡到分析法,使学生能运用分析表(或线段图)来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分析,应该重视开列条件和问题的工作。开始可以根据出现的顺序来摘录,以后逐步过渡到数量关系来开列条件和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分析推理。进一步就要求经过认真审题后直接按数量关系列出条件和问题。再根据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列出分析表(或线段图)然后确定列式步骤和算法。到最后阶段,应该使学生做到当确定题目反映的某一基本概念时,就能迅速地、正确地列出算式,熟练地算出结果。 二、列式计算 (1)口头或书面做解题计划; (2)先用分步列式后用综合算式; (3)能根据算式正确、迅速、合理地演算; (4)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5)根据问题写答数; (6)自觉进行验算或估算。 列式计算在解答应用题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儿童的思维具有动作、形象的特点,思维断断续续,而且不善于重新审查自己思维的结果。为此,在分析应用题的阶段,对于题意的理解,对于数量关系的推理与判断,就难免有不周密或片面性。但是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要一面想一面写,这就使他们的思维有着书面依据,借助于知觉的支持,就便于进行审查,发现错误及时加以改正或补充。这样,学生会分析,当然为顺利列式计算打下了基础,但是还不能保证计算就不会发生错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达到计算的目的,教师也要重视这一环节,正确地加以掌握。 教学列式计算时,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最后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计算过程中,应该进一步重视综合式的训练。开始要求对不需要使用括号列出综合式,最后在运用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会中括号列出综合式。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验算与改编题目的工作有密切联系,因而验算也可以在学会复述以后进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会复述讲解 (1)会把应用题中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 (2)会根据条件和问题叙述解题计划和列式计算的步骤; (3)会按照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复述选择算法的依据; (4)会正确地读出算式、讲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会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叙述推理和列式; 让学生复述讲解分析的过程、列式的依据,不仅可以巩固某一类型的应用题的分析推理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是检验学生对题意是否理解得是否透彻的有效方法。对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把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从具体的事例说明概括为一般的法则或特性,并且进一步加以巩固,更有其积极意义。因此,要求学生会复述讲解,即是促进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方法,同时可以主动地把自已获得知识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师。 指导学生复述讲解,开始可以采用问答式进行,以后应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连贯地讲述题目的结构特征,计算方法和选择算法的依据。到了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阶段,在讲解列式过程和列式方法的依据时,开始可以根据分析表(线段图)来复述。以后要求学生根据算式来复述。最后逐渐放开分析表和算式而直接根据题目来复述。开始可以列式步骤、验算方法、列式依据分别进行复述,以后则要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复述。 四、会编题 1、自编应用题; (1)根据两个已知数提(或补足)问题; (2)根据一个已知数和问题,补充缺少的已知数; (3)根据实物、图表、线段图或表演动作编应用题; (4)根据故事内容或某一件事实编应用题; (5)根据算式或算法编应用题; (6)根据要求,例如:用36和9编一道或几道不同计算方法应用题; (7)仿照课本上的应用题自编。 2、改编应用题: (1)把某一种简单应用题改编为另一种类型的简单应用题; (2)把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复合应用题,或把一个复合应用题改编为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3)把未知数改为已知数,把已知数改为未知数,编成一道或几道逆运算的应用题; (4)把应用题中的某一个已知条件,分解为两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增加一步,或把应用题中的某两个已知条件合并为一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减少一步。 编题是提高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通过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能正确地编出某一类型的应用题,证明学生对于已学过的数学法则是理解的,并且掌握了这一类型应用题的数学结构及其特点。通过自编应用题,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更清楚、明确,叙述和判断会变得更有把握和更有根据。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和效果,也借着编题而获得增长。通过改编应用题可以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融合贯通,并且能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内在联系,逐步认识各类应用题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对新的应用题的分析能力。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并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应用题之间联系和区别,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编题,开始阶段可以进行补足问题或条件的练习,或者根据实物演示或图解的方法来自编题目。当学习了相当数量的简单应用题以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算式或指定的数字、条件等进行编题。学到了几种有联系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以后,应该要求学生能根据某一条件与问题调换,或只改变问题,或只改变某一条件的要求,改编成一道新的类型的题目,并能说出新的题目类型和解答方法。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编题练习主要是进行改编。 上述“四步”虽各有其任务,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分析是基础,列式计算是目的,复述讲解是巩固和反馈,编题是提高。总之为应用题的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抓牢这“四步”,就可以防止学生解答问题时的主观性、表面性,培养学生的客观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四步”的要求的贯彻可以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增强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也是教学应用题的关键,使知识教学与世界观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且是一种内在系统的结合。

文章TAG:怎么学好数学解决问题怎么  学好  数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