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必定不是说教。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温暖,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孩子“知、情、行”的发展以及外界的要求来决定。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2,怎么把品德学好

一、树立学好思想品德课的信心 二、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多读多记 四、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六、关注社会热点与关注自我发展相结合 七、教会学生答题中学思想品德中考题分为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活动与探究题。

怎么把品德学好

3,怎样才能教育出一名品德兼优的孩子

这个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言传身教,创造好的环境和氛围,给孩子愉悦的心情,不要急于求成,不只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教育孩子是家长一辈子的事业!祝你成功!
你好!我觉得小孩子主要是引导,还有做一些让他易懂易理解的示范吧;讲一些对儿童有益小故事;另外对他好的表现要表扬,不好的要教下他,口气要用孩子容易理解又不伤心灵之类的言语去跟他沟通;要有耐心!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怎样才能教育出一名品德兼优的孩子

4,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呢

妈妈在家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仅仅向孩子灌输理论或给孩子讲大道理,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说话。例如:看到别人践踏草坪,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小草也是有生命的,那位叔叔在小草的身体上踩来踩去是不正确的!”;看到有人搀扶盲人过马路,妈妈一定要趁机对孩子说:“这位阿姨热心助人,她的品德真高尚!”3—6岁是孩子道德形成的关键期,此时,他们对道德的认识从比较肤浅的表而,逐步向比较深入的本质转化。而在这一时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如果成人称赞他们的行为,那他们以后还会表现出更多的类似行为;但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行为不闻不问,那他们表现出类似行为的积极性便会大受打击。所以,要想使孩子尽快拥有高尚的品德,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对孩子的高尚行为进行认可。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家长的赏识中长大的,对于这些3—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几乎已经对家长那些“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泛泛的表扬“免疫”了。所以,妈妈们要想让孩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高尚行为,就应该用别出心裁的认可去激励他们。看到自己的行为竟能给别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孩子不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产牛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毋庸置疑,这些孩子表现出高尚行为的积极性将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们不妨也学习一下这些老师们的做法,用及时、具体的认可去激发孩子表现出高尚行为的积极性。

5,孩子的品德怎么教育啊

一个是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很重要的,在一个就是大人要以身作则的来做给宝宝看,孩子成长中是很学大人的,所以言行举止都要做到,严厉一些还是好的多和孩子说话,交流多做游戏多讲故事故事中学习是非常好的哦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认为,抓早期教育就是抓智力开发。因此,只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传授和智力开发,也就是说,只重视教孩子读、写、算的知识,或者不惜花钱送孩子去学音乐、美术、书法等一技之长,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或者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笔者认为,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十分严重的。 儿童时期,不仅是智力启蒙的极好时期,也是进行道德启蒙的最佳阶段。只抓孩子的智力教育,错过了道德教育的这个最佳时机,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品行和习惯,而这种不良的品行和习惯一旦形成,将来纠正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所谓“桑树要小弯,孩子要小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道德和智力都是儿童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智力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人具有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那么,他就能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谨慎地做事情,他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事情少走弯路。相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好,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如果缺乏崇高的理想,那么,他的学习就会缺少应有的动力,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得到充分发挥。墨子提出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摆正智力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位置和关系。即不仅要重视抓孩子的智力教育,也要重视抓孩子的品德教育,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品德养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6,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对自己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第二,学校老师、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也对孩子品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为孩子择校时,尤其是选择培训机构时,一定要选择有良好师资的教育机构。像我们招聘老师时,教学水平重要,师德更重要!
言传身教
面对“风云变幻”的课堂、“信马由缰”的孩子,作为教师,如何将知识、智慧、情感、爱传递过去,不但要传达到大脑里,更要种植在心灵里,让知识化为智慧,让智慧升华为爱。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教学,而智慧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找、制造、把握与深化教机。 教师如果能把握这样的机会,他就可四两拨千斤,不然,只能千斤拨四两。 所以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是运用教机的高手。教机从寻找或制造到把握一环扣一扣,最终都要引向深化与升华。我对老师说:我们虽然经过长期的培训,每个单元、每一节课都写了详细的教材让大家阅读,每个星期还要备课写教案,写好教案还要坐在一起讨论,但是,进了课堂,都不是了,要把教材、教案统统扔到一边。这时候教案在哪里呢?在孩子脸上。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课堂上,你必须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不要尽想着那个本本上写着什么,你的眼睛要看着孩子。你要随时准备变化,应对变化。在我们的课堂上,变化是正常的,没有变化就不正常。 这就像打太极拳,你出什么招式决定权不在你,而在对方。你得根据对方出的招数出招。但是,这样说并不是平时不准备了。备课是战略,讲课是战术;只有备课下了工夫,讲课才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设计的方案根本不能用,所以,老师要嘴在讲课,眼要扫视,心在感受,每个孩子的状态、眼神都要尽收眼底。要是孩子的目光是木的,散的,没有光泽的,就会知道你的方式行不通,就要适时地调整,直到调整到孩子喜欢为止。要是能达到讲课的时候眼睛不再看教案,大脑不再想教案,看着孩子的脸,举重若轻、口若悬河,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的老师。

7,怎么教育好孩子的品德

在惟我独尊的世界里教出体贴的好孩子我们每天都有很多机会对别人做一些仁慈的事,不过,看看周遭的人,有的诈骗别人却不觉得羞耻,有的开车的方式很霸道,有的满口粗话,有的脾气暴躁,可见很多人都只想到自己而已。很多家庭都有这种只顾自己、惟我独尊的精神。怎么说呢?有些人跟配偶离婚的原因只是觉得自己应该“配得上更好的人”。有些父母无意中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一开口要什么,这些父母就会一味地满足他们,但却不会给孩子任何管教。不过,有很多父母的做法却刚好相反,这些父母会教孩子 要先想到别人而不要只想到自己,结果孩子受益良多。会体贴别人的孩子比较容易有朋友,而且友谊可以持久。这样的孩子也容易感到满足和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圣经说:“施与比接受更快乐。”(使徒行传20:35)如果你是个爸爸或妈妈,你可以怎样教孩子对别人仁慈,使孩子得益呢?还有,现在的世界充满以自我为中心的风气,你可以怎样教孩子不受这种风气影响?让我们先来看看会使孩子变得惟我独尊的三个陷阱,再看看你可以怎样避开这些陷阱。1 给孩子太多称赞有什么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很多年轻人开始踏入社会时都有一个心态,就是觉得有很多东西都是他们应该得到,也一定会得到的,尽管他们并没有为想要得到的东西付出过什么努力。结果,有这种心态的年轻人还不熟悉自己的工作就以为自己很快会升职;有些则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应该得到特别的待遇,但当他们发觉原来全世界都不这么看他们时,就会非常失落了。造成问题的原因 “觉得自己很重要”的心态其实跟孩子成长的背景有关。最近几十年,有些父母都受一种流行的理论所影响,就是要帮助孩子提升自尊。这个理论听起来不错,因为专家认为,如果一点称赞对孩子是好的,那么更多的称赞对孩子来说就更好了,而你只要稍微一说孩子不好、不对,就会令孩子灰心丧气,你这样做 就是个“坏爸爸”“坏妈妈”,因为现在的社会都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孩子建立自信心。专家一直告诉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于是,就算孩子没做过什么值得称赞的事,很多父母也会大赞特赞他们。每次孩子做了一件小小的事,都要大大地庆祝,而孩子所犯的错,不论多大都视而不见。这些父母觉得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秘诀就是:凡事都要称赞,不看孩子不好的地方。在父母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孩子觉得自己很好,而不是教孩子亲手去做一些事,让他们觉得自己有用、有成就感。圣经怎么说 圣经同意一个人如果做得好,称赞他是应该的。(马太福音25:19-21)但要是你称赞孩子不是因为他做得很好,只是为了让他感觉自己很好,这可能使孩子对自己有错误的看法。圣经说得很对:“人如果没有什么了不起,却自以为了不起,就是自欺。”(加拉太书6:3)所以,圣经告诉父母:“不可不管教孩子。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箴言23:13)你可以这样做 父母应该下决心,孩子需要管教的时候一定要管教,值得称赞的时候就要称赞他。不要只为了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好而称赞他,你这样做孩子也可能不会相信你的话。?Me世代》这本书说:“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发挥自己的天分并且学习事物,而不是来自只因为你存在就说你很棒。”2 给孩子太多保护有什么问题 很多年轻人踏入职场前都没有心理准备面对工作上的挫折。有的人一听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受不了。有的人对工作很挑剔又有很高的期望,只愿意接受他们心目中的工作。约瑟夫·艾伦博士在《逃避毫无止境的青春期》(英语)一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他谈到有个年轻人来面试时对他说:“听你说完后,我觉得这个工作有时好像也有点无聊,我不喜欢无聊的工作。”艾伦博士在书中继续说:“这个年轻人好像完全不知道任何工作 都会有无聊的一面,一个活到23岁的人怎么还会不懂这个道理呢?”造成问题的原因 最近几十年,很多家长都觉得一定要保护孩子不受任何挫折:你女儿考试不及格?去找老师理论叫他加分;你的宝贝儿子收到交通罚单?没问题!帮他交!孩子失恋了?一定是对方不好,对方没有眼光!父母想要保护孩子是很自然的事,但过度保护 他们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讯息,就是他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任何责任。《怎样教青少年使他们得益》(英语)一书说:“这样的孩子不知道人是可以在痛苦和失望中成长,甚至从中学习的。他们长大后会变得自我中心、惟我独尊,觉得爸妈和全世界都欠了他们什么似的。”圣经怎么说 挫折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圣经就很清楚地指出,所有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传道书9:11)好人 也会碰到挫折,就像基督的使徒保罗,他传道很多年,忍受过不同的艰辛、困难。但是,他面对这些挫折毫不逃避,结果让他学到了一件事,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知足。……饱足也好,饥饿也好,丰裕也好,匮乏也好,无论什么事、什么情况,我都学会秘诀,懂得应付。”(腓立比书4:11,12)你可以这样做 圣经说:“各人要负起自己的担子。”(加拉太书6:5)要看孩子有多成熟,想想你可以怎样运用这个圣经原则。比如说,你的儿子收到交通罚单,最好是让他用自己的零用钱或薪水来付罚款;你女儿考试不及格,这也许对女儿来说是个当头棒喝,让她知道下次考试要好好准备;你儿子跟女朋友分手,就安慰他一下,之后再找机会跟他谈谈,让他想想:“这次经验有没有让我看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处理得更成熟呢?”孩子要是可以亲自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就会更有自信,也会变得更坚强。但要是一直有人去“救”他们,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永远都无法建立自信,也无法变得更坚强了!3 给孩子太多物质东西有什么问题 有个针对年轻人的调查显示,百分之81的人都说,他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发财”,还说发财比帮助别人更加重要。但是,追求财富是不会让人感到满足的。调查显示,只想追求物质的人并不怎么快乐,反而比较容易抑郁、生病以及有精神上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 这些想发财的青少年中,有的也是在重视物质享受的家庭中长大的。《自恋流行病》(英语)一书说:“父母想要孩子高兴,而孩子想要有物质东西,于是父母就买东西给孩子,孩子就高兴了,但没高兴多久,孩子又要更多东西了。”当然,广告商也想尽办法来满足这群购物欲很强的消费大众。他们会宣传“你一定要买名牌,买最好的,因为这是你应该拥有的!”,很多年轻人就被这些广告吸引,借钱买了那些他们“应该有”的东西,结果欠了很多债,无法偿还。圣经怎么说 圣经同意人是需要金钱的。(传道书7:12)不过圣经也警告我们“贪财 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又说“有些人一心贪财……用许多痛苦把自己刺得遍体鳞伤”。(提摩太前书6:10)圣经鼓励我们不要追求物质财富,只要得到生活所需就该满足了。(提摩太前书6:7,8)你可以这样做 父母们,要想想自己对金钱和物质的态度。要分清什么在生活上是最重要的,也要帮助孩子培养这样的态度。前面提到的《自恋流行病》说:“父母要跟孩子讨论这些问题:一有大减价,你就一定要去买吗?什么时候应该去买减价货品?什么时候买反而是浪费呢?你知道借钱要付利息吗?你曾因为别人叫你买而买吗?”千万不要因家里有问题、一不开心就去买东西来“麻醉”自己,不面对现实。《特权的代价》(英语)这本书说:“很多人都知道,买东西来逃避问题绝对是没有用的,鞋子、包包是不能解决家里的问题,一有问题大家就要表现同情,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并认真想想该怎样解决。”
以身作则
现在的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品德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非常严重。教育专家提醒广大父母,品德的培养是孩子以后的立人之本,万万不可忽视。  品德一:孝敬父母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小孩都是有模学样的,大人品质不错的话,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文章TAG:怎么教品德怎么  品德  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