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搞怎么写,如何写诗词应该懂的那些知识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诗
来源:整理 编辑:八论文 2023-06-07 11:39:15
1,如何写诗词应该懂的那些知识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诗
1 汝若学写诗,功夫在诗外,留心平常事,摘取韵律来。即靠自己的胆识、眼光,发现诗意。2 诗要赋比兴,大技在心中,歌谣儿诗语,优于江东冬。即学习生活中的语言,胜过诗词韵律。3 唐诗宋词骚,元曲价更高,我语写我心,词句就是刀。即学习优秀作品,不是背而是领会实质,为我所用。不被格律对仗束缚。又不能不学习这些知识。懂了才好用。七言八行多数不是《七律》,《满江红》可能是一壶水。因为作者就知道词牌的字数,不明白“词”不是写的,是“填”的。4 厚积薄发少弄玄,多写勤改笔不闲,师傅只是指路径,入口才得苦辣甜。凭自己悟吧。选好教材,多学名作,交往方家。深入生活,凭借真善美的意图动笔,离诗人的桂冠就不远啦。写一种事物时, 可以用排比的句式,加上拟人比喻更加生动形象 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怎样写好一首诗
其实写诗也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士说的那么复杂,重要的是多学、多看、多想、多练、多斟酌。掌握几个要点就可以了。你看李白的诗哪有那么多格局和规矩,随口就来,正因为他把他的博学结合生活发挥出来了。而且独具一格,名流万古。写小诗是要有功力的,我们这样的人写很吃力,教你个补拙的方法,写一首长诗(也不用太长),极尽你的想象,丰富它的意象,浪漫点的最好(比如迪金森的浪漫),然后把句子删的剩几句,捡最美的剩,就成了把你看到的场景,在脑海里演一遍,然后写下来,压一点韵。多看诗词方面的书,多听听古诗词形成语感,学习韵律,多思考形成对事物的感悟。多读多看多写,多读一些优秀的古今诗歌,看看他们是如何措词修饰语句的,然后参照赏析,用心琢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究竟好在哪里?一定要消化掉学到的知识,不能只是一览而过,要真正的弄明白诗中的含义和措词的妙处,给你打个比方,下面是李煜的诗词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这首诗最后一句风切夜窗声,一个切字用得就非常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这一个字就能让人感觉到那种凄凉,你可以想象一下,他把风比作了刀,刀切木头就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恰似窗户来回摆动摩擦发出的声音,一个字即把风刻画出寒意,又让窗户活了起来,所以说这个字用的精妙。诗句本来文字数量就有限,所以每个字尽量要用的精,准,传神。(这些不是百度里复印的哦)。再者平时要多写,多做练习,这样才能加深记忆,把自己学到的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首先是多看古人的诗作,从模仿开始,然后是意境,不要将诗看成是几十字的句子,而是上千字的文章,尝试将一些意境优美有内涵的文章浓缩成诗句,再然后是灵感,将突然而至的诗句捉住再补充成章,经年累月这样训练应该是可行的。记住,一开始就要作格律诗
3,如何写诗词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
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 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 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 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阵狂飙如猛兽, 仄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树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 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难, 仄仄仄平平, 宇宙现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风处, 平平平仄仄, 环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吴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万物显春荣。 至于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 (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诗歌应该怎么写
第一: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一般是整首诗歌的灵魂,需要仔细提炼。也可以是诗歌内在的主线,类似小说的主体思想。当然,诗歌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代号而已,那是对于诗歌内容相对比较丰富的而言,在这里,并不提倡把诗歌的题目代号化。 第二:诗歌的长度 总体说来,诗歌的长度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长,长到几时行乃至几百行;可以短,短到只有几行,甚至几个字。但是,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语言张力在里面,要根据语言的张力而定,不可肆意缩短和延长。要根据诗歌的语言的张力来定,不能过火,也不可不足,这两者都不是好的选择。 第三:诗歌的立意 诗歌本身可以无立意,可以有立意,但是要根据语言和技巧来定是否需要立意。严格的来说,诗歌的立意同小说的立意不同,但,也可以参考小说的立意来给诗歌立意。诗歌的立意不象小说那样要求严格,诗歌的立意仅仅是一条线索而已,如果要具体的说诗歌的立意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因为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能谈到写成什么理论性教材。具体的说,诗歌的立意是一个瞬间的事情,脑子中形成诗歌的句子的时候,立意已经产生,可能产生的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词,但是,立意跟随的就是这几个字或者词产生。 要是非得将立意说明白的话,可以参考小说的立意去定;但是,还要根据诗歌的题目来定,诗歌的题目本身就是诗歌要围绕的中心,所以,一个诗歌的题目可以简单的认为是诗歌的立意所在。 诗歌的语言运用相当复杂,在这里仅仅讲几个重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炼而且要有张力,就是所谓的短小精悍。 H A、掌握语言的火候。所谓语言的火候就是要掌握好诗歌的本身对于语言的要求,不能过火,不能可意把主旨拔高,不可肆意的宣泄,但是,也不可不足,不可将主旨压缩,不可萎靡的沮丧。 B、要有内在的音乐感。音乐感,就是写出来的一首诗歌要可以朗朗上口,可以把诗歌用唱的形式唱出来,要语言优美,精炼,不能拖沓,严格的要求不能拖泥带水。一首好诗是可以直接谱曲,可以直接让歌手唱出来的。 C、要有内在的张力。张力就是诗歌的弹性,象小说的语言的弹性一样,不可太长,也不可太短,至于诗歌的长短,要根据诗歌的立意而定,不能拖沓。 如果讲诗歌比喻成河流的话,这条河流无论怎么流,始终在河岸里面流动,始终不会象两岸泛滥。散文则不然,你可以将两岸完全淹没,也可以只在河岸里流淌,这个就是诗歌和散文的相对的区别。所以,诗歌就是一条河流,一条从不泛滥的河流。 第四:诗歌的技巧 诗歌的技巧是最复杂的事情了,但是,总体上来说,诗歌和其他文体的写作基本都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1,意识流阶段,也就是纯意识的流动性创作,脑子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种没有章程的写法。2,运用各种技巧,提纲契领阶段,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的意图、构思和立意去选择自己适合的写法去创作,一般搞写作的人可以从当中看出其写作的意图,和明确的主线,以及准确的立意,是一种循规蹈矩的类似在道路上面看着路标前行的创作阶段。3,无我的阶段,也就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的技巧,可以不用提纲已经可以进行创作,类似技巧跟着你在走的阶段,类似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阶段性创作,已经把各种的技巧融会贯通,不需要再去找什么技巧,技巧自然不自然的就流露出来的阶段。 但是,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技巧这两个字。但是,诗歌的技巧比起其他的文体的创作的技巧要相对复杂一点,不过,与其他文体的技巧也有相通之处。 诗歌的技巧之一:丰富的想像力 想像力在诗歌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句话说:“你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可以成为好的小说家,哲理学家,或者政治学家,但是绝不可能成为好的诗人”。这句话很正确,但是,还有一句话说:“诗歌来自胡说”,当然,诗歌不是在胡说,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诗歌的创作的形象性,与诗歌的创作的想像力的体现。丰富的想像力是诗歌创作者所必须的不能摒弃的技巧之一,是有重要作用的。 1,关于写作,当然任何的题材,生活都是最好的宝库,生活是基础。 2,对于诗歌的写作,要多去读,多去思考,多练习,多去历练自己的语言。 3,诗歌写作是件比起任何题材都要苦的事情,要奈的住寂寞和孤独,要多思考和历练自己的文字。
5,如何写好古诗词古典韵味的
第一:我想谈谈关于婉约词和豪放词。现在大多数评论家都把辛弃疾说成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要是我们真正读完他的词集,估计这样的感觉就会基本消失,他的词还是以婉约清丽的为主。婉约处动情动心,教人浮想翩翩,清丽处如坐山前,品茗赏秀,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真正剑拔弩张的词是非常少的,但一但写了都是绝唱,这完全是他深厚的语言功力的结晶。反观我们现在很多的诗词爱好者,在并没有掌握诗词语言技巧的时候一味的“豪放”,好象不“豪放”就不是诗词。大都写出的是疯狂的叫喊,除了总结出一些口号之外,在文字的感染力上是软弱的,疯狂过后给读者留下的是空白。没有用婉约锤炼出来的语言感觉非常的容易流于以上的情况,豪放之词重情在景,重剑在腰,重气在胸,不用喊叫,也气势凌人,要写好豪放词,豪放诗词的写作难度一般是要大于婉约词的,因为婉约词多少还有些实际的感觉可以参照,爱情,友情,秋月,春花,大都自己身有体会。而要真正的风云变换,世事沧桑,乃至上阵搏杀,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到那个亲身的体会。 第二:诗词最为重要的写作方法,“比兴”!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古典诗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就在于他善不善于比兴之法。所谓比兴,简单的说就是把一样东西的特点用其他的事物形象的表现出来,这个技巧的运用要求作者有高超的艺术观察力和想象力。而辛弃疾正是比兴的大师,这本书中的精彩句子我都一一画出了,可以通过学习他的写作技巧再加上自己的创意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他的手法也是集前辈诗词大师们之大乘)。 第三:诗词的整体构思,诗词的构思其实用现代艺术来比喻,最形象的就象摄影。不用包罗万象,大而空泛,古往今来无事不容,而要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突出的特点和最能表象一件事情的片段。一般词都很少将一件事从头到尾写完了,有一个最精彩的片段就好,词言尽而不如不言,留下一些给读者自己想象吧。 第四:辛弃疾的词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典很多,但我个人觉得,用典还是少一些的好,辛弃疾的大多数对典故的应用还是很得当的,但有的过于生僻的要是用在现代古典诗词中就不妥了。归根揭底,诗词还是一种大众的艺术任何影响别人理解的东西都应该尽量的避免。所以我个人觉得用典,用别人的句子,要比直接用那件事情要深刻而精彩得多,化用别人的句子用时是能青出于蓝的,正如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要比巨人看得更远。 第五:关于诗词的内涵。诗词是一门有着多种门类的艺术,作为艺术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以给人美的享受为首要的目的。有时并不需要强调有特别深刻的内涵。就象辛弃疾这样背负这国恨家仇时刻准备上阵拼搏的人,也写出了很多闲逸而清新如山水画般的作品,他的乡间词就是如此(也许是我没看出有更深刻的内涵来)。当然要是能在闲情逸美之间写出丰富的内涵那就是最好的了。 第六:最后说说缺点,就是辛弃疾很多长词正是因为赋予了过多的自己的想法,而以文为词,把词写成了文章,失去的词的美感,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词是失败的。这样的题材与其叫“词”还不如称做做杂文可能更为妥当一些。 选我的吧~谢谢你了~1、要写古诗词,首先要多读古代诗集。长期的积累是写出纯正古典韵味诗词的基础。2、要搞清楚古诗不是现在所谓“现代诗”,它对平仄、对仗、押韵等都有要求。写古代律诗要知道中古时代和现代读音的已经不同了。很多诗在古代是押韵的,到了现代用普通话读却很不押韵,就是因为音声的变化。历代直至现在写古诗都要依韵书来写,一般写唐代成熟的那种格律诗要看《平水韵》。建议买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本书来看,就容易入门了。3、多出外走走,窝家里再好的诗也难写得出来。1.了解中国的文学发展史。 2.要有兴趣。 3.培养自己的诗词感受能力。 4.读看看诗词。 5.敢于尝试。 6.注意平仄。 7.要押韵。 8.注意诗境的积累。1.了解中国的文学发展史。2.要有兴趣。3.培养自己的诗词感受能力。4.读看看诗词。5.敢于尝试。6.注意平仄。7.要押韵。8.注意诗境的积累。诗雨绵绵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周易》吟诵《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获得最具东方特色的高雅艺术享受,对过去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全新地认识,对未来产生美好的向往并做出客观的把握,从而更加充满勇气和自信,坦然地面对一切,达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人生最高境界。多少年来,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学龄儿童到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已经把《诗词三百首》作为勾通心灵的渠道和加深感情的纽带、传承文明的载体和弘扬正气的媒介。“读最好的书,做高尚的人。”又一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共识。《诗词三百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和谐、高度统一;与天公直接对话,与大地时刻共语,并能永远抚慰人们的心灵。虽然曲高和寡,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来自社会大众的一种真情呼唤和至爱宣泄,是天意民心借作者手笔向我们传递的一种美好祝福. ______甘泉
6,如何写好一首古诗词
如何写好古诗?----------来自网络首先,语感要好,掌握的同义词应该比较多;其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绉,要多看看古诗文;再次,多练习,别怕人笑话,大不了匿名啊;然后,对于做诗的原则,比如押韵啊,对仗啊,平仄啊,要了解。最后,我不得不说,天分很重要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7,怎么写诗
写诗需要积累,无法速成,下面把写诗最重要的声韵因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 “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补充一点,灵感最重要,诗这东西本来就是给人欣赏的,不必太拘泥于条条框框,意境到了就行。就像是一个女人长得再合乎选美标准没有气质也不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有的只是你肉体冲动。
文章TAG:
诗词搞怎么写诗词 怎么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