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中的计划成本分配法特别是结转辅助成

转入 管理费用 如果是节约差异 分录不变 数字框起来
如果委托加工的化妆品直接用于销售: 借:委托加工物资1950 借: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255 贷:银行存款2205 如果委托加工的化妆品需继续生产加工化妆品: 借:委托加工物资1500 借:应缴税费——应缴消费税450 借: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255 贷:银行存款2205

在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中的计划成本分配法特别是结转辅助成

2,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方法内容

计划成本分配法适用于在各辅助生产车间服务单位实际成本比较稳定的情况。计划成本分配法计算公式为: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实际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归集的费用+按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入的费用辅助生产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按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出的费用若>0,超支差异,转入管理费用借方若<0,节约差异,可以用红字转出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点:简化和加速了分配的计算工作,排除 了辅助生产费用的高低对受益单位成本的影响,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方法内容

3,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的

打个比方老板计划要你下订单10万,你买来实际是花了11万,账上你走10万计划成本,一旦销售或者领料转出发出你要转成实际成本11万,分配表就是待分配出去的,还没分配出去的就不是纯粹的实际成本,是计划成本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的辅助生产费用,不是纯粹的实际成本。——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的辅助生产费用,是按照计划成本来做的,因此不是纯粹的实际成本。调整成本差异后,才是纯粹的实际成本。
蟹阉掖诞训庚////////////// 朋友圈子里面现在都在用这款。完全免费的!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的

4,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计划成本分配法

按计划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是先是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部门为各受益单位(包括其它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费用,然后再将辅助生产部门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成本分配出去的费用的差额,即成本差异,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受益单位。 因此是不会产生虚增费用的情况。
还是让我想明白这个问题的人来回答最适合!你是看的书上对“辅助生产实际成本”的公式所以才头脑晕了是吧?我告诉你!书上的解释就是错的!不过它的分录是正确的。辅助生产实际成本不该加上对内交互分配转入的那个费用,因为辅助生产实际成本是已知的,那就是开头的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只要你将待分配生产的费用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分录借:管理费用-其他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供电车间(差异部分)然后再做一个分录,将计划成本分配分录中对内交互的转入管理费用就可以。如果你将题目贴出来,我可以帮你做下分录,你看了分录就完全理解了。书上的解释是错误的!
辅助生产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有时也对外销售和服务。辅助生产费用,是指企业所属辅助生产部门为生产提供工业性产品和劳务所发生的各种辅助生产费用.比如企业的水场或供电车间,他们的辅助生产成本就是供水/供电的劳务成本,1.月底根据水/电的实际小耗数量可以采用交互分配/直接分配的方法进行费用分配借:制造费用---车间多种产品的水电消耗金额,先在制造费用科目归集,月底再分配到车间各种产品中,那时的分录就是:借:生产成本:甲/乙丙产品,贷:制造费用借:管理费用---管理部门水电消耗金额借:销售费用--销售部门水电消耗金额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供点车间;

5,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关于会计分录

(1)借:应付账款18050 贷:银行存款18050 (2)借:原材料18000 应交增值税-进项2550 应交增值税-运费进项35 贷:应付账款18050 材料成本差异2535 (3)借:生产成本24000 贷:原材料24000 (4)借:应付账款31420 贷:银行存款31420 (5)借:原材料24000 应交增值税-进项4420 应交增值税-运费进项70 材料成本差异2930 贷:应付账款314200 (6)借:生产成本24000 贷:原材料24000 (7)领用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4500-2535+2930)/(56000+18000+24000)*(24000+24000)=2397.55 借:生产成本2397.55 贷:材料成本差异2397.55
案例中给定的会计分录显然与“交互分配法”雷同,过于繁琐,为登账、结账和日后对账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况且存在一定错误,如借记“制造费用——基本车间31350”,使记账人员无法登记“多栏式”制造费用明细账。而按照重新计算的结果,会计分录可以简化为:①按计划成本分配的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水、汽费21850——机修费9500管理费用——水、汽费8050——机修费1900贷: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29900——机修车间11400②分配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基本车间—105管理费用—165贷: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1170——机修车间900按照新的计算结果编制的会计分录,不会反复登记调整“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的账面数字,减少了登帐工作量,也使得“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的账簿记录更为整洁,更有利于后续的结账、对账与查账。分项目列示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具体内容,又为多栏式费用账簿的登记提供了便利。

6,计划成本法的公式

计划成本法所用到的公式: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拓展资料一、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购入材料时按实际成本计入“材料采购”科目,验收入库后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两者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月末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将“材料成本差异”或借或贷计入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中,使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需要记住的公式:二、实际成本法就是按照原材料的实际发生进行运作,在现实生活中适用的特别广泛。1、购入原材料其中,如果像小规模纳税人,它不能抵扣购货方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就要把它计入原材料的成本。2、发出原材料就是把材料发出去,需要把它分为两种情况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时:借:生产成本(生产产品领用)制造费用(车间一般耗用)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销售费用(销售部门耗用)贷:原材料用于出售时,相当于把商品卖出去了,不过这样属于“其他业务”的范畴,所以要通过“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来核算。
1、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2、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3、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4、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拓展资料实际应用计划成本的制定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制定得恰当,既有利于企业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制定考核标准 >标准,分析采购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财务信息。计划成本,一般由企业采购部门会同财务等有关部门制定,包括买价、运杂费及应计入成本的有关税金等,力求接近实际。每年年初,由采购部门会同财务等有关部门,按材料类别、品种、规格编制成材料计划成本目录。对一些品种、规格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悬殊的,应分析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然后对所定不恰当的品种、规格材料计划成本进行修订,使之符合实际,以利于计划成本的执行。材料成本差异率的确定1.确定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对企业大宗原材料、价值高的原材料,按类别及用途分别确定。如矿石应按原矿、精矿、粉矿、块矿等,煤应按炼焦煤、无烟煤、瘦煤等分别确定成本差异率;在材料领用、出售、生产中,分别按各自成本差异率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对低值易耗材料,可按综合差异率确定成本差异率。这样,既可简化财务核算工作量,也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2.确定成本差异率应注意配比性原则。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不管使用当月的实际成本差异率,还是使用上月的成本差异率,在计算时都应注意配比性原则。月末在材料已到发票未到情况下的财务处理: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月末在货物已到而发票未到的情况下,其财务处理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暂估入账,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不管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暂估入账,都没有包括不计入成本中税金。因为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的组成内容是一样的,均包括材料价款、运杂费及有关税金等。月末,如果企业有大量暂估入账的材料,企业就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因此,企业应按照重要性、谨慎性及成本效益原则,按月末货物已到发票未到的情况进行财务处理。1、月末、季末的财务处理。月末、季末的财务会计报表一般不对外报送,也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根据以上原则可从简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不列示,会计报表附注不披露。2、半年末、年末的财务处理。半年末、年末的会计报表既要对外报送,也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重要性及谨慎性原则考虑,半年末、年末如存在大量的暂估入账的材料,其账务处理应借记原材料(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递延税款——暂估进项税额(价款按17%或13%及运杂费按7%计算部分),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这样处理包含材料中不计入成本中税金部分,3、应付账款中体现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在递延税款下增加一栏。其中,暂估进项税额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披露货已到发票未到的原因、时间及暂估金额;如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将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报表的误解。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期初存货的差异额+本期收入存货的差异额)/(期初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注意:超支差异额用正数,节约差异额用负数表示)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拓展资料: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月末,再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的一种核算方法。
计划成本法的公式是: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拓展资料:(一)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二)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 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2. 以考核财务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口径一致,包括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3. 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公式:入库时的材料成本差异 = 材料采购-原材料 = 材料的购买价格(一般纳税人不含税)- 已定的材料的单位计划成本*材料采购数量分析说明:1、在购入原材料时,发票账单已到,物资未到,企业按采购价格支付材料款及税金,在“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按实际成本计价(税金另计),账务处理为:借:材料采购(价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 或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托收承付等科目2、当材料已到,企业验收入库时,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 账户,做如下分录:借:原材料(单位计划成本*采购数量)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贷:材料采购或者分录为:借:原材料(单位计划成本*采购数量)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3、(按计划)成本结转材料成本,在企业领料以后,月末做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和转出,领料应摊销的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购进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的计划成本+本月购进的计划成本)领料应摊销的成本差异=领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借:基本生产成本 或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委托加工物资其他业务支出贷:材料成本差异(红字或蓝字)4、会计期间结束时,将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扩展资料:计划成本的的作用:一是通过计划价格指导采购,通过分析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控制采购成本。虽然在市场经济下,物资价格波动较大,但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讲,计划成本法依然可以发挥其作用。二是简化核算,减少工作量。一个大型企业,材料物资种类繁多,进出货频繁,使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即便是借助现有的微机管理,依然是很麻烦的。因此计划成本法的采用和企业的性质没有什么关系,更多的是与企业的规模有关。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计划成本法搜狗百科--计划成本核算

7,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

1、品种法  (1)定义  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产品品种。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品种法”之下的成本对象变通应用为:产品类别、产品品种、产品品种规格。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品种”为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以“品种”为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以“品种”为主要对象进行成本分析。  4)适用范围  品种法适合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业、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终产品的企业。  2、分批法  (1)定义  以产品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产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种很广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批号”、“批次”的定义。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成本对象:产品品种、存货核算中分批实际计价法下的“批”、生产批次、制药等企业的产品“批号”、客户订单——即按照客户订单计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业需要并自定义的“批”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批号”、“批次”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自,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分配采用定额法。  (4)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的企业——因而也称“订单法”  3、分步法  (1)定义  以产品生产阶段、“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样是广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具体内涵和应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为下列“步”含义:部门——即计算考核“部门成本”、车间、工序、特定的生产、加工阶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况的随意组合  (3)计算方法及要点  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体计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按照生产加工阶段、步骤计算成本所导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计算流程、方法和含义,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点:按照“步”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产品、期末在产品,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产费用。  (4)适用范围:大批大量多步骤多阶段生产的企业;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阶段、步骤、车间计算成本;冶金、纺织、造纸企业、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产的企业等。  4、分类法  (1)定义  以“产品类”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类法的成本对象为产品“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定义为:产品自然类别、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分类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点,可概括如下:以“产品类”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产品类”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于“品种”;某“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后,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体品种,以计算品种的成本;类中选定某产品为“标准产品”;定义其他产品与标准产品的换算系统;按照换算系统之比例将“类产品”的成本分解计算到具体品种产品的成本。  (4)适用范围  分类法适合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企业。如:鞋厂、轧钢厂等。  5、ABC成本法  从70年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作业成本法(ABC法),现在,已经被很多国家采用。它是一种将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不按传统的(以车间为费用归集和分配对象)方法,而是以“作业”为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它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间接费用,使成本的计算更加合理。由于它只是间接费用的一种分配方法,因此,企业实际上还要结合其他基本核算方法共同使用。  成本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企业成本核算的各种计算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成本核算还有许多具体的、特殊的要求,有的企业的随意性还比较大。再此,建议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应该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规范成本的核算过程,减少随意性,一旦确定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之后,不要随意改变.
企业的要素费用按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分为直接生产费用与间接生产费用。按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分为直接计入费用与间接计入费用。直接费用可能是直接计入费用,也可能是间接计入费用。 直接计入的要素费用直接计入某种产品。而间接计入的要素费用分配关键是找到一种合理的分配标准。合理的分配标准与所分配的费用多少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分配结果比较准确合理,而且还应是比较容易取得的资料,计算也应比较容易。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标准主要有三类:1 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2 消耗类:如生产工时,生产工人的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量等。3 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 分配时先计算费用分配率,即每一单位分配标准应负担的费用额。然后再根据各种产品的分配标准额乘以费用分配率,即可求得每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计入要素费用。 部门费用的核算 部门费用是指企业为商品产品的生产提供产品、劳务或直接从事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的生产部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可划分为两种情况:根据辅助生产车间生产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是,即产品性生产和劳务性生产。产品性生产如自制材料、工具、模具等,其特点是产品的生产与耗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时点。而劳务性生产其生产与耗费不能间断,必须同时进行。如供电、维修、运输等。 对于产品性生产的辅助生产成本可先计算出其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再按各部门领用耗费多少进行分配。 对于劳务性生产的辅助生产成本可采用直接成本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等方法进行分配。 关于部门费用中的制造费用,应重点理解按年度计划分配率法。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多少制造费用,每月各种产品中的制造费用都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但在年度内如果发现全年的制造费用与实际数可能发生较大差额时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采用这种方法制造费用的总账和明细账月末会有余额,而且余额所在方向不固定,即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贷方。这个余额就是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与计划分配额的差额,一般应于年末计入12月份的产品成本。 生产损失的核算 生产损失是指在正常的生产下,为了获得合格品而不可避免的、连带发生的资金耗费。主要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两部分。在这两部分损失中,除个人责任事故和非正常损失外,其余都要由本期生产的同种产品或同类合格品的成本负担。 1 废品损失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净损失。 废品损失的核算应专设“废品损失”科目核算。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直接计入该科目,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应先从生产成本账户中结转出来计入生产成本。由于废品损失属于成本开支范围的一项内容,因此计算出实际的费用损失之后,还应再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2 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应由过失单位或保险公司负担的赔款,应从停工损失中扣除。 为简化核算工作,停工不满一个工作日的,一般不计算停工损失。 在产品成本核算 约当产量法、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三种方法。 1 约当产量法:所谓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是将尚示完工的在产品按其完工程度或投料程度折算成完工产品的数量。 2 定额比例法:是指企业分别成本项目,按照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成本费用的一种方法。先计算出每一单位定额应分摊的费用即费用分配率,然后用费用分配率乘以完工产品或在产品的定额,分别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生产成本。 3 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是指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事先核定的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来计算在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在产品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差异全部转嫁给了完工产品,因此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就不太合理了。 以上这三种方法是难度相对较大的方法,对此作了特别的提示。再次提醒大家要认真理解掌握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及其缺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适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法。

文章TAG:计划成本分配法怎么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