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庄认为如何逍遥游

顺应宇宙的规律生活(思想、行动),即"天人合一"我认为:追求无私高尚的思想境界,就是追求人生的逍遥境界,再将高尚的思想境界体现在行动上,就是逍遥游。
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啥玩意!

老庄认为如何逍遥游

2,怎样达到庄子的逍遥之境

这位朋友,其实你可以再仔细读一读《逍遥游》的原文,庄子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实不要被后来的道教所误导,庄子的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后来的道教对他的思想是有改变的,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里做了很好的说明,推荐有空读一下,庄子的思想并不是仅仅个人的逍遥之境,他更是对人认识的缉抚光幌叱呵癸童含阔终极问题做了探讨,他的结果是“道”。朱熹的是“理”,你可以在这个角度看一看,也许有新的收获。
朢空朗诵逍遥游,物我皆空。 鲲鹏展翅与神州齐翔,
你是说庄子本人的处境吗? 他本人希望的是能吃饱穿暖就够了,摒弃一切名誉和仁义,他做到了,但是他日子过得不算很富足

怎样达到庄子的逍遥之境

3,如何真正的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呢 哈哈

很好,但是不可能存在 真正的逍遥游 ,即绝对自由!! 《庄子》是先秦诸子当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道家思想也无不在影响着我、 对于庄子的《逍遥游》 个人认为是庄子哲学的代表作! 颇具艺术特色!逍遥游\即无所束缚的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时没有任何羁绊、不借助任何外物的(外在事物) 庄子主张人要自由!从这里引发到精神自由! 其实以前在学校 高一年级 课文里也有这篇 庄子说到,真正的逍遥游氏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 开头庄子以一些有趣的语言故事,列举出很多不同境界的人、 由此,阐述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 也就是说,要达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 就要想那些圣人(至人,神人)那样,做到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而这时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说,庄子的 逍遥游 是一种天地之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幻想!

如何真正的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呢 哈哈

4,庄子怎样提出逍遥的主张的

因为在那个时候无论提出什么主张都很难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或者说是垂青了。所以干脆就提出一个不沾边的主张,也就是逍遥,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只需要自己逍遥自在就好了,事实上这是庄子安慰自己罢了,没有十分重大的价值的。
庄子思想的形成,起源于战国征战不休、民不聊生的时局。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有两件事足以令庄子动心:一件是和他的生平相始终的宋国破败和灭亡,这使得他不再对功业的逻辑抱有信心,另一件是孙膑被废掉双脚,令当时整个士人阶层为之寒心的惨烈事件,这样惨烈的事件些都有力地支撑了庄子隐逸保身的主张,尽管他破衣烂鞋,尽管他面黄肌瘦、朝不谋夕,但毕竟在乱世中觅得一份坦然和天真。反之,庄子又能如何呢?没有圣王可以期望,没有道德可以秉持,没有公道可以维护,整个社会,无法、无天、无道,做得越多,对生人和自己的危害就越大,不退避又能如何?一般人以为庄子的养生仅仅是为了求生,但其实不是这样。庄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于生命的解脱,而求生则仍是在死亡的恐惧下生存,这不是庄子的境界。庄子认为首先应该勘破生死,这是根本,然后才可以勘破变化与名利。老聃死,友人秦师前往吊唁,只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别人看不惯,他说:“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生命之火是超越形体不断传续的,又何必不能安时而处顺,以应大化呢?“与其求不能避免的死而非死不可,则不如在短短的现生中,求一个善生,即合于道,出于德,顺乎自然的生”。庄子一再地“齐一生死”,不是说要人们觉得生不如死,主动求死,最主要的,还是希望人们在生死的恐惧下解脱出来,过一种自由的人生。
因为在那个时候无论提出什么主张都很难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或者说是垂青了。所以干脆就提出一个不沾边的主张,也就是逍遥,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只需要自己逍遥自在就好了,事实上这是庄子安慰自己罢了,没有十分重大的价值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庄子为什么认为宋荣子仍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呢那鲲鹏是否达到了

宋荣子的境界(举世皆非举世皆荣等不动心)而没有到达最高境界:神人,与道合为一体,拥有绝对的自由和永恒。只有破而没有立,这就是未树的意思。犹有未树也,仍然有没有达到的境界他无视是非毁誉的宋荣子,是因为由物我之分算不得逍遥;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是相对自由,而逍遥游是绝对自由的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仅供参考
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宋荣子的境界(举世皆非举世皆荣等不动心)而没有到达最高境界:神人,与道合为一体,拥有绝对的自由和永恒。只有破而没有立,这就是未树的意思。犹有未树也,仍然有没有达到的境界。
庄子的逍遥那是毫无意义的逍遥,要达到那个境界需要所有人都不知道我,这个世界不知道我,甚至我自己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大概人家追求的就是没意义。
鲲鹏也没有达到,因为它们仍然也要凭借六月的海风和潮汐的变化。凭借外物就不是真正的逍遥

文章TAG:庄子认为怎么达到逍遥庄子  认为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