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让教学活动游戏化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变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只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还需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的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的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教学游戏也不同。教师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做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教师只要以观察为主,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教师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将感知活动贯穿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或对先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思维应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中班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室时有意识的渗透各种认知成分。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分;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在设计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的渗透思维成分,同时要将各类游戏做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的发展。

如何让教学活动游戏化

2,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孩子们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通过游戏幼儿会把广泛的生活内容反映在游戏活动之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动的进行自己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本身,游戏充盈于心,充盈于思想、情感和身体中。一个全神贯注于游戏的幼儿是富有创造力的、自由的和快乐的。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一、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定义所谓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是指把幼儿的教育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在幼儿园里游戏就是基本活动。基本活动是指对一个人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须的活动。而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样一种活动。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其次,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再者,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因此《幼儿园工作规程》里提出的要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符合事实、符合规律的。二、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能有利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和谐发展。(一)游戏有益于增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如跑、跳、爬、攀登等,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增强体质,使他们的动作变得协调、身体变得结实。当幼儿在玩沙子、绘画、拼图等游戏时,可以训练手指、手腕、手掌的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使幼儿变得更加灵巧,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二)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幼儿的游戏,能促进幼儿在面对压力时情感的健康发展,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减少情感创伤。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相互学习,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逐渐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分享、谦让等良好道德品质。在学前领域中,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再现自己、了解自己和展现期望的机会。幼儿通过游戏经验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立的、主动的和有独特的个性。游戏的过程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他们自己的感情,促进面对压力和困境的能力,增强人际关系概念的形成。如;幼儿在做“医生治病”的游戏中,体验了医生、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母亲的焦虑,孩子的痛苦、医生的积极治疗等环节,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达到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发展同情心和面对变化作出反映等综合调节能力。游戏的过程帮助幼儿实现了情感的发展,使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帮助幼儿学习控制情感的冲动性,高级情感随之在游戏中萌芽。

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活动

3,如何让课程游戏化让幼儿活起来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学习上有好成绩,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然而,有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今将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博茨勒博士的建议,摘介如下,供父母们参考。 (1)尝到甜头。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会有进步。比如,当孩子的语文好而数学差,在做功课时,就先让他做语文作业,然后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作业做不好,而且连语文也不会有所进步。在做数学作业时,也要让孩子先做些简易的题目,以增强信心,然后再让他做些较难的题目。在考试时,也要告诫孩子先易后难这不仅可增强信心,还可克服考试恐惧症。一般是将整个考试卷先大体看一遍,将容易的试题先做,再做难的试题。由于可消除考试中的精神紧张,做起试题来就比较轻松自如,常可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2)欲速不达。常言道:“欲速不达”、“水到渠成”。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如果逼得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识地产生反抗情绪,因而是变得善忘,会一下了把刚学的东西全部遗忘掉。 (3)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于批评,因为过多地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表扬为主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4)防止反抗。防止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如果孩子产生了反抗心理,连进取心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有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将孩子与别人相比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容易促使孩子自学放弃进取。 (5)控制时间。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7岁的孩子在家一次连续做功课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8-11岁的孩子不要超过50分钟。如果做功课的时间较长,中间一定要有十分钟左右的休息,让孩子舒展筋骨。如果孩子功课做得了的话,应该给他小小的奖励。有些年轻父母不了解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不根据孩子对事情能高度集中的时间来安排孩子做功课的时间,有的强迫孩子长时间坐在媾做功课,中间不让休息、活动。结果不仅对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还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了。 (6)刺激求知。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父母应该常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等等。 (7)吸收教训。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收教训。例如,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更要使孩子明白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8)不受骚扰。在孩子做功课时,家里的人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要看电视或听收放机,让孩子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做功课。如果家里的往房许可的话,应空出一个房间用来做孩子的书房,使他在媾可以不受骚扰而安心地做功课。如果住房较紧的话,可在客厅一角或在卧室的一角,安放孩子自用的书桌和椅子,每天让孩子在媾做功课和读书,这个角落应是“他”的。孩子对这个角落有归属感和占有感,这样,孩子做功课时,才会更加专心。 (9)做好榜样。要使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地学习,等等。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他的孩子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做作业,家长“威逼利诱”各种办法都使了,就是不管用,弄得家长非常恼火,与孩子的关系搞得很僵。这里有三位家长提供了他们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
游戏化不适宜幼儿园,幼儿园别名托儿所,主要职责是负责孩子的安全,课程是其次。身体对抗的游戏在幼儿园是行不通的,反而类似于早教机构的卡牌类游戏适宜于幼儿园小孩子,如果游戏化,老师需要花大量精力守望孩子是否会吞掉玩具。这也就是幼儿园偏艺术类教育比较行得通的原因。

如何让课程游戏化让幼儿活起来

4,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本质与内涵的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课程教学游戏化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课程游戏化就是一个让孩子体验的世界。在这里,充盈了幼儿自身的生命,他们尽情、忘我、不知疲倦,他们不为任何其他的目的,仅仅是在游戏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刚开始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接着我们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然后我们将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我们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课程教学游戏化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课程游戏化就是一个让孩子体验的世界。在这里,充盈了幼儿自身的生命,他们尽情、忘我、不知疲倦,他们不为任何其他的目的,仅仅是在游戏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刚开始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接着我们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然后我们将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我们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5,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更好的体现课程游戏化

在强调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游戏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早在多年前,陈鹤琴先生就给出了言简意赅的答案:“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游戏凭借无穷的想象,可以延伸出无数有趣的内容,供幼儿想象[1]。在美术领域,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美术活动是靠想象完成的,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画画时还会手舞足蹈的样子。因此,在美术活动中适当融入游戏化的元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创造多种感官的游戏方式,丰富美术活动(一)以听、说故事的游戏方式感知活动情境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幼儿很容易随着外界的因素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创设的情境要为活动做准备。在大班美术活动《动物狂欢节》的导入环节,以森林之王“狮子”过生日为切入点,边讲故事边出示“动物”给狮子大王庆祝生日。这些“动物”就是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的,给予孩子认识动物的经验,以至于在作画的环节中能较好地完成。美术活动的故事不像语言活动那么复杂,也不用深究其中的语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故事必须立刻抓住孩子的眼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在讲述过程中,可以运用图片扩大孩子的视野,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一点声效,激发幼儿的想象。把美术活动的背景扩充后,整个活动会显得丰富许多,并且能够贯穿整个活动。孩子们在轻松的故事导入后,很顺利地进入活动。就在此时,孩子们就会以此为背景产生丰富的想象,这正是美术活动所需要的。这样的游戏形式不仅可以运用在平面的绘画活动中,在立体的美术活动中也可以加以运用。如在进行折纸活动“鸟”时,以围绕各种各样的鸟的故事导入。“有些小鸟在飞呀飞,有些小鸟在找食吃呢,还有的小鸟在树上休息”,借此帮助幼儿想象,更好地塑造“鸟”的不同形态。在故事运用广泛的今天,故事不仅仅是指图画书上的内容,还有的借助新媒体而产生出的“新”故事。像有声读物、小动画,都是幼儿喜欢的。孩子通过听故事能够引发情感,能激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再把这样的感情带入到活动中,用美术的方式让他们发挥想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二)以触摸的游戏方式感受活动的主旨在美术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主观感受触摸的内容都有很浓厚的兴趣,一是因为幼儿通过触摸,参与活动的地位被放大;二是因为对自己主动感受触摸过的物体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我们有时会忽视,在美术活动中适时加入“触摸”元素,既可以使活动有趣又可以实现一定的活动目标。在诸如“画人物”的美术活动中,目标是让孩子通过绘画初步认识五官。活动中如果一味地让幼儿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五官或者观察同伴的同伴,则显得比较空洞。幼儿并不是专业的画家,单单凭借“观察”这一感官体验,并不能让幼儿很好地感知五官。假设在此活动中加入“触摸”环节会怎样呢?幼儿会摸到毛茸茸的眉毛,眼睛是稍稍凹进去的,鼻子弯弯的、挺挺的,嘴唇是软软的,等等。通过提问,幼儿会回应你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在这样的游戏中,进一步引导幼儿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大胆表现。除了“画人物”外,有时候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事物,通过触摸就可以简单直观的让幼儿马上了解物体。比如说起草地,都会联想到时柔软的,但仅通过和幼儿说“草地是柔软的”,幼儿并不能体会到。这时候带着幼儿来到户外,请他们摸一摸、说一说小草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才会知道什么是“柔软”。通过触摸小草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本领。之后回到班级室内创设情境,向幼儿提出一些必要的要求后,给予幼儿创作的空间,在情境中产生兴趣。最后给孩子留出充分的作画时间,把想象都给孩子自己发挥。(三)以动作表现的游戏方式表达活动的内容。动作表现是最能直观向幼儿传达各种形态的方式之一。在和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后,以此延伸出许多想法。“泡泡”是圆形的,幼儿能通过眼睛观察,但是有一个幼儿把两手往上举,用动作表现出了“圆”。孩子们在看看、说说、做做中感受圆、表现圆,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画“封闭的圆”,在游戏中快乐地获得新的经验。在画“松树”时,为了能让孩子们主动感受松树“挺拔”的特点,我请幼儿来当一棵“松树”。在幼儿表现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对“松树”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都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孩子们就能发掘这些特点。在自身体验到之后,和同伴交流,得到的经验更加丰富。游戏化的内容加入后,活动不像以前刻板,而是变得生机勃勃。游戏和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帮助彼此能够更好地融入。活动是作为幼儿学习出现的,游戏却是要时时刻刻渗透于活动的方方面面的。二、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实施在注重游戏化的同时,也不能过多注重“游戏”而忽视美术活动的主体内容。在实施游戏化美术活动时,首先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在游戏推动下表现,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中不断探索。教师选择为孩子提供积极有趣的游戏,准备美术活动中所必需的物体,让幼儿探索想象创造。孩子们眼中的“美术”其实非常简单,没有成人所赋予的复杂概念。孩子们眼中的画作都是美丽的,因为他们能知道这幅画里的所有内容。成人是想不到这些画作背后的庞大想象空间的,有时我们不能进入孩子们自己的世界。在实施过程中,一切是为了幼儿自身,围绕幼儿的各种各样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不同的活动过程。游戏是会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方各面的,包含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美术活动只是其中一个部分[3]。游戏化美术活动遵循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有选择地创设和优化游戏,激发幼儿想象力,从而进行美术创造。游戏能解决活动中不能完成的部分,活动的内容能以游戏的形式反馈给幼儿,游戏和活动是相互帮助的,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会越来越和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手段方式。
我是来看评论的

6,如何将幼儿数学教育过程游戏化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的良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体、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教师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就是 “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为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应该紧密的和游戏结合起来。游戏能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游戏的过程还是幼儿学习交往、学习合作、锻炼意志的过程,是促进幼儿社会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和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两方面做了如下探索:一、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1、游戏的设计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设计游戏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让游戏贴近幼儿的生活。2、游戏的设计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幼儿对某一个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教师不要熟视无睹,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展开教育活动。3、为游戏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游戏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让幼儿更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来。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意识的创设一些轻松愉快、诙谐有趣的故事情境是不错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所有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把故事和游戏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增强游戏的趣味性。4、游戏的设计应把各领域有效整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纲要》将学前教育分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提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新《纲要》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观,把教育提升到“幼儿教育整体观”的新境界。这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数学游戏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要着眼于幼儿的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好的游戏处处闪耀着教师智慧的光华,需要设计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性,还要有趣、好玩,让幼儿自然而然的走进游戏,在游戏中观察、摆弄、发现、探索,进而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二、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1、在情景游戏表演中渗透数学知识《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幼儿喜欢听故事,而且不厌其烦,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情景安排一些数学知识。2、在体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正说明了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而体育游戏简单有趣,正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符合幼儿生理特点的体育游戏中。3、在音乐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音乐是打开幼儿智力最好的钥匙,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幼儿刚刚接触数字时,由于幼儿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许多关于数字的歌曲,如幼儿熟悉的歌曲《找朋友》,两名幼儿扮演好朋友,随着音乐一边唱一边跳,然后再交换朋友,很好的理解了2的含义;此外还有歌曲《我家有几口》、《手指歌》、《小小手》、《鸡妈妈数小鸡》等,都对幼儿的数字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4、利用玩具做游戏渗透数学知识玩具是幼儿的玩伴,利用玩具不仅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幼儿每次玩雪花片,都是插一些简单的图案,时间久了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了新的任务,如:按红、黄两种颜色插一把长剑,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按老师的要求在手指上套上不同数量的雪花片;把形状一样的玩具放在一间屋里。玩雪花片和串珠时,让幼儿练习颜色的排序,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玩沙子时,给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让幼儿感知量的守恒;这样他们在每一次玩玩具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收获,孩子们兴趣很高。5、在随机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日常生活是指幼儿一天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对幼儿产生数学影响的事情,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及时抓住不同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不同的季节树叶也不同,可以让幼儿观察春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秋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它们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幼儿拾树叶拼成各种图案;餐前让幼儿观察点心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上面有几粒扣子?上楼梯练习正数,下楼梯练习倒数;吃午饭时让幼儿利用筷子学习单双数,还可以利用碗和筷子进行对应配对;在组织幼儿郊游、散步等活动时,可以随机、灵活的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这些简单的事情具有经常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使幼儿在自然、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游戏对于他们是劳动,游戏对于他们是重要的教育形成。”只要把游戏渗透到抽象的数学活动中,一定会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并且身心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例如,孩子们发现车轮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发现的各种数信息(几辆车,几个行人,几朵花),幼儿园里的各种数学信息(几扇窗户,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还可获得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体及空间方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关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如几点起床、吃饭、上幼儿园、放学、睡觉等)以及做操时如何按高矮排队等。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生活中的体验过程,也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唤起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数学。因此,我们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有趣的数学现象入手,将其融入幼儿探究周围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感知有关量与计量、数与数量的关系,领会有关物体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探索有关事件的发展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乐趣。  二、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教育环境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的对象,而是来自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活动,以此来发现与建构数学关系。所以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丰富幼儿的数经验,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7,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本质与内涵

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本质与内涵的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 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 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 ”幼儿 课程教学游戏化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课程游戏化就是一个让孩子体验的世界。 在这里,充盈了幼儿自身的生命,他们尽情、 忘我、 不知疲倦,他们不为任何其他的目的,仅仅是 在游戏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 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 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 体。 刚开始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 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 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 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 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接着我们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 这一变化推动 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 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 并与其他教学环 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演示之 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 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 以巩固幼儿对 6 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此 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 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然后我们将游戏在 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我们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 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 洞,拾起 5 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 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 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 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 ,主要渗透了 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 7 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 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编制游 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 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 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 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 又能适合不同个性、 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 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 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 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 并组织幼儿议论、 交流,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 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 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 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 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 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 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 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 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 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 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 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 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 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的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幼儿课程教学游戏化尤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体验的特征,课程游戏化就是一个让孩子体验的世界。在这里,充盈了幼儿自身的生命,他们尽情、忘我、不知疲倦,他们不为任何其他的目的,仅仅是在游戏中充分地学习和享乐。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刚开始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接着我们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然后我们将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我们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文章TAG:幼儿课程游戏化怎么写幼儿  课程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