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那一本书有条文的伤寒论

伤寒论三家注(成无己,柯韵伯,尤在泾 注 )、伤寒论讲义(高校教材)、注解伤寒论 (成无己)等很多,当当网上就有!
背诵的地方很多,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比较多了,很难一下说清,至少多读多解读~

那一本书有条文的伤寒论

2,懂中医的看看伤寒论里的一段论述

消渴;饮水多而渴不解,与消渴病不同 气上撞心:病人自觉气逆上冲心胸部位 心中热疼:自觉胃脘部有灼热感
厥阴、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巯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巯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火炎上炽津液被耗肝胃阴伤所消渴,肝气横逆故气上撞心,厥阴经挟胃入膈肝经火气上扰就有心中热疼。…其条是厥阴经在外感,内伤所出现的阴阳错杂之证。
这是《伤寒论》第326条,讲述的是阴性的半表半里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为热证,阴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隔,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懂中医的看看伤寒论里的一段论述

3,阴阳平衡理论和伤寒理论该怎么理解

要理解这个问题你得明白张仲景写伤寒论的背景 序文里面提到其宗族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这说明了当时的伤寒是严重的传染病 而且是偏于寒性的传染病 因此 医圣才作此书以启蒙后世 至于温热病当时并不多见 伤寒论397条中只有第6条提到了温热病 而且并不太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有专门的温病学 因为医生们发现 传染病出现热性的了 伤寒方子用不上了 至于第一个问题 阴阳自然是平衡 所以应该保持他平衡 防寒即保护阳气 驱寒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才要做的 要不然就要一直耗伤阳气 阴阳不就不平衡了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路有冻死骨的诗你也是学过的 能保暖就不错了 所以才提出了这种理论
至于热病,一般泻之即可因为气血虚弱才会有寒证,而且寒证会使气血不畅诱发其他病,故此寒证需要防好,对身体的影响不如寒证难处理。比如一些疼痛症状,通常由寒证导致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阴阳平衡理论和伤寒理论该怎么理解

4,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书那种书全而且可靠

就《本草纲目》来说,里面所讲授的更多是各种药材的用处和易忌等等。同时《本草纲目》之中也提到了一些药方应急,平时的养身。《伤寒论》忠实于临床实际,客观记录了大量的病症表现。还《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难经》的精华,创立了三阴三阳辩论方法(六经辩论)。《伤寒论》提出了很多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 如果你是要掌握大部分的草药知识,建议你选择《本草纲目》。在我所读的《伤寒论》一书中,讲授的是中草药药方(一部分吧)。如果你所想要学习的的是更加明确、详细的药学知识,建议你选择《伤寒论》。 不过学习《本草纲目》很有趣。以上均为本人手打。 ——请勿抄袭,谢谢。
应该是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各个书本,书籍的侧重、内容不一样,所以无法比较的。 就你所说的《本草纲目》是我们国家历史上重要的本草学书籍。 而《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临床中医学的奠基书本,是医学伤寒和内科疾病的重要书籍,直到今天,我们的中医学专业本科也必须学习。

5,伤寒论序译文

《伤寒论》,大致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各家都无法比拟。从前晋朝的皇甫谧写的《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大圣人的才能,根据《神农本草》,记载了汤液配方。汉朝的张仲景又增加了汤液药方,写成几十卷,大多都很灵验。近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又阐述张仲景的论述非常精辟,也是可以采用的。张仲景传承伊尹的方法,伊尹传承神农的方法,这不就是说《伤寒论》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吗? 张仲景在《汉书》中没有传记记载。在《名医录》中有:张仲景,南阳人,叫张机,仲景是他的字。被举荐为孝廉,作官做到长沙太守。那时才开始向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当时的人说,张仲景的见解精妙比他的老师还高。他的论著,语言精炼而且深奥;方法简单但很详细,不是浅陋的人所能比的。从张仲景到现在八百多年,只有王叔和能学习到他的医术。这之间如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人,并不是没有才能,但各成一家,不能深入研究张仲景的理论。开宝(宋太祖年号)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张仲景的著作献给皇上。但是文字道理有许多谬误,没有经过考正。历代虽然收藏在书库里,也欠缺校正,致使治病的医生们,满天下都没有懂得此书的。国家下令读书人来校正医书,我也被选中。我认为各种急病,最厉害的就是伤寒。 现在先校定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总共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种方法,删除重复的,共有一百一十二个药方,请朝廷颁布发行。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6,谁懂伤寒论

《伤寒论》 简介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编辑本段]《伤寒论》养生学思想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还可体现在津液能调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调并修复损伤。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这是因为津液得到了补充。若津液郁滞不行,其调和作用也难以顺利发挥。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论》中有充分反映。人们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须重视保护体内的津液。如张景岳说:“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人若津液不充,则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脏腑虚弱,即易为病邪所害。   (3)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这里的饮食药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品。据统计,在《伤寒论》112方中,一共使用饮食药物17种,计有大枣、生姜、干姜、香豉、粳米、葱白、蜂蜜、赤小豆、猪胆汁、蜀椒、乌梅、猪肤、鸡子黄、鸡子(去黄)、饴糖、苦酒、清酒。这些饮食药物遍及81个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72.32%。其中还有不少纯以饮食药物命名的方剂,如十枣汤,猪肤汤等6方,加上药食合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共24方,占全书的21.43%。由此可见,仲景对食疗是十分重视的,并已使其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仲景认为,机体的功能与胃气的充沛与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赖于胃气的化生,治疗疾病的药物也需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为此,他不仅重视脾胃阳气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脾胃阴液的一面。《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具体运用上,实际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仲景于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气”,如汗法的桂枝汤,用草、枣调补中焦,保护胃气。下法的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缓急和中。补法的炙甘草汤,以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困苦寒清热药易伤人胃气,则加入粳米。甘草调补胃气。   此外,仲景不仅重视以药物“保胃气”,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保胃气”。如他主张药时宜喝点粥,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   还有,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一理论,注重疾病时期的调理。如他立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指出病愈时,“脾胃气尚弱”,尤需“保胃气”。   (5)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非常广泛,以《伤寒论》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的条文不下上百条。在其所载扶正祛邪药物中,多有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现举例如下:   人参:能鼓舞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而增强抗病能力。《本经》用人参的条文68条,如桂枝人参汤用于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黄芪:可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能通过促进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吞噬功能。《本经》用黄芪条文11条,如黄芪桂枝汤,就是增强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方剂之一。   甘草:《伤寒论》用甘草69次。实验证明,甘草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延长移植组织的存活时间,对枯草杆菌“一淀粉酶免疫小鼠的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甘草所含的LH作用于T细胞,有促进免疫作用。   大枣:《伤寒论》用大枣40次,也是在《本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药物,药理研究其含大量AMP样物质,人口服时末梢血浆及白细胞内的CAMP含量均明显上升。免疫学认为,免疫反应与分子生物学中的CAMP和CGMP有关,故大枣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   至于本论中运用较广的其它药物如芍药、附子、桂枝、白术、茯苓、麦冬、猪苓等,均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促进免疫,从而祛除邪气。 [编辑本段]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8)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1);若欲作再经者(1),针足阳明(3),使经不传则愈(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8)》   (注释)   (1)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包括脉浮、头痛、发热、恶寒等证,今只言头痛,是省文。根据《内经》有“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的记载,说明太阳病至七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设其人有正胜而邪去之机者,病可因时日的推移,正气的日渐恢复而自愈。(2)若欲作再经者:是指若不愈,欲作再经,是邪气有欲向阳明传变趋势。(2)针足阳明:指可予先针足阳明经穴,使气血流通。(4)使经不传则愈:是说邪不再经而病得解。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说明了用针刺方法,能激发人体胃气,调节体内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防太阳病邪再入阳明之经。这里的针足阳明经,不少医家认为是针刺“足三里穴”,因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消纳水谷,运化精微,补脏腑虚损,为健运中土之要穴;且该穴又是阳明之枢纽,可疏导阳明通运上下,主气机升降,内补气血而外调营卫,则外邪不复内侵,其说当是。针刺足三里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用。可通过提高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未病”的免疫祛邪目的。 [编辑本段]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53)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1)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2)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53)》   (注释)   (1)荣气:也有称营气的,为水谷的精气的所化,有荣华、营养等意义。   (2)卫气:为水谷的悍气所化,有保卫的意思。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病中若常自汗出,当调和荣卫。由于荣卫不和,卫气失于卫外,以致表气不固、腠理开泄而病常自汗出。从而提示了在疾病康复的过程中,若见汗出,一定要注意调和营卫。 [编辑本段]辨阴阳易差垢劳复病脉证并治  (原文)   病人脉已解(1),而日暮微烦(2),以病新差,人强与谷(3),脾胃气尚虚,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4)则愈。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垢劳复病脉证并治》   (注释)   (1)脉已解:喻嘉言曰:“脉已解者,阴阳和适,其无表里之邪可知也。”(2)日暮微烦:指病虽已去,尚见日暮微烦证,此因病当新愈,正气未复,勉强进食,脾胃虚弱,不能消谷,故见微烦。(3)强与谷:指强令病人进食,如陆渊雷注云:“劝令多食也。”(4)损谷:方有执注:“损,言当节减之也,盖饮食节,则脾胃和,脾胃和,则百体安,此调理病之要法也。”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饮食调护的重要性。大病新愈,其人脾胃尚属虚弱,一定不能让病人多食,因为多进饮食则脾胃负担过重,难以消谷,不利于机体康复。从而进一步说明了病时恢复,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意义。王宇泰进一步解释说:“凡新差时,只宜先进白稀粥汤,次进浓者,又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常令不足:不可尽意过食之也。其诸般肉食等物,皆不可食。” [编辑本段]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1)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注释)   (1)一证:是指柴胡主证之一而言,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按语)本段原文中的“不必悉具”,非谓脉证悉具而不治,而是说不必待脉症悉具而后治。此法是仲景力图把传变制止在萌芽状态的阻断治法,即寓防于治。乃治未病的另一特色。前人谓“上工救其萌芽”,而不治其已盛。治未病是治疗未显之证,要求在对已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促进已病向愈。防止未病显露。因为疾病传变是通过证来显示的,我们认识已病、未病,便是以证的显露或潜伏为依据的

7,求 一篇关于感冒食疗的论文

还简单,你找一篇感冒专题呗,风寒风热感冒的类型,从症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怎样预防。还有感冒时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啊,都介绍完,再到一些食疗的介绍。这样才能够两千字呢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分与治疗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如何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  最近经常听到朋友说感冒啦,在喝板蓝根,在喝抗病毒口服液,喝金银花,在喝凉茶等。我一般都会劝告朋友,你没正确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时间广东天气降温,这时候受凉感冒,十之八九是风寒感冒。就是吹风受凉了呗。通常在休息不好,身体虚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中医将常见的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实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么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其特征症状为:  *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 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  * 舌无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会把脉,你应该可以测到脉像是浮紧,浮脉的意思是阳气在表,轻取即得。  我到药店,很奇怪地竟然没有找到合适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打一场篮球(如果你还有力气的话)、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个辣辣的麻辣火锅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将抄录桂枝汤的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红枣 6枚  很简单的一条方,不过两三元钱。师父说过,学懂了桂枝汤,就学会了如何开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邪,首先犯肺)。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属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随便使用止泻药。  风热感冒的症状:  * 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  * 浓涕,通常黄色  * 舌苔带点黄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体通常比较红。  * 便秘  * 身热、口渴、心烦  * 脉像通常为数脉或洪脉,就是脉搏比正常的为快,为大。  搞清楚了风热感冒成因,治疗很简单,大多数情况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热解表药物,通常很快见效)。方法很多,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等。中成药有三黄片,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之类的。阳明经症的代表方剂是白虎汤,不过我不主张大家随便用,属于猛药之一,这里也不抄录了。  最后澄清几点朋友们可能会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病毒是西医的提法,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所以有些医生将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风热感冒来治疗是不正确的。  * 喉咙痛并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风寒感冒很多时也会引致喉咙痛的。  * 同样的,咳嗽和流涕还有发高烧也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  * 不要同时进行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这是两种是不同的治疗体系,开了抗生素了,就没必要再喝姜糖水啦。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想办法给身体降温,一个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几乎是反着干,身体能受得了吗?这既会减低中医效果,也会降低西医疗效  风热感冒症状  [编辑本段]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风热感冒症状  发热 轻微怕冷 头痛  鼻塞 流黄浊涕 口干渴  咳嗽 咯痰黄稠 咽干痛  舌尖红 苔薄黄  风热感冒以发热为主,怕冷的症状不是很明显等。以上这些症状就基本上可以判断患者是属于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的症状与治疗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小儿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咽干或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  这时可以给孩子吃“感冒清热冲剂”,每次服1/2~1袋,日服2~3,或“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3次。  风热感冒  1.薄荷粥--薄荷15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  2.茶豆饮  绿豆30克,茶叶9克,白糖适量.  先将茶叶用纱布包好,与绿豆 一起,加水煎煮,待绿豆熟时,去茶叶,加入白糖溶化.  热服,可 一次或者分次饮.  3.菊花.薄荷.桑叶各5g-- 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  〔制法〕上药 一并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入,加盖浸泡10分钟.  〔服法〕代茶频服.  桑叶.菊花.薄荷发散风热,竹叶退热利尿,用治风热或者秋燥引致 的感冒发热,有良好疗效.  二丶食疗方选  1丶感冒时多伴有发热,故宜多饮水,每天摄入液体总量为2500-5000m1,有助于退热发汗,排除病毒及毒素。可饮用开水丶菜汤,以及新鲜果汁,如桔汁丶西瓜汁丶生梨汁丶甘蔗汁丶藕汁等,稀粥丶蛋汤丶牛奶丶豆浆丶咖啡丶肉汤等;也可多食用含各种维生素的蔬菜丶水果及金银花露丶红糖姜汤等饮料。  2丶感冒时可有腹胀丶纳呆丶腹泻丶便秘等胃肠机能失调,故进食宜素净丶清淡。可食用稀饭丶烂面丶蛋羹丶莱泥丶菜馄饨等食物。佐餐则宜选用各种甜酱菜丶大头菜丶豆腐丶肉松等清淡食品。感冒时应忌食各种油腻丶粘滞丶辛辣而坚硬的,以及油炸丶海腥等食品。  A.风寒感冒  (1)桔皮取鲜桔皮30g或干者15g,加水750m1,煎至500m1,加白糖适量,趁热饮服。或取桔皮丶生姜丶苏叶各108,加水煎服,服用时加红糖适量。  (2)大蒜红糖饮取大蒜丶生姜各158,切片加水500m1,煎至250nll,临睡前加红糖适量,一次服下。  (3)大白菜取白菜根3棵洗净切片,加大葱根3根,煎汤500m1,加白糖少许趁热服下。或取白菜心250g,加白萝卜60g,水煎后加红糖适量,食菜喝汤。  (4)芫荽黄豆汤芫荽即香菜,取鲜芫30g丶黄豆50g,加水1500m1,煎至750m1,用食盐调味后服用。  (5)姜葱苏叶橄榄汤取新鲜橄榄608丶葱头158,生姜丶紫苏各10g,加清水1250m1煎至750m1,加食盐调味去渣饮服。  (6)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8洗净切断,生姜108切片,加水2000m1煎至1000ml,用食盐调味后,分二次饮服。  (7)生姜炒米粥生姜30-50g切片,炒米508,共煮成粥,以食盐丶花生油等调味后食用。  (8)食用醋将瓦片烧红,取醋10m1泼于瓦片上,数分钟后,再泼10ml反复多次。以消毒空气,预防感冒。感冒患者,嗅醋后可通鼻塞丶爽咳嗽。  B.风热感冒  (1)梨生梨一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隔水蒸服;适用于风热咳嗽。  (2)菊花茶杭菊花丶枸杞子各60g,绍兴酒适量,浸泡10-20天,去渣加蜂蜜少许,早晚各饮25m1。本方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或取市售菊花品20m1开水冲饮,功效相同。  (3)萝卜白萝卜250g,洗净切片,加水750m1煎至500m1,加白糖少许,趁热服用250m1,30分钟后再服250m1;或取萝卜250g,洗净切片,加饴糖30-45g,二小时后浸溶出水,分次饮服。  (4)橄榄芦根茶咸橄榄4只丶芦根30g,加水1000m1煎至500m1后饮服。  (5)黄花菜红糖茶取黄花菜丶红糖各30g,加水煎服。  (6)茜菜取茜菜30-60g丶葱白10-15g,加水煎服。  治风寒感冒的三汤  风寒感冒初起,主要症状为头沉或头痛,怕冷,四肢酸痛发紧,身体发烧但无汗,同时伴有鼻塞,流清涕。患者自觉口不渴,咯痰稀薄色白,对镜还可自行观察到舌苔薄白。食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第一汤:“五神饮”  将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切成粗末,与茶叶6克一同开水冲泡。一段时间后,与红糖30克搅拌,煮沸后趁热服下,服后盖被,如出汗不畅,一小时后可再服一次,即可使畏寒、身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表寒、身痛重者,可适当配麻黄6克、桂枝9克,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第二汤:“双白玉粥”  粳米50克加水熬粥,沸腾后加入切片的半棵(主要用菜心和菜帮)大白菜、切段的大葱白20克和生姜10克,共煮至白菜、大葱变软,粥液黏稠时,起锅加食盐少许后食用。此粥可促进出汗,驱散寒气,又能调和胃气,使发汗而不伤正气,尤其适合老人服用。  第三汤:豆腐火腿芥菜汤  豆腐100克切块或厚片,与50克火腿丝共用少量花生油微煸炒,加入1000克高汤、生姜10克煮沸,起锅前撒入芥菜30克、胡椒粉、香菜末,用食盐调味后趁热服用。  感冒除了怕冷、身痛外,还往往伴有食欲不振,胃寒口淡,在前两汤基础上,此汤用芥菜、香菜、生姜和胡椒散寒,加以豆腐、火腿补中和胃,增进食欲,进一步加快人体调动自我恢复功能。  治风热感冒的三汤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加重、头痛、咽喉红肿干涩疼痛、鼻塞涕黄,咳嗽痰黏或黄,且口渴喜饮,怕风。对镜可观察到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还有可能加重头面部痤疮、便秘等。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第一汤:薄荷粥  薄荷15克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60克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稍温即服,得汗最佳。  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加粳米、冰糖制粥,能促使出汗,又有护胃作用。此汤饮对新感风热者最适宜。  第二汤:桑菊薄荷饮  桑叶6克,菊花6克,薄荷 3克,苦竹叶15克,蜂蜜少许,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桑叶清肺热;菊花疏散风热,明目平肝;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能迅速解除发热头痛等症状。有高血压或头痛、目糊之患者也较为适宜。  第三汤:贝母沙参蒸雪梨  将雪梨1个去皮去核,把贝母6克、沙参10克、薄荷2 克及冰糖适量填入,合起放在碗内加水蒸熟,早晚分食,连吃数日。此汤润燥止咳,化痰宣肺,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儿童感冒后热病伤阴引起咽干咳嗽、肺热痰黄,或津伤口渴、大便燥结等症。  我看差不多啦,其实论文就是这样写的,你不能光写关于食料方面啊,哪有这麽多啊
一、小儿风寒感冒食疗方--葱白香醋粥 【来源】《济生秘览》 【原料】 葱白15-20根,大米30-50克,香米醋5-10毫升。 【制作】取连根葱白15-20根,洗净后,切成小段。把米淘洗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沸。然后加入葱段,煮成稀粥。粥将熟时,加入香醋5-10毫升,稍搅即可。 【用法】以上为1次量,每日1-2次,连用2天。 【功效】发汗解毒。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等。 二、小儿风寒感冒食疗方--萝卜姜枣汤 【来源】《家庭药膳》 【原料】白萝卜1个,姜1块,红枣3枚,蜂蜜30克。 【制作】(1)将白萝卜、姜分别洗净,晾干,切成薄片待用。 (2)取白萝卜5片,姜3片,红枣3枚,置锅内,加水1碗,煮沸20分钟,去渣留汤。最后加入蜂蜜,再煮一沸即可。 【用法】趁热代茶频饮。 【功效】辛温解表,止咳化痰。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咳嗽,鼻流清涕等证。 三、小儿风寒感冒食疗方---葱白香菜汤 【来源】《饮食疗法》 【原料】葱白、香菜各15克。 【制作】将上2味洗净,加水煮沸为汤。 【用法】趁热顿服。 【功效】解表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等症。 四、小儿风寒感冒食疗方---葱姜糯米粥 【来源】《家庭饮食大全》 【原料】葱白、姜各15克,糯米100克,醋30毫升。 【制作】先将糯米煮成粥,加入姜、葱白,煮5分钟,再加醋,立即起锅。 【用法】趁热服用,服用后上床盖被,以助药力,约15分钟后,腹中似有热气升腾,继之遍体微热而发小汗。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3日可愈。 【功效】辛温解表,益气健脾。适用于风寒型感冒。 五、小儿风寒感冒食疗方---陈皮白粥 【来源】《儿童食疗》 【原料】大米50克,陈皮3克。 【制作】大米煲粥,粥将近煲好时,加入陈皮,再煲约10分钟,便可以食用。 【用法】可代饭吃。 【功效】解表散寒。 六、小儿风热感冒食疗方---腐竹白粥 【来源】《儿童食疗》 【原料】大米50克,腐竹10克。 【制作】将大米、腐竹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煲粥。 【用法】趁热代饭吃。 【功效】清热,去胃肠积滞,利尿。 七、小儿风热感冒食疗方---红萝卜马蹄(荸荠)粥 【来源】《儿童食疗》 【原料】红萝卜150克,马蹄250克,大米50克。 【制作】红萝卜切片,马蹄去皮拍裂,与大米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煲粥,粥成后,以少许糖或盐调味,便可食用。 【用法】可代饭吃。 【功效】清热消食,止咳,祛痰,利尿。 八、小儿风热感冒食疗方---咸瘦肉粥 【来源】《儿童食疗》 【原料】咸瘦肉100克,大米50克。 【制作】咸瘦肉即用盐腌过的猪瘦肉。将咸瘦肉和大米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煲粥。 【用法】可代饭吃。 【功效】清热降火。
生姜一块、葱白两根、红糖三两,加水一斤、煮沸十分。有这20个字就够了。记得每晚睡前一剂、连服五天。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治疗论文$$$$$$$$$$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如何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 最近经常听到朋友说感冒啦,在喝板蓝根,在喝抗病毒口服液,喝金银花,在喝凉茶等。我一般都会劝告朋友,你没正确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时间广东天气降温,这时候受凉感冒,十之八九是风寒感冒。就是吹风受凉了呗。通常在休息不好,身体虚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中医将常见的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实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么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其特征症状为: *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 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 * 舌无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会把脉,你应该可以测到脉像是浮紧,浮脉的意思是阳气在表,轻取即得。 我到药店,很奇怪地竟然没有找到合适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打一场篮球(如果你还有力气的话)、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个辣辣的麻辣火锅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将抄录桂枝汤的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红枣 6枚 很简单的一条方,不过两三元钱。师父说过,学懂了桂枝汤,就学会了如何开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邪,首先犯肺)。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属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随便使用止泻药。 风热感冒的症状: * 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 * 浓涕,通常黄色 * 舌苔带点黄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体通常比较红。 * 便秘 * 身热、口渴、心烦 * 脉像通常为数脉或洪脉,就是脉搏比正常的为快,为大。 搞清楚了风热感冒成因,治疗很简单,大多数情况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热解表药物,通常很快见效)。方法很多,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等。中成药有三黄片,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之类的。阳明经症的代表方剂是白虎汤,不过我不主张大家随便用,属于猛药之一,这里也不抄录了。 最后澄清几点朋友们可能会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病毒是西医的提法,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所以有些医生将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风热感冒来治疗是不正确的。 * 喉咙痛并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风寒感冒很多时也会引致喉咙痛的。 * 同样的,咳嗽和流涕还有发高烧也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 * 不要同时进行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这是两种是不同的治疗体系,开了抗生素了,就没必要再喝姜糖水啦。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想办法给身体降温,一个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几乎是反着干,身体能受得了吗?这既会减低中医效果,也会降低西医疗效

文章TAG:伤寒论文怎么写伤寒论  论文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