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电影中国合伙人的人物形象塑造

这个剧本的原型是国内一家叫新东方的上市机构,作者是三位合伙人之一的徐小平,另外两个是俞敏洪和王强,基本就是三个人的真实故事改编

分析电影中国合伙人的人物形象塑造

2,如何评价一个电影角色

其实,你喜欢一部电影,很可能是喜欢上电影中某个角色,角色在电影中将你打动,喜欢一个人也应该这样吧
看电影评

如何评价一个电影角色

3,分析变色龙中主人公的形象 200字

野田伍郎,25岁,他和同伴靠诈骗为生,却对于有着不平凡过去(曾在格斗场实习过又做过保镖之类)的他来说是美好的。自己说有抑郁症 ,又有咽喉癌, 抽一口烟漱一下口。貌似落拓却身手不凡,头脑不简单江湖经验十足,有些野性气息又有温柔的一面。后来同伴和女友都被杀,复仇的烈火点燃了伍郎的血液 他重新化身为喋血枭雄 ……
主人公的形象:1有大大的眼睛 2有柔顺的毛发 3有尖尖的嘴巴 4有美丽的尾巴 5它就是 ~只狗
欺上昧下 盛气凌人 势力 自私 伪君子

分析变色龙中主人公的形象 200字

4,电影冷酷的心人物性格分析

最初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美丽的莫妮卡,那张脸美得像一个令人神往的童话故事。魔鬼胡安小时候一直听妈妈念叨。妈妈一直喜欢这种生性狂野不羁的男人,然而我和妈妈的品味从小就大相近庭,自然喜欢的是尼瓦托。曾有人把《冷酷的心》中的人物和《乱世佳人》中的人物对比。说胡安像博瑞德,尼瓦托像阿斯莱。可是个人觉得尼瓦托更可爱一些,更勇敢一些。他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怜悯什么。可阿斯莱就像个善良的羔羊,从头到尾迷途着,磨磨唧唧到最后才告诉斯嘉丽自己爱的是梅南妮。这种男人真的是欠一巴掌。可尼瓦托从头到尾都是无辜者,被同父异母的弟弟胡安记恨,被阿伊媚利用,错过了深爱他的莫妮卡。一个善良的英俊的可怜的男二,总是让女粉丝怜惜的。 有人说这电影老套。对于一部40多年前的电影各位看官还是应该抱有宽容和大度。起码每个人物都真实可信,故事也流畅感人,这即足以了。两位女主典型的是红玫瑰和白玫瑰的路子。莫妮卡纯洁美丽,善良隐忍,为了挚爱的男人可以嫁给姐姐的情夫。阿伊媚机关算尽,处处让妹妹背黑锅,而在爱人的生死关头,她做出了本能的选择。一个自以为最爱自己的女人,却为所爱的男人牺牲了信命,对于阿伊媚自己来说她的选择是在很讽刺,却又是最真实的。有时候往往在我们明明觉得自己傻逼还去做的时候,即是我们最真实的选择。可能也直到她宁愿做出那个选择的当下,阿伊媚才知道自己多么爱那个男人。电影没有在阿伊媚的死上过多的煽情,仅仅是胡安忧伤的说了一句:“她死的太惨了。”仿佛在说一个不相干的人。说到底女人为爱情做的任何行为仅仅关乎她自己的需要,而非对于男人有何期望。女人这么去做的时候其实早有觉悟,她明白他不过是他本能需要时的伴侣,但是即使如此,她还是选择为他去死。故事的结局,兄弟冰释前嫌,狂野浪子抱得美人归。在看起来的大团圆下,人们早已忘记那个为爱情献身的看似薄情的痴情女子。

5,请帮我分析下电影十二怒汉其中三个的人物性格

8号最先提出异议的陪审员的心思缜密,沉稳,口才也不错 ,不是他的话又多了其冤案那老头也差不多
<p><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verycd.com%2fsearch%2ffolders%3ffield%3d%26kw%3d%25e5%258d%2581%25e4%25ba%258c%25e6%2580%2592%25e6%25b1%2589%26rev%3dtrue%26q%3d%26from%3d%26c2%3d0%26range%3d%26catalog%3d%25e7%2594%25b5%25e5%25bd%25b1%26status%3dall%26sort%3d" target="_blank">http://www.verycd.com/search/folders?field=&kw=%e5%8d%81%e4%ba%8c%e6%80%92%e6%b1%89&rev=true&q=&from=&c2=0&range=&catalog=%e7%94%b5%e5%bd%b1&status=all&sort=</a></p> <p>有几个版本,自己可以选择下载</p> <p> </p> <p><img src="https://pic.wenwen.soso.com/p/20190320/20190320083929-407662766_jpeg_500_703_56021.jpg"></p>
4号:通过他的发言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最为缜密,思考方式很细致,不会人云亦云,当出现足够的证据时,他终于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说明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9号:第一个改变立场,说明他颇富同情心,他在观察人的方面很细致,帮了8号不少忙,说明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很仔细,并且善于观察的人。8号:主角放最后说,首先,他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只有他在一开始反对如此轻率的决定一名少年的命运。其次,8号其实是个很富有智慧的人,一开始第二次采用秘密书面投票,就避免赞同者因为迫于群体压力而不敢赞成无罪,而且借机凭借“善解人意”赢得了更多支持;而且很多时候他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他已成竹在胸;他懂得减轻其身上的责任压力,给以重视,通过赞扬和提供容易发挥专长的表现机会来提高自信和参与热情,比如对戴眼镜的2号和出身在贫民窟的5号,在讨论电车通过时间时,8号专门询问他们的意见,给注意语法的11号创造投无罪票和充分得到重视并发表意见的机会。还有一种群体懒惰者,只想随大流的人,对他们则要给予并利用压力,两种压力——负责和思考的压力,急于结束的压力,在讨论刀子刺入部位的时候,8号就专门向12号和7号提问,直接导致7号轻易的改投“无罪”票。这些都是智慧的表现。

6,怎样写影片分析啊

影视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影视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 ?该作者是否对某种电影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影研究的领域演变成影视评论的一个重点。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电影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及电影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影、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7,围城主要人物人物性格分析

1、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2、孙柔嘉:《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苏文纨:苏文纨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孤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此诗正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3、唐晓芙: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诗中“湘君”一节唱到:“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随他心愿。扩展资料《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忽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围城
方鸿渐被有些批评家称为“围城人”。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无望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但《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钱锺书之前,甚至之后,似乎还没有人写出来过。但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
方鸿渐   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既能逗人开心,又能化解矛盾。是个年轻俊雅的男子。 又是一个悲剧人物 赵辛楣是一个有智慧、有本领、有情义、有情趣的魅力十足的成熟男人
1、方鸿渐他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2、孙柔嘉《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3、苏文纨苏文纨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孤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此诗正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4、唐晓芙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诗中“湘君”一节唱到:“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随他心愿。扩展资料:《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封建遗老方遯翁不用说了,就是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旧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了提示。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围城》

文章TAG:电影中怎么分析人物形象电影  怎么  分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