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现在上幼儿园老师一直说孩子特别的爱动有多动症的倾向

作为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多加观察。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调皮,属于正常现象。相信作为家长应该能够观察出来的。
多动症的起病年龄可以在学龄前,但目前有关多动症的诊断手段是针对学龄儿童,基于你宝宝目前的行为表现比较异常,可以看心理门诊,进行行为的管理。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张凤玲主任医师

孩子现在上幼儿园老师一直说孩子特别的爱动有多动症的倾向

2,孩子的行为异常怎么办呢

你最好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当孩子发生较严重的意外伤害:比如摔倒、跌落、碰撞等,尤其是头部受伤要特别注意。孩子生病:比如高烧不退、抽风、用过一些特殊的药品。经历过特别紧急的事件:比如受到惊吓、观看不适宜的电视节目、父母过激吵斗场面等。有过窒息现象发生:这些窒息可能是因为哭闹、过于兴奋激动、疼痛、吃过大的食物等所致。受到严重的挫折:突然和亲人离散、受到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或是惩罚等。以上这些情况,有的可能导致孩子大脑神经系统或身体受损,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当孩子可能经历过这些情况的时候,你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宝宝出现痉挛或呕吐现象,两眼瞳孔不一样大或瞳孔对光没有反应。如果宝宝睡着了,你感觉很难摇醒他。手脚不灵活,容易跌倒,手中东西容易滑落。脸色异常并持续一段时间。突然默不作声,目光呆滞,性格变的胆小害怕。异常地吵闹,很难安静下来。睡梦中容易惊醒,清醒的时候异常地“缠”人,需要大人紧紧抱住。语无伦次,发音不准,爱怪叫:眼神不敢直视其他人,显得非常地惊恐不安等。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你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带孩子上医院检查,或进行积极地观测记录,并分析回忆哪些事件可能造成孩子的异常行为,然后主动地告诉医生或心理医生,以便采取适合的治疗方法。异常行为不会像身体出血那样立即表现出来,它会延后表现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往往会被家长忽视。孩子的问题可不是小事,所以尽早就医。
你不要吓唬自己了,你看看宝宝还有没有其他的异常,比如不爱吃饭,精神,睡觉什么的好不好,没什么的话那就没关系的
宝贝如果真的是因为从床上摔倒儿总是这样站不稳,走路走不好的,您应该带着宝宝去医院具体检查一下比较放心,给孩子拍个片儿,做个CT了解一下怎么回事,积极治疗

孩子的行为异常怎么办呢

3,孩子返园表现异常怎么办

-入园建议: 发现和鼓励优点 当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不一样时,家长应首先反省自己,而不是对老师说:“他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会欣赏孩子的父母总能在孩子身上发现优点,而苛刻的父母也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被父母欣赏的孩子,身上的优点会被强化,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点;同样的,不被父母欣赏的孩子,身上的不足也会被强化,从而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家长,要学会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去强化他的不足。 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无条件的爱,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足够的爱和关注时,内心才会有安全感,而这正是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前提。 帮孩子建立规则 在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时,也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规范,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让他有适当的挫折和约束,并逐步学会去适应社会。既不溺爱孩子,又不忽略孩子。 事例1: 有些小朋友在开学后情绪不高,要么不太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欢自己在一旁独处,要么跟小朋友抢玩具,或者惹出一些小纠纷,期望通过这些行为吸引老师的目光。 专家分析: 孩子出现在幼儿园和家里不同表现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校和家庭的不同氛围所导致的。比如在假期里,有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很多的关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他转,孩子觉得非常受宠,那么在家就会比较活跃和自由,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回到了幼儿园,老师无法像爸爸妈妈一样给予他足够的关注,同时学校有一些约束和规定,孩子不习惯,那么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会不那么活跃。有的小朋友则会发展成通过一些行为来夺取老师对他的关注。 事例2: 有些小朋友在开学后表现很好,性格活泼,听老师的话,遵守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老师觉得应该鼓励这些小朋友,就在家长接送的时候表扬他们。有的家长听了反而有些不太相信,会表示怀疑说:“真的么?他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呀!他假期在家很少说话的。” 专家分析: 孩子重回幼儿园,雀跃欢喜,那是因为开学后,又能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共同成长,所以也比较喜欢学校的氛围。
不明白啊 = =!

孩子返园表现异常怎么办

4,如何纠正幼儿不良行为

一、客观深入进行孩子的心理分析 (1)孩子犯错误后,常带有消极心理定势,对家长常存有疑惧戒备心理,如果家长只是一个劲地打骂惩罚,可能导致孩子不但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加剧父子间的对立情绪。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压住心头的火,冷静处理,对事情要做全面客观的调查,听取孩子的自诉,并允许他进行申辩。这样不仅利于家长全面掌握客观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三、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当你确定要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标之后,也许会觉得他的毛病可真多,恨不得全部解决完,但必须控制急躁情绪。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个问题,等这问题解决了,再转移到其他问题,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 四、全家一致,说到做到 要想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取得成效,必须做到全家一致,说一不二,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要坚持到底。如果在纠正不良行为过程中,看见孩子哭闹撒娇就退缩,孩子就会很快掌握你的弱点。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孩子也不会重视你的要求,他们只知道又哭又闹地抵抗一阵子,父母就会让步。所以父母一旦采取合理的措施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下一个问题就无法实现。例如:孩子爱“耍无赖”,当孩子“耍无赖”时父母不应该...一、客观深入进行孩子的心理分析 (1)孩子犯错误后,常带有消极心理定势,对家长常存有疑惧戒备心理,如果家长只是一个劲地打骂惩罚,可能导致孩子不但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加剧父子间的对立情绪。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压住心头的火,冷静处理,对事情要做全面客观的调查,听取孩子的自诉,并允许他进行申辩。这样不仅利于家长全面掌握客观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孩子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三、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当你确定要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标之后,也许会觉得他的毛病可真多,恨不得全部解决完,但必须控制急躁情绪。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个问题,等这问题解决了,再转移到其他问题,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 四、全家一致,说到做到 要想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取得成效,必须做到全家一致,说一不二,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要坚持到底。如果在纠正不良行为过程中,看见孩子哭闹撒娇就退缩,孩子就会很快掌握你的弱点。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孩子也不会重视你的要求,他们只知道又哭又闹地抵抗一阵子,父母就会让步。所以父母一旦采取合理的措施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下一个问题就无法实现。例如:孩子爱“耍无赖”,当孩子“耍无赖”时父母不应该总是谦让,也没有必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家长可以不理他,好像不在乎,这样一来,孩子知道再闹也没有“好结果”,最终只有乖乖听话,所以一定要说到做到。 五、注意孩子的细微进步 孩子的毛病不可能一下子改掉,父母也不能操之过急,逐渐地实现改变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经常不写作业,这时如果孩子每天能开始写一点作业,父母就应该感到高兴,而且告诉孩子这就是进步,并给予及时表扬。如果家长要求孩子一下子过高标准,孩子达不到将会失望,孩子情绪也受影响,与其这样双方都垂头丧气,不如肯定孩子每一点细微进步,同时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六、以表扬为主 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当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所进步,要及时表扬,用肯定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总之,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方法上要适当: (1)看是否涉及道德品质,应做到原则问题不放过,生活小节靠自律。 (2)一事一议,不要翻老账。 (3)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4)要以理服人,不要以事压人。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使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决心。

5,小班新生入园后有哪些异常现象家长应如何处理

1、入园前对于一个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幼儿来讲,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长时间地生活,很自然地会产生不安全感及各种不适应的反应。家长应于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给予幼儿情绪上的辅导,告诉他(她)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称,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将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诱发宝宝入园的欲望。。同时,家长还可以提前带孩子一起来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里漂亮好玩的玩具,认识一下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熟悉环境和教师,使幼儿园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初入园的孩子可以带一两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手里拿着自己熟悉的东西,孩子会有一定的安全感。  2、初入园幼儿年龄较小,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所以幼儿来园难免有哭闹现象。但孩子这时的注意力也容易转移,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情况下,孩子的哭闹现象会有所好转,孩子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直觉形象性,看到家长(不仅是自己的家长)又会想家、想爸爸妈妈。所以为避免增加刺激孩子的机会,家长送完孩子后即可离去,相信教师会用适当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  如果妈妈舍不得宝宝哭,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很可能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  对于初入园的孩子,妈妈要注意多问一些正面的话题,如在幼儿园里有什麽高兴的事啊,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好玩的游戏啊,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宝宝伤心备至,进而更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  新入园的前一两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身体不适,不愿去幼儿园,有的还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这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身体、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尽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使幼儿有安全感,引导幼儿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帮助他们亲近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对老师有信赖感。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坚决要求他去幼儿园的态度,一般来说,随着幼儿对新环境的熟悉,幼儿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适应幼儿园生活。  3、入园第一个月幼儿园的食谱是考虑到营养的均衡经园医的营养计算而制定的,但新入园幼儿可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加上尚未适应幼儿园生活,可能会上火,所以要注意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  一般来说,初入园幼儿由于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会造成免疫力下降,部分宝宝入园一个月左右,体重会有所下降,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状。只要不是十分严重,均属正常现象,家园沟通,加强生活护理和幼儿心理的调试,一般会度过难关。
刚刚上幼儿园,幼儿哭闹是个非常普遍的,是亲子分离焦虑的表现。所以新学期开学,幼儿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安抚幼儿情绪。幼儿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因为他们对亲近的家人,熟悉的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上了幼儿园意味着他们要从父母家人、熟悉的环境中离开,他们的情感依恋也就受到了考验。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有的幼儿一开始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依恋情感会爆发,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神经质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有的宝宝不愿意待在教室,甚至找出各种理由离开教室如:“我要小便,我要小便”等等。这一切的反应都是宝宝对新环境的恐惧及对父母的感情依恋造成的。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混龄班的教师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宝宝尽快适应,请大家分享:1、在新生入园之前,我们根据孩子的喜好,创设一个让宝宝喜欢的环境。2、让宝宝到幼儿园的各处走走,让宝宝认识幼儿园环境,看看哥哥姐姐在幼儿园的是快乐的,明白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在室内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玩具和其它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宝宝一起做游戏,宝宝体验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家里是没有的,给宝宝介绍班里的小朋友一到二个让他们交上好朋友,小朋友之间很快就会适应熟悉,比适应老师要快,有了自己喜欢的好朋友后,来了幼儿园他们就可以一起玩儿了,在同龄伙伴中招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3、幼儿的情绪是容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在言谈举止上要亲切,如:“抱抱幼儿亲亲幼儿分享老师的小礼物贴花陪他们聊聊天等”;对待他们要有耐心,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反应,能及时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幼儿在心理上能够接受,能够信任;4、请家长配合工作,作为家长,宝宝第一次离开自己的视野自己的保护,会很担心和不舍,有时有的家长还会和孩子一起流眼泪,这样的情绪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没有帮助的,别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请家长要鼓励孩子,你可以平静地微笑地告诉孩子: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幼儿园了,在这里会认识到许多的好朋友,爸爸妈妈也要去上班了,爸爸妈妈下班后就来接你,和爸爸妈妈说“再见”。每天面带笑容地跟孩子说“再见”。

6,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

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师要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如当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教师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幼儿自己解决。幼儿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强。对待发生较频繁的、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行为,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应该怎样做。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认识,并由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渐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是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各种错误行为,不少父母经常采取惩罚孩子的方式。惩罚虽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在受罚后会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孩子会拒绝学习,对父母不友好。即使孩子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而不是真的懂得自己错在哪里。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孩子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孩子懂得应该怎样做。 对待孩子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孩子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地亲子互动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发展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能力。以孩子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假如父母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孩子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假如父母说:“谁都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对吧。”这对孩子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孩子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他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制止或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哪种做法是不对的,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1 了解孩子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孩子出现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或等一会儿再玩是很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要求孩子与人分享和给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家长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强求孩子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其次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个孩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某些孩子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经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最后是家庭气氛与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很可能是对在家里形成的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儿童错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尝试水平,这是错误行为的最温和的形式。在这一水平,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学习如何行动,是在试验四周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父母在家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一边犯错误,如拿不能玩的东西,一边用眼睛偷看大人。这时父母必须严厉认真地做出反应,告诉孩子不能玩这种危险的东西。父母虽不能过于严厉,但也不能放任,因为父母的任何笑意会让孩子获得错误的信息,认为父母并不反对他玩不可以玩的东西。第二种水平是社会习惯水平。孩子学习或表现出某种错误行为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看到同伴这样在做,或在某种场合他们曾观察到类似行为。例如,有的孩子说脏话,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爸爸生气的时候常说这些话。这时父母不能因此而惩罚孩子,而要告诉孩子应该用其他词或其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第三种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常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是父母应把注重力放在理解孩子压力感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对压力做出正确的反应上,而不应把注重力放在孩子说的脏话和做的错事上,去惩罚孩子。 2 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在了解孩子错误行为出现的情景与原因之后,应决定是进行个别引导还是集体教育。假如问题涉及一两个孩子的行为,适合采用个别引导的方法,且应尽可能私下里进行,以避免当众让孩子出丑。但在实践中,许多父母把个别孩子的错误公布于众,让跟孩子一起玩的其他同伴引以为戒,使被批评的孩子会感到羞耻。孩子的这种感受会对其产生长时间的,甚至是终生的消极影响。 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父母面对孩子错误行为的首要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错误的迁就。当孩子经父母多次提醒仍无改进,或孩子经常跟其他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孩子心情烦躁,父母的语言不能发挥作用时,就可以让个别孩子暂时离开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父母再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谈话使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3 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孩子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孩子知道不应该做什么。父母向孩子提出合理的、孩子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正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威胁的手段强迫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 父母要给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大人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强。孩子之间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是在自己的思维水平上进行交流的,其交流的内容被相互理解,假如这时大人介入,以成人的思维水平影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误解。 对待经常发生的、很典型的错误行为,父母可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孩子讨论的方式,使孩子明白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孩子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认识,并有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渐培养孩子自我、自我控制的能力是父母处理孩子错误行为以及冲突时必须体现的教育目标。

7,如何和行为异常幼儿家长沟通建议去专门机构

家庭中的许多人如父母、祖父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都可能在培养一个人的归属感中起重要作用。 当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尽管有时他们的目的并不能为大人所了解, 他也会通过与他们交往的方式而培养自 己的这种感受。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他对此非常满意, 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 我们特别强调, 家长应当尽量避免拿一个孩子与他的兄妹做比较,“你为什么不像你哥哥? ” 类似的比较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大打击。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瑞克斯的研究发现: 如果孩子缺少归属感就会导致错误行为,而错误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往往是引人注意。那么, 教师应如何应对有异常行为的幼儿呢?1.分析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做好家园联系。 造成幼儿出现异常行为, 我认为和家庭教育现状有一定的关联。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不少家庭都存在着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现象;也有许多家庭中, 由于孩子父母的工作关系,孩子常年都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照顾,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几乎为零。 老人由于受旧教育和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经常用静态方式来抚养孩子,有的是限制孩子的行为, 也有的是过分溺爱孩子,生怕孩子磕着伤着,使孩子的产生比较强的依赖性, 性格也变的比较内向、胆小,从而缺少归属感。 老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 请孩子的父母尽量克服困难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绝不能放心地放任不管, 即使是人在外地也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与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产生归属感。 同时, 要教给老人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 使他们尽量摆脱陈旧的教育方式, 从而让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2.教师调整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面对缺少归属感而做出各种异常行为的孩子。 老师不能一味地把责任推向家长,一味地强调孩子行为的异常, 而是要把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理解送给这些孩子,不要以安全为由对这些孩子加倍的呵护, 更不要为了省事帮助这些孩子解决本来他自己可以解决的事, 要注意发现孩子长处,并放大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在幼儿园中能得到更多的肯定, 从而产生归属感。如果老师无视幼儿的一些异常行为, 他会把自己的异常行为当成被成人认可, 那么他会一直做哗众取宠的事来反复引起别人的注意。 有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清楚自己错误行为的目 的, 但他们绝对明白自 己的行为会有什么结果,他们以某种方式做什么的时候, 通常知道应当期望什么。 那么, 就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吧。
家长如何跟孩子有效的沟通? 教育中有个普遍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家长的观点如果离孩子很远,就不容易被孩子接受。只有当孩子感觉到你理解他,能为他保密,使他有安全感和放心感时,他才能对你讲出心里话,与你沟通。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与子女心灵的沟通呢? 一、不揭孩子的疮疤 如果家长老是提起从前,孩子就会感到和家长越来越无话可说,也不敢说,不知什么时候家长又会抖搂出来,用自己的话打击自己。 二、不要把孩子的秘密随意泄露出去 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一些隐私时,你若把孩子的事当做笑料在朋友中散布出去,很可能使你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彻底丧失。 三、遇事多和孩子商量 比如,在给孩子买衣服时,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他才会容易接受父母的决定,对父母更加孝顺,更加亲近和尊敬父母。 另外,在事未成之前,要告诉孩子为自己保密,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就有可能让他人抢先一步占据这个好位子。这也是培养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教育着我们自己,一点一滴改变着自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体会着为人父母的艰辛。教育儿女就像走在一条泥泞的小路上,需要家长牵着她的小手,在老师的引领下坚实地慢慢走过,直到坦途。按照正确的沟通技巧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亲子沟通“六要” ◆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表扬孩子的优点。◆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要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要与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子沟通“六不要” ◆不要在双方情绪激动甚至失控的时候,急于与孩子沟通。◆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太过急躁地想要解决问题,否则容易使问题更加严重,令亲子关系紧张对立。◆不要专注于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因为这于事无补。◆不要用批评、指责的语气,以粗暴的言语甚至体罚来管教孩子。◆不要说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没用”等否定性话语。 造成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沟通时机不当。有时候孩子正在考虑其他问题或处于情绪不佳、不想说话的时候,家长却偏偏要在此时跟孩子讨论,结果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绝。 谈话方式不当。有的家长跟孩子交流时,态度简单粗暴。要么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你必须听我的”、“我说的准没错”;要么就是严辞指责“这里不对,那里不好”。 谈话内容太过重复。有些家长每次和孩子谈话的内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谈就成了唠叨,时间长了,孩子当然听不进去。 没有养成沟通习惯。很多孩子对家长不理不睬的态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没有建立起与他们沟通的习惯,或者因为工作忙对孩子缺乏关心,或者对孩子过于溺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没有必要跟家长沟通。 言之无物。有些家长很想跟孩子交流,但谈话总是找不到重点,对于孩子没有任何有效的帮助。于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效果自然不好。 沟通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双方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用真诚的态度,才能达到良好交流的效果。 首先,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谈话时机。比如,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或者节假日一家人聚会娱乐的时候。通常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孩子的精神都比较放松,心情比较愉悦,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 其次,谈话的次数不要太多,频率不要太频繁。沟通的效果与时间长短、次数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过多的谈话反而会招致孩子的反感。所以,与孩子交流时应该把握一个度,每次时间不要太长,只要把想说的内容表达清楚即可,不要长篇大论。 第三,要真诚地交流。不要把自己总摆在家长的位置上,要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交流。谈话时,最好开诚布公,把最真实的想法、情况当面说出来,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不要旁敲侧击或避重就轻,否则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最后就是要把握态度。对于那些心理压力过大的孩子,刚开始沟通时,家长可能会遭到拒绝或出现过激的语言。当交流不畅的时候,家长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切忌当场发怒激化矛盾。应该尽量淡化矛盾,及时地转变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再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帮助他们反省。

文章TAG:孩子在幼儿园行为异常怎么做孩子  幼儿  幼儿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