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胆结石切除胆囊手术之后T管拔出之后小洞总是长不好还经常

胆清中药贴
你好!会不会有瘘啊。没有缝好。还是由于有感染和营养问题。找一下中医吧,中医有一种配置的敷料应该比较有用。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不过不用害怕,除外极重度的营养不良之外,这个窦道都会长上的,只是时间问题还有换药的时候尽量堵住

肝胆结石切除胆囊手术之后T管拔出之后小洞总是长不好还经常

2,胆囊摘除及胆总管结石手术后23天T型管被护士不小心取出怎么办

一、 T型管在术后2周后即可拔出,拔除前须满足三个条件:1 T管引流液金黄、清亮,无杂质。2 拔管前夹闭T,无腹痛、黄疸及发热。3 若有必要,做T管造影,排除胆总管内是否有残留结石。 二、若病人体质差或不符合上述三条件,应暂缓拔管。 三、有的医院,因术中结石不易取净,故意留置较粗T管,三月后拔出,此时已形成窦道,可用胆道镜经此进入胆管取石。则另当别论。 上述说明,你可参照。

胆囊摘除及胆总管结石手术后23天T型管被护士不小心取出怎么办

3,请教急引流管拔出后形成窦道咋样办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的病史看,只要目前腹腔内没有较多的液体,就不必担心什么的。指导意见:窦道口一般都可自己闭合的,即使胸腹腔内有少量的积液机体均可自己吸收的,放心好啦。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多喝水,增添营养,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病情分析:出院时候有冇做B超复查一下?指导意见:还是建议去医院做个复查,假如没有积液能够继续调理,假如积液许多,那还得引流

请教急引流管拔出后形成窦道咋样办

4,该怎么办呢

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目的是尽量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②胆肠内引流;③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等。,  2、中医治疗:在手术和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和服用消炎利胆类中药,以控制炎症,促进结石的排出。,  3、残石的处理:一旦患者在术后经T管造影被发现有胆道残留结石时,可在窦道形成后拔除T管,经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在直视下用取石钳、网篮等取石。如结石过大可采用激光碎石、微爆破碎石或其它方法将残石碎裂成小块后再取出。

5,T管引流是如何形成窦道的拔管前做完造影后是否还需要胆道镜检

放置T管后,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其周围形成窦道。造影如果发现胆总管通畅,没有残余结石,就可以拔除了;发现残余结石,可在胆道镜下取石。
胆总管切开放置T管引流,其目的在于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控制胆管类病,促进胆道水肿消退,防止胆管切口哆开、加速切口愈合,有利于胆道残留结石排除。通过引流的胆汁,观察判断病情的变化,在部分病例中还可通过胆道镜取石,避免了二次手术。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糖尿病、肝硬化等可影响T管周围纤维组织的包 裹,导致拔T管后胆漏;拔管前行T管窦道造影,以了解窦道形成情况,对合并感染或有小结石者,必要时可用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取出。

6,胆管结石怎么治疗

肝外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现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原则是:①术中尽可能取尽结石;②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病灶;③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预防胆石再发。常用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1、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适用于单纯胆管结石,胆管上、下端通畅,无狭窄或其他病变者。若伴有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有条件者可采用术中胆管造影,B超检查或纤维胆道镜检查,有助于减少胆石残留率。如非手术疗法不成功,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则需手术治疗。2、胆肠吻合术:亦称胆肠内引流术。适用于①胆总管扩张≥2.5cm,下端有炎性狭窄等梗阻性病变,且难以用手术方法解除者,但上段胆管必须通畅无狭窄;② 结石呈泥沙样不易取尽,有结石残留或结石复发者,常用的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Oddi括约肌成形术:适应证同胆肠吻合术,特别是胆总管扩张程度较轻而不适于行胆肠吻合术者。4、微创保胆取石术:适应症:①适用于单发胆囊结石;②多发胆囊结石;③有或无症状的胆囊结石;④反复胆绞痛发作的胆囊结石;⑤无结石崁顿;⑥非急性炎症病期⑦胆汁透声好;⑧胆囊壁厚0.3~0.5cm;⑨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30% ;⑩患者自愿要求保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病因复杂,但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除具有肝外胆管结石的病理改变外,还有:①肝内胆管狭窄:肝总管上段及1~2级肝管狭窄常见,狭窄近端胆管扩张,扩张胆管可呈囊状、圆筒状、纺锤状,甚至呈哑铃状,其内充满色素性结石及胆泥;②胆管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增生发生或慢性肉芽肿性胆管炎,在此基础上易并发急性感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③肝胆管癌:胆管长期受结石、炎症及胆汁中致癌物质的刺激,可发生癌变。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时,其临床表现与肝外胆管结石相似。未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者,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肝区和胸背部胀痛不适。如发生梗阻和继发感染则出现寒战或高热,甚至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表现。除非双侧胆管均有梗阻或胆汁性肝硬化晚期,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会发生明显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并发感染时易引起胆源性肝脓肿,肝脓肿可向膈下穿破,并可进一步穿破膈肌和肺形成胆管支气管瘘,咳吐黄色味苦的胆汁样痰液。晚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可引起门静脉高压症。对病史较长,近期内频繁发作胆管炎,伴进行性黄疸,腹痛及发热难以控制,以及消瘦等症状时,特别是年龄在50岁以上者,应怀疑合并肝胆管癌的可能。主要表现为肝呈不对称性肿大,肝区有压痛及叩击痛。合并感染和并发症时,则出现相应体征。
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  作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用t管引流胆总管,并常规通过t管作术中胆管造影术,可减少胆管残留结石的发生。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好?手术探查胆管后,还可应用胆道镜检查,以明确胆管内有无结石遗留。通过胆道镜能定位和取出遗留的胆管结石。手术后t管引流10~14天,待病人的黄疸基本消退,全身和胆管局部感染也基本控制,并且胆管造影肯定胆管内无残余结石的胆管至十二指肠畅通无阻的,即可拔除t管。胆管残留结石和复发结石一直是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后最麻烦的问题,特别在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为较多较碎的色素钙结石,不易取尽,往往容易术后残留。这类病人即使术中已基本取尽结石,但术后结石的复发率仍然很高。  为此,不少学者提出,对这类病人,首先在手术中通过术中胆管造影和胆道镜等手段尽可能取尽结石,如手术后仍发生胆管残余结石而又不能用非手术疗法取出,或在手术后数月或数年后又有结石复发,再次作胆管切开取石手术时,应加作胆道肠道内引流术、即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奥狄括约肌成形术或胆管空肠吻合术。前二种内引流手术的主要缺点为术后容易因食物返流而发生返流性胆管炎。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返流性胆管炎发生较少。  也有人认为,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才好,因为在第一次胆管切开取右手术时,如发现为泥沙样色素性结石,即作胆道内引流术。胆道内引流术后,在胆道和肠道间有了一个通畅怕引流道,胆管结石即能由此排入肠道。对手术后减少结石的复发,排出胆管内可能残留的结石,消除胆管症状有相当的价值。如结石嵌顿在乏特壶腹部,奥狄括约肌成形术是首选的手术。  手术后残余结石的非手术治疗,目前,不少胆道手术后近期内发生的残余结石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取出,而避免了再次手术。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机械取石法和药物溶石疗法。  机械取石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后t管的窦道,在电视屏观察下,或通过胆道镜的观察,用取石篮或用特殊的取石钳将胆管内结石取出。也可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切开十二指肠乳头部括约肌后,用取石将残余结石拉出胆管,或用盐水经t管将结石冲出。不少学者报告机械取石法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  药物溶石疗法:主要应用复方胆酸钠溶液、六偏磷酸钠溶液、肝素溶液以及鹅去氧胆酸溶液等,但疗效均不够满意。最近有报告采用辛酸甘油单脂和甲基叔丁醚能有效溶解2/3病例的胆固醇性残余结石。但对胆色素钙结石至今尚无特殊有效的溶解药物。对非手术疗法治疗胆管残余结石无效的病人,仍须采用手术治疗。  所以,不管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在这条研究的道理上,研究人员继续探索着更好的不易复发的方法。

7,观察T管引流的胆汁胆总管下端有阻塞胆汁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啊

哪些胆道手术需要放“T”形管引流? 单纯性胆囊切除术是不需要放“T”形管引流的。凡是施行总胆管切开取石或探查时,一般都要放一根“T”形管引流,把胆管内的残余泥沙样结石及含毒素的胆汁排出体外,使胆道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及肝细胞的修复。另一方面因为胆总管经过切开后,胆总管的下端括约肌会产生暂时性水肿或痉挛,使胆汁流出受阻,胆总管内的压力越来越高,胆汁就很可能从缝合口外漏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放置“T”形管引流后,可避免这一种并发症。另外也可避免胆总管切口发生疤痕狭窄而管腔变小、粘连梗阻。 带T形管的病人应注意什么? 在胆道手术中放T形管引流的病人,术后T形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病人恢复的好坏,生命的安危,全靠T形管护理的正确与否。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是医生、护士、病人和家属都要共同注意的,决不可等闲视之,马马虎虎处理。T形管引流术后,在护理方面要注意: (1)除了在T形管引出腹壁处要与皮肤缝扎固定外,还要用胶布将T形管固定在腹壁皮肤上,以防T形管脱出。 (2)在病人没有完全清醒前,谨防病人把T形管拉出来,也要防止病人翻身时脱出来。对术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陪护或将其双手固定在床边。 (3)在T形管上另接一根稍长的橡皮管,再接在床边的消毒瓶(袋)上。连接引流瓶(袋)的橡皮管要长短粗细适中,不要太硬或太软。太长或太短都可使病人活动或翻身不方便,太细的管引流不畅,容易被血块或胆泥堵住,太软的管容易受压曲折不通。 (4)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瓶内的胆汁量和胆汁颜色。在一般恢复顺利的病人,胆汁量由少(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影响,最初每天约为300~400ml)到多(术后3~4天病人开始恢复饮食后,胆汁量增多,每天可达600~700ml),再逐渐减少(由于胆总管下端炎症水肿消退,部分胆汁流入十二指肠);胆汁的颜色由术后1~2天时的淡黄色逐渐变深,由混浊逐渐变澄清透明,呈金黄色。如果在术后不久胆汁突然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引流管受压、堵塞或部分滑出,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5)若T形管引流有胆汁量突然增加,应疑有胆道下端阻塞的可能。如同时有胆汁混浊或有胆泥时,可由医生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T形管。长期带T形管的病人也应定期冲洗(一般每周1~2次)。冲洗时不能用力过猛或过快,以免引起胀痛及发热。 (6)术后3~4天起,病人可坐起或逐渐下床活动,但不可把引流瓶(袋)提得过高,以免胆汁倒流进胆道,增加感染的机会。 (7)从术后第7~8天起,可把引流橡皮管逐日抬高一些,以减少胆汁流出量。几天后,如果没有不舒服,可在饭前夹管2~3小时,并逐日延长夹管时间,直到术后第10~12天全天夹管为止。 什么情况下可以拔T形管? 胆道T形管引流术后,大多数病人在术后20天左右可以将T形管拔除。这时,胆道病变已基本解除,胆道和胃肠道功能也基本恢复,在T形管周围已形成一条较坚实的纤维窦道,此时拔去T形管,胆汁不会流进腹腔。但是,如果胆道有严重感染(仍有发热、胆汁混浊、胆汁细菌培养为阳性),或胆汁中有泥沙样结石,或胆道有其他病变,则可能要延迟至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拔管。也有因胆道支撑需要,把T形管放半年至1年的,个别病人因病情需要而放置T形管更久。 一般情况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时,可考虑将T形管拔除:①无腹部疼痛及发热,血象正常。②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③胆汁引流量日益减少,胆汁澄清,镜检无脓细胞或虫卵。④经T形管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内无结石、蛔虫及异物,而且胆道通畅。⑤夹管48小时,无腹部不适或发热者。 在拔管时,病人必须与医生配合,平卧,腹部放松,不要憋住气,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拔管上,以免腹肌紧张。一般情况下,拔管并不困难,也无剧烈疼痛,所以病人不必紧张。拔除T形管后,可能会从T形管的窦道内流出一些胆汁,可用腹带加压包扎2~3天,也可用凡士林纱布轻轻填塞引流口。由于胆道远端通畅,胆汁不会再从创口向外流,数天就可以闭合。
“T”形管引流的胆汁量多少才算正常? 正常情况下,手术后“T”形管外引流的胆汁一般应当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术后1~2天约引流100~250ml。因为手术前由于总胆管被结石或炎症组织所阻塞,总胆管内压力渐渐增高,如果超过了2.94kPa,就会影响肝细胞制造胆汁的功能,胆汁自然也就少了。加上开刀时的创伤又会抑制肝细胞恢复制造胆汁的功能,所以虽然手术已切开了总胆管,管内压力已明显降低,但肝细胞只能慢慢地修复,所以此时胆汁就较少。 手术后2~3天,胆汁逐渐增多约400ml。此时,总胆管内压力降低后,肝细胞功能慢慢恢复,胆汁分泌功能也正常起来。按理,这些胆汁应当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里去,但因手术后才2~3天,总胆管的炎症还未完全消退,下端还在水肿,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所以大部分的胆汁就只能分流到“T”形管直至体外。 手术后5~7天,胆汁又会减少。经过手术排除梗阻,药物治疗,总胆管开始消炎退肿,括约肌也逐渐恢复正常,总胆管下端开始通畅,胆汁也就自然地按照正常途径流到十二指肠去了,这样分流到“T”形管内也就少了。 引流胆汁量太多或太少如何解释? 有人引流胆汁多达1000~3000ml,有人却少至50ml以下(每24小时内)。分析有以下原因: 多:肝细胞本身功能差(如门脉性肝硬化,可多达2000~3000ml,色淡而浅);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者;胆肠吻合术后有十二指肠液倒流;总胆管下端不通,如蛔虫、残余结石、水肿、坏死组织阻塞;“T”形管引流管过长等。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肝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引起血压过低,全身血液流量减少,缺氧、失水,这样肝脏血流量也减少的同时,胆汁的分泌量也相对减少。 什么颜色的胆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胆汁应该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如果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的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混浊,说明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道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烂破裂而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服消炎药,或少量多次输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内冲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思想上要有准备。 何时拔除“T”形管引流? 一般“T”形管放置10~14天后,患者健康情况基本恢复,体温正常,无腹胀及压痛,黄疸基本消退,“T”形管引流出来的胆汁色深黄,清亮,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就可以考虑拔除“T”形管。决定拔管前先应当试夹管。开始第一天,每日夹2~3小时,如无腹胀等不适情况,再逐步延长时间,直至全天夹管后病人无腹痛,体温正常,黄疸不加深,证明总胆管下端已畅通,即肝脏分泌的胆汁已可按正常途径排到小肠里去了。为证实这一点,就要在X线下进行一次“T”形管内碘造影剂注入,使胆道充盈。这样就可清楚地看到整个总胆管,左、右肝管及各级分支是否畅通,证实胆道内有无残留结石、蛔虫等,如果畅通了,这时就可以拔除“T”形管了。“T”形管拔除以后,腹壁上可以看到一个洞口,总胆管内有少量胆汁会从这洞口流出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医护人员会用凡士林纱条把这个引流管窦道的洞口堵上,这样2~3天后,肉芽组织就会生长,封住洞口,慢慢地窦道也自然地关闭了。 在“T”形管逆行造影中,患者会感到右上腹有些闷胀,没有多大的痛苦。造影完毕回病房后,应当继续开放“T”形管引流2~3天后才可拔管。因在造影时注射造影剂的压力可使胆汁内或管道口一些细菌通过肝窦,进入血液循环,加上碘化钠对胆道的刺激,造影后常常可出现发冷发热。所以一定要把这种含造影剂和造影时可能带入细菌的胆汁引流出体外,才可免除发热和逆行感染。
“T”形管引流的胆汁量多少才算正常? 正常情况下,手术后“T”形管外引流的胆汁一般应当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术后1~2天约引流100~250ml。因为手术前由于总胆管被结石或炎症组织所阻塞,总胆管内压力渐渐增高,如果超过了2.94kPa,就会影响肝细胞制造胆汁的功能,胆汁自然也就少了。加上开刀时的创伤又会抑制肝细胞恢复制造胆汁的功能,所以虽然手术已切开了总胆管,管内压力已明显降低,但肝细胞只能慢慢地修复,所以此时胆汁就较少。 手术后2~3天,胆汁逐渐增多约400ml。此时,总胆管内压力降低后,肝细胞功能慢慢恢复,胆汁分泌功能也正常起来。按理,这些胆汁应当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里去,但因手术后才2~3天,总胆管的炎症还未完全消退,下端还在水肿,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所以大部分的胆汁就只能分流到“T”形管直至体外。 手术后5~7天,胆汁又会减少。经过手术排除梗阻,药物治疗,总胆管开始消炎退肿,括约肌也逐渐恢复正常,总胆管下端开始通畅,胆汁也就自然地按照正常途径流到十二指肠去了,这样分流到“T”形管内也就少了。 引流胆汁量太多或太少如何解释? 有人引流胆汁多达1000~3000ml,有人却少至50ml以下(每24小时内)。分析有以下原因: 多:肝细胞本身功能差(如门脉性肝硬化,可多达2000~3000ml,色淡而浅);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者;胆肠吻合术后有十二指肠液倒流;总胆管下端不通,如蛔虫、残余结石、水肿、坏死组织阻塞;“T”形管引流管过长等。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肝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引起血压过低,全身血液流量减少,缺氧、失水,这样肝脏血流量也减少的同时,胆汁的分泌量也相对减少。 什么颜色的胆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胆汁应该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如果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文章TAG:拔除胆道t管留下的窦道怎么办拔除  胆道  留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