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本剧怎样表演

首先,一定要熟悉你想表演的这一段剧情,突出你要表现的人物个性。通常根据人物特点写好能够表现个性的语言,再选好人物,做一些主题背景就可以了。如果还不知道的话可以去网上看看其他人都是怎么表演的噢,你想要表演哪一个课本剧呢?比如:丑小鸭 白头翁的故事 井底之蛙 三袋麦子都有不错的课本剧的,希望能帮到你
课本剧表演要注重剧情,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演员,更没有特别专业的灯光舞美,背景插图,只有台词。所以要在现有的台词上下功夫,营造一个真实一点的剧情。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拿专业的眼光去评价课本剧,因为它们只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外时间排练的,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很珍惜上台的机会的。当然,老师要教导其他人对他们进行支持了。

课本剧怎样表演

2,如何导一部出色的话剧

呵呵,做什么事都有第一次的啊!表怕……要是知道你是导演,你说了算,你都紧张了,你让手下的演员怎么办呢?排戏呢,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看你自己怎么把握!做为导演,首先要将剧本彻底理解,能在心理构建出一整个规定情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摆什么场景以及舞台调度怎么走)。都理清楚了,才能指挥演员行动。你是导演并不是演员,也不是动作指导,你只能在适当的时间给演员提出建议,不能硬要求演员要跟着你的脚步,走你塑造的人物。因为每个人的想象不同,对剧本的理解也不同,他们在演的同时会在自己心里构建出一个自己认为的角色,所以每个人塑造的角色也不同……你要适时指导,引见,教他们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性格。其实,导演是最累的一个,时刻得注意关于剧本的一切:舞台场景,剧本合理性,灯光,舞美,演员等等……我们所熟知的导演多数情绪波动比较大,会骂演员,其实,说到这里,我也要讲一点,要排好戏剧就要对戏剧充分的热爱和尊重,作为演员就应该有演员的素质,作为导演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教演员怎么做演员!话语是一个很灵活的艺术,排得好不好全靠导演的想象与创新,不但是音乐,服装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主题意义,要表达清主题,适时用上搞笑,严肃的画面,点到就止,不要无端搞笑。我们的生活是戏剧,可戏剧并不是生活,要注意两者的区别!我这里也不多说了,建议导演可以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路线,由内而外表现戏剧人物的情绪及故事!推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这本书不错,里面的东西很值得学习!
多看多学~
你好!一、剧组建立之前剧组建立之前,要解决几个问题,1、确定剧目;2、理顺关系。二、剧组建立剧组建立,要解决几个问题,1、选演员;2、选演员;3、选演员。三、排练之前1、排定日程;2、统一人物;3、深挖剧本、初步构想。四、坐排五、站排六、细排七、联排、彩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如何导一部出色的话剧

3,讲信用的课本剧

《乘 船》时间:某一天地点:岸边的一条小船上人物:华歆 王朗 乘船人 山贼(开幕:华歆 王朗二人急匆匆地赶路)华歆 (忧虑地):“这世道呀!兵荒马乱的,真是太难过了,没有一个安身之处,弄得我们整天东奔西跑的。”王朗;“老兄呀!别叹气了,快走吧!等会山贼追来了,咱们就跑不掉了。”华歆(发现了一只船,高兴地):“那里有一只小船,我们坐船走吧I”王朗:“好啊!咱们快上船吧!”(二人迅速奔向小船,与船家讨价还价,船家正要开船。有一人急奔而至)乘船人(边跑边喊)“等等我,我也要赶路。”华歆(对乘船人):“我们的船已经坐不下了,你另找一只船吧!”乘船人:“来不及了,后面有一群山贼在追我,我求求你们,让我上船吧!”华歆:“不行,要是山贼追来了,我们不是要一同遭殃吗?”王朗:“船还有这么宽,为什么不行呢?让他上来吧!”华歆(无可奈何地):“好吧,你上来吧!”(乘船人刚上船,后面一群山贼蜂拥而至。)山贼(大声地):“船上的人都听着,赶快把刚才上船的人交出来,不然,你们全都得死。” 王朗(对华歆):“我们把他交出去吧I”华歆:“这怎么行呢?刚才我之所以不让他上船,就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现在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怎么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下他呢?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行的。”(王朗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华歆(转身对乘船人)“你放心吧,我们一定把你送到安全的地方。” (旁白:华歆真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啊) 在编写本课剧本时,我就让学生根据我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在什么时期?故事中的人物会遇到哪些情况?他们会有哪些对话以及动作?我们对这些人物如何评价等。 四.表演。一切准备活动都是为表演打基础的,只有通过表演,才能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更深刻的了解人物的性格,从而揣摩课文的中心意思,学生也只有通过表演,才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表演能力。表演时,可以提示学生,不必太拘泥于台词,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觉得这个人物此时此刻会怎样说、怎样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就怎样表演。同时,鼓励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班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就自己动手制作了弓箭、帽子、担子、油瓶、船桨,有的学生还用白纸折了轮船表示银子等,这些道具制作活动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一般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只作总结性的评价。评价应以找成绩、捕捉闪光点为重点,多表扬、多肯定,要注意评述性语言,切勿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在每组中抽取2--3个学生当评委(事前把评分标准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打分,教师组织,最后评出优秀剧本奖、集体奖,最佳演员奖等,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了,例如,在我指导学生编写《卖油翁》时,有的学生将“陈尧咨”称为“陈康肃”,我班黄静同学就提出了质疑,他说书上说了“康肃”是“陈尧咨”的“谥号”,那么,剧本上就不应该称“陈康肃”,而应称“陈尧咨”,说明他对“谥号”这一知识点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一点是连我都没有想到的;还有很多学生也提出诸如“蔡勉旃的朋友为什么要将一千两黄金放在他家”等等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我现在再也不必去背课文了,只要我一闭上眼睛,课文中的人物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总之,学生通过对课本剧的编写、表演,可以让学生一展自己的风采,显露自己的才华,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讲信用的课本剧

4,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从而使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教学中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其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再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让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这样,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2、品读,促进发展。在多种读的形式中,品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可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志。只有这样,学生在有了主体意志的情况下,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空间。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或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因为这样空洞的理论让他们的认识很模糊,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4、表演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表演舞台,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中朗读,从而使朗读训练简洁高效。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因此,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
朗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一、读悟结合,以悟促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二、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等等。通过不断地练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   三、多种方法练习,读中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五、“读后评议”是朗读的动力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总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自己的言语,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5,浅谈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

活动课是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活动课实际是一种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实践活动,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针对性的活动中对课文的内容产生感性认识。它既不同于语文课,也有异于课外活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活的,即做到气氛活、方法活、思维活。语文活动课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他们在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拓宽知识面,增强学习语文能力。把握语文活动课的特点,上出语文活动课的特色要把握语文活动课上活,首先要把握其特性。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特性有五种:一是目的性。作为小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语文活动课,它与语文学科一样共同担负着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开展语文活动课,我们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参与性。语文活动课应让学生唱主角,以学生为活动为主体,大胆让学生主动投入、自我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全部参与,还要让学生全程参与。三是实践性。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学好语言。同时课文活动还要起到使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社会的作用。四是趣味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五是个性。语文活动课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这几个特点,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才能上好课外活动课。创设活动情境要想把语文活动课上活,活动情境一定要活,特别是活动内容要活,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五年级第一学期,我与学生大多不熟悉,为了使大家能尽快互相了解,沟通就设计了这样一堂活动课,让每个学生给自己画像(说说自己)要求从外表、年龄、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自我介绍。学生彼此自我介绍促进了互相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口头作文能力,再如每学期开始,我都开展一次班内讲故事比赛,让学生讲假期积累的有趣故事,这种语文活动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像这样的语文活动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自然赶兴趣,也容易活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要活这里的形式主要是指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方式、活动方法等。教学中要根据创设的活动情境,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地实现教学目的。如教学课本中的寓言、童话故事时我采用课本剧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我指导下学生自己将寓言、童话故事改编、导演、排列成小品参加竞赛,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训练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排练一段舞蹈。课堂上,让一名女学生穿上服装随着乐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翩翩起舞,再引导学生按片段的叙述描写的要求去观察表演,然后口头作文,书面作文,这堂课运用了多种媒体手段。学生有演、有看、有想、有说、有写、上得绘声绘色,生动活泼。语文活动课的活也要注意一个原则,既活要有度,不是为了活而活,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很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目标。重视学生活动的心理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活动课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自主独立的个性,学习良好的做人品行。作为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扬长、避其短,使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靠个人的理解、情感、意志参与活动。当学生认识到活动的目的时,再有教师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独立性,让他们名副其实的活动起来,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扩展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晏子使楚》,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活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从而表现出了晏子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接着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练习,最后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通过这节语文活动课,不仅展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拓展了他们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做一名机智、勇敢、报效祖国的一代新人,在这种授课过程中,由于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强调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动脑去认识,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活动课《学习做编辑》,这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整理学习知识的实践活动能力。根据这一教学内容,首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教给学生摘录有益的课外读物,最后安排自己的笔记本中,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好动手记录的好习惯,使不喜欢动笔的同学,开始逐渐喜欢动笔了。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在认识过程中进行再创造。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基本观点。语文活动课的类型很多,无论什么类型的活动课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走出课堂,参观访问,是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认识社会的大课堂,是语文活动课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更完善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活动课,采取走向社会的形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思辩兴趣、审美兴趣等,这类活动课适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有利于发展他们学习语文的广泛性、持久性和深入性。如看西部说西部画西部写西部是小学语文的一次独特的综合活动。其优点:集于学科的综合性。活动课的第一过程是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看西部的发展)过程中了解银川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然后在实践中(参观访问,当一小时建设者),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发生质的飞跃。认识中产生创造力。在西部对自己产生巨大吸引力与影响力,教师进了第二、三步,说西部、画西部。学生对这具有观察意义的参观、访问活动记忆犹新,通过说西部的壮观和西部今后的远景,借助于手中的笔进行创造性的描绘,讴歌赞美改革开放的银川。感受与实践的统一。当一幅幅作品把西部描绘下来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作品加以丰富想象,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虽然学生写作水平不同。但在他们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与以往作文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写出了各自真实的内心感受。综上所述,在语文活动课,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教师从中加以合理的引导,才会加深和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1. 提前了解活动课上的内容2. 提前查询相关资料,这样上课有亲切感,就会愿意上课3. 带着一种好奇心走入课堂4. 课堂上思维要紧跟着老师,在老师说出答案之前自己先想好自己的答案5. 积极发言,这样有助于大家了解你的想法,从而知道你的想法的评估6. 积极做好笔记7. 有问题积极提出(在老师允许的时候)欢迎追问

6,如何对晏子使楚一课进行评课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整个教学环节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王老师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无论是教师的文化底蕴,还是驾驭课堂的艺术,教育教学任重道远!《晏子使楚》评课稿二《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得到了楚王的尊重。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梁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她通过四个板块来完成教学任务:一、复习导入;二走进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体会晏子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三通过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四、总结全课。整节课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从中可以看出梁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记得梁老师上这节课前在我们班试上,当时我匆匆上了第一课时,她上第二课时,因为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对课文不熟悉,加上对我们班学生不了解,上起来很生涩,学生不积极发言,效果没出来。她这节课赛课,可以说比在我们班上完善多了,(当然也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且感觉学生比较配合,有不少精彩的生成。这些都值得我好好学习。下面来谈谈我的感受:做的比较好的方面:一、复习导入。1、先让学生个别读、开火车、齐读的方式复习生字词,再选1、2个词来说话,而且跟课文内容有关,这一点借鉴了梁秋娥老师的好做法,体现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既掌握了词语,又复习了课文内容,一举几得,学以致用,挺好,而且学生也说得不错,我记得是朱广交用了2个以上的说得不错。2、让学生回顾上一节初读课文后,晏子给你怎样的印象?(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时学生积极发言,学生回答后,梁老师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绝大部分积极参与到了课堂的学习,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二、走进课文的三个小故事,梁老师通过自主学习,交流等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对三个小故事的处理是有层次的。主要抓住第二个小故事重点指导,体现高年段教学目标以及学法指导“引-扶-放”。第一个故事,通过抓对句子的理解,老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让学生读,理解晏子为什么不直接说楚国是狗洞,从而达到理解晏子说话的巧妙之处。第二个故事侧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课件出示句子,让学生齐读,后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老师为了降低问题难度,还重点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人”指哪些人?(人才,能人)学生很快就知道楚王是讽刺齐国没人才。然后抓住晏子的话“敝国有个规矩……”,引导学生理解晏子先贬低自己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最后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设计意图很好(培养个性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尊重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个性化朗读。第三个故事:让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再汇报,把学习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很好体现课标倡导的合作探究理念。(这些地方都可圈可点)(小组学习过程过的较快,2分钟 这里忘了用课件演示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栉”类比推理过程)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当分析到第二个故事时,梁老师让学生回顾复习了上节学的这三个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在阅读中再次巩固积累。这里处理得较好。三.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非常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复述故事。(分组:故事1第一组课本剧 故事2第二、三组朗读 故事3第四组复述故事 )这样指定没有体现师生真正平等,教师应尊重学生,让学生自选伙伴,自定方式,自定角色,自行排练更好。学生展示:(如果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这应是课的一个高潮、亮点)遗憾的是高潮之处没有激起高潮。课本剧表演第一个小故事就结束了。分角色朗读,复述因时间关系课后进行。(沟通有误) 给学生时间练习。(还有8分钟)四、整节课,梁老师注意对学生鼓励和表扬。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大部分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积极发言,且声音响亮,象朱广交、何佳纳、覃伟东等都有精彩的发言。这是梁老师平时训练有素的结果。不足之处:1、课的总体设计是比较好,但有的环节落实不够好。如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时,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读,“敝国有规矩……”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设计意图很好(培养个性朗读),但2个学生的朗读没能充分读出晏子彬彬有礼、不亢不卑的语气,老师也没有进一步加以指导。2、梁老师抓住晏子的语言分析得较为细致,对楚王的语言和神态却没怎么顾及到。课文写楚王的三次 “笑”是很有特色的,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到第二次的陪笑,第三次的笑嘻嘻”都能体会到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3、时间的安排:因为沟通有误,学生的只演了课本剧,分角色朗读、复述没有展示,导致高潮没有激起,后面剩时间,所以总结全文,思想教育,时间扯得久又宽泛了。如果时间安排得好,效果应该会好很多。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说得不对或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

7,如果有一篇散文如何改写课本剧

散文和戏剧是不同是文学题材。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改编和转换。、 剧本的基本格式: 题目 人物列表: 人物甲—— 人物乙—— 正文 (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甲:(动作、神态等)语言--涪甫帝晃郜浩佃彤顶廓------- 人物乙:(动作、神态等)语言-------- 把散文涉及的人物分类列出,找出他们的语言描写(即是剧本中的对白。通过对白交代剧情)、动作描写和环境等(是剧本中的舞台说明)。 (可阅读曹禺的《雷雨》,体会一下。)
一、根据剧本特点编写课本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方面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懂得了剧本以上几个特点和要求,再参考学过的剧本课文,就可以试着学编课本剧了。  二、将剧本改写为故事 剧本与故事的共同点是,都有人物、环境,都不乏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所不同的是,故事不受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将剧本改写为故事,可以放开手去写,时间、空间不必那么集中。整个故事可根据剧本中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在故事中可以加强人物的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同时,可将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说明改为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之,不论将叙事诗文改编为剧本,还是将剧本改写为故事,都要注意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原作,使改编后的文学形式更充分更准确地表达原作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三、 浅谈课本剧的编演  写作课本剧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戏剧创作的一种初步尝试,更是语言运用的最好的练习,不妨一试。写作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深入理解课文,精心设计冲突。  被改编形式的文章或为小说,或为散文,与戏剧相差甚远。改编时要反复阅读原文,理解作品主题,尤其要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适合舞台表演的情节进行改编。要集中考虑设计主要冲突。冲突就是"戏",冲突设计得好,戏就好往下演。如《祝福》改编时,若将主要冲突设计在祥林嫂一心想摸祭器祭品而四叔等人却不允许这一冲突上,自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根据原文特点合理安排结构。   1.对时空跨度较大的情节宜采用如《雷雨》、《屈原》式的"闭锁型"结构,即打破原作的时空顺序,截取原作情节的一两个横断面重新组合,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穿插交待隐约显露整个情节。如改编《祝福》就可以选取祥林嫂捐门坎前后的两个"祝福"片断,重新安排人物,通过四叔的嫌恶,柳**劝说恐吓,祥林嫂的独白及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交待祥林嫂的一生。   2.对时空、人物相对集中的情节可采用《窦娥冤》式的“点线型”结构,即按原作情节的自然顺序展开,如《一碗阳春面》的改编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3.对于人物众多,没有明显的主要人物或情节性不强的课文,宜采用《茶馆》式的“群像展览型”结构,即远取某一环境或场面让众多人物粉墨登场,展示各自的性格。如改编《药》就可以采用这一形式。   当然也可以采用一种结构为主三种结构结合的形式,如改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以这样。   (三)精心设计人物语言,力求精炼富于动作性。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修养,不可长篇大论。尤其要注意动作性,即语言要反映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变化,即使说话人没有相应的形体动作,观众读者也要能从中产生一种有动作的感觉。还要好念、上口。   此外,课本剧的改编不限于文学作品,即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课本剧大有可为。  四、 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评六步,每一步相应有具体要求。导 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有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选 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选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  读 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高中语文课本的戏剧只有第四册第三、四单元,及书后所附的一篇有关戏剧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侧重于说(讨论)戏剧、演戏剧。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编 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唆。应让学生明确: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  演 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评 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课本剧的改编不限于文学作品,即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   五、改编方法及示例 1、改编方法一:类似于改写 特点: ⑴ 尽量忠实于原文 ⑵ 按原作情节的自然顺序展开,基本不脱离原作的内容和主题,只是时间、空间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凝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⑶ 受限制较多 2、改编方法二:故事新编 特点: 1、在原文基础上 作较大改动; 2、只是利用原文的框架,语言、情节或主题,已经与原作大相径庭,并且融进了许多时代性很强的内容,甚至可以自成一个单独的戏剧。 3、受限制较小 故事新编的概念   所谓故事新编法,即在作文中,根据古典名著、外国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可以放在过去的时代,也可把他放到现实生活中来。或借古说今、折射现实,或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实,写他在新环境中所经历的故事,以此歌颂社会进步或暴露问题,批判丑恶现象。这种作文形式,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样,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新编的基本原则  1、继承性原则。就是要以原来的形象为基础,即要保持故事主要形象的基本特征。譬如,《孙悟空打假》、《孔乙己断腿之后》。   2、创新性原则。就是要结合原形特点,创造性地编出一个新故事。  3、意义性原则。就是编出的故事要有中心、有主题。故事新编,往往是有感而发,讽喻现实。尤其是历史故事新编,如果没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就失去了新编故事的价值。   4、普及性原则。就是新编故事的原形应出自人们普遍熟悉的名作。这样才能通过读者的联想扩大作品的内涵。     六、 示例:《范进中举》(部分)改编  七、口头训练 八、写作训练:  根据所学课文,任选一文改写成课本剧或小说

文章TAG:课本剧表演怎么指导课本  课本剧  表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