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教好一年级的小学生

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自觉能力等都是处于人生的初期。我认为教育一年级学生应该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和学会思考三个方面着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会学生倾听 案例一:老师在讲课,下面有的孩子在低头玩,还有的在吃东西。老师提问,孩子不知道问什么,站起来大眼瞪小眼;让孩子翻开第几页做第几题,孩子翻来翻去找不到题目。这些孩子不听老师讲,更不听同学发言。 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如何让学生形成善于倾听的品质?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倾听的姿态:⑴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每一句话。⑵非必要时,不要打断他人的谈话。在发表意见时,要以理服人。⑶即使不同意别人想法,也不能乱喊乱叫,这能帮助发言的人建立自信。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学会装傻。对于一些需要强调或疑问的地方,不妨问一问“刚才他说什么?谁来重复一遍?”这样逐步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听讲,使注意力能慢慢集中起来。当然,这样做不是几节课就能见效的。通过持之以恒,孩子们会渐渐养成倾听的习惯。 二、教会学生表达 案例二:学生们畅所欲言,个别学生因为胆小或自卑,不愿发言;老师带领学生读题的时候,个别学生嘴巴都懒得动,等他单独读题,却发现他只是一知半解,读都读不通。 运用语言的技能是影响孩子命运的十种技能之一。对一些不愿说和不会说的孩子可采取下面的方法:留出时间让孩子说。例如一年级的看图列式,孩子只有把图说清楚,才能真正对图意有所理解,因此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孩子说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什么。对于不愿说的孩子,则多采取鼓励的办法,安排他们跟在优等生后面“复述”,肯定他“也说得对”,激发这些孩子说的主动性。 三、教会学生思考 案例三:“图上画了几个圆?”老师的话刚说完,一个孩子就喊开了:“7个7个”,可图上明明是8个。这些孩子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 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思考,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让孩子要知道只有自己准备充分,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沉默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深思的沉默,耐心地等待学生在沉默中爆发。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如何教好一年级的小学生

2,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

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帮助他限期改正。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几度春秋,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晨会、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七、八岁的孩子们整天在妈妈的怀里撒娇,都不讨厌妈妈,为什么?因为妈妈疼他们,爱他们。毫不吝惜地把一切献给他们,所以孩子们也深深的爱自己的妈妈。我常想,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要拿出自己的爱心去“哄”他们,“骗”他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跳绳,我帮他们梳头、剪指甲、系鞋带等。这样,孩子们跟我亲热起来了。我还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们的积极性,每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我会奖励他们红果果,口头表扬,给评比栏里上红旗,有时会摸摸孩子们的头等。虽然这些举动在成人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却产生了巨大的涟漪。经常有家长和我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是那么激动、兴奋,还说下次还想得到这种奖励。三、具体要求,指导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我在任一年级班主任开始,就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或者其行为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且不利于他们掌握做事情的技能。为此,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去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当好一名称职的老师无疑需要三心即爱心,耐心,责任心,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这三心每个都要特别重视,对于孩子,要求不能太苛刻,只有你从心底里喜欢他们,他们才会接受你。还有就是对孩子要多些包容,他们是些孩子,几乎什么都不懂,这就需要你手把手的教他们一切,学习啊,生活啊等等。当然,大家都是从一年级走过来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自己也应该有所感触,我希望你能向着自己心中完美教师的形象而努力,当然当自己迷茫的时候可以向老教师们取取经。。。我订厂斥断俪登筹券船猾相信你能为孩子们编织一片自由翱翔的星空。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

3,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我们一年级的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来纠正他们以前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做到:一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耐心,不随便插话,要听完别人的话,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要分析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然我们的告诉要重复几十遍或几百遍,但别嫌麻烦,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就得天天说,它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但一旦形成,课堂教学会非常轻松而有效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再加上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家长反映情况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业。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观察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二、一年级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几种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区别。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一)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二)口头表达。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三)就语文学科来说读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从二个方面进行训练:(a)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正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姿势以及自觉朗读的习惯。(b)精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涉猎天文地理,扩大知识面,使孩子们从小主动寻找科学的奥秘。 (四)认真书写。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写作业之前,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其次,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为此,学生写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教师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子,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在练习写。 三、培养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三)恰当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觉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再加上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家长反映情况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业。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观察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二、一年级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几种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区别。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一)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二)口头表达。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三)就语文学科来说读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从二个方面进行训练:(a)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正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姿势以及自觉朗读的习惯。(b)精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涉猎天文地理,扩大知识面,使孩子们从小主动寻找科学的奥秘。 (四)认真书写。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写作业之前,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其次,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为此,学生写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教师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子,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在练习写。 三、培养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
井沟小学 袁淑华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于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正处于从幼儿园游戏型教学到课堂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孩子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养成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正常学习的保障。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各项纪律要求不明确,所以首先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坐姿、发言、倾听、讨论、读写姿势、书写格式……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常常顾此失彼,或者转眼就忘。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耐心教育,力求做到“要求具体化、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对各项要求时时做到心中有数。如“上课”的常规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步来具体训练:(1)课前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把学习用品放在桌子左上角;(2)预备铃一响,立即进入教室,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候老师来上课;(3)上课时要坐端正,眼睛正视黑板或老师,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发言;(4)发言时要先举手,回答问题时要起立,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不随便插话;(5)朗读时要双手拿书,眼睛看着书,声音响亮,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唱读;(6)写字做到“三个一”(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一拳,眼睛离课本一尺)。(7)书写要认真,写方正字。这样,通过具体指导,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的训练,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随时提醒、督促,良好的课堂常规就会逐渐形成。 二、运用多样方法,训练养成习惯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习惯,我把一些常规要求编成儿歌适时让学生诵读。如课堂常规歌谣:“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答问题声音响,别人讲认真听,争做守纪律的好学生。”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的行为得到有效地训练。“暗示”提醒。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利用特定的动作、手势、语言等各种“暗示法”启迪学生规范行为,如在恰当时机喊口令提示:师:一二三,生:快坐好;师:小眼睛,生:看黑板;师:谁坐好?,生:我坐好;还可以问:谁最棒?生:我最棒!这样学生能快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当学生行为表现有了进步时,或全班拍手鼓励,或在作业本上盖一朵大红花的奖章,随时语言表扬,示意学生你表现很棒,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心领神会,对规范学生行为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榜样示范,促进养成习惯 低年级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方式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待人处事的方式、学习态度等。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表率。如要培养学生书写认真工整的好习惯,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注意字的笔顺,要展示给学生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发现学生行为中的闪光点,在学生中树立榜样,采用多种激励方式给予表扬,从而以榜样带动全体,促进养成。如在课堂上要及时表扬一些上课专心听讲、书写认真、遵守纪律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在效仿过程中,逐步变为自觉行动。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好胜心理,开展“夺星”活动,如每天评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奖励一颗星,每星期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并把得星多的同学的照片贴在教室后面“小明星园地”上。这样,既能促进更多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又能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四、通过家校合力,强化养成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 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 要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协助老师对孩子进行一致、有效的养成教育。比如:在学校里教师很重视读书、写字姿势的教育,家长在家里也应注意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姿势;对孩子作业中要求家长协助完成的任务,如检查背诵、听写、制作卡片等,家长也需要认真完成,培养孩子因为这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直接的榜样作用。同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记录当天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请家长根据记录本上的作业内容检查孩子的作业,并对完成情况进行“星” 级评定,如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得 “☆☆☆☆☆”;完成得一般的可得 “☆☆☆”;完成得较差的只得 “☆”,并要要求孩子重写作业。作业完成好的孩子教师在奖励一颗星。家长的日常督导,使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三者的教育合力达到最大值,实现了家校无缝衔接,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声气相通,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掘儿童身心发展的优势,结合日常教学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并与家长们积极配合,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如何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所谓的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小学阶段又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是音乐课歌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关键做好三个方面:一是从平时音乐课严格要求做起。二是教会学生会“听”歌曲。三是教给学生“唱”的方法歌唱歌曲。 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例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在平时的歌唱教学时,也对学生做了严格的要求:首先在坐姿方面训练学生歌唱时上身及头部端正,不要前俯后仰,看书时,两手拿正音乐书,两脚平放在地上。挺胸抬头;精神饱满、集中,自然发声。两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愉快地唱歌。这样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刚开始做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学生平时可能已经放松着坐习惯了,一旦你要求他们这样坐,可能没多会儿他们就会感到疲劳。所以,丰富一节音乐课的内容,使同学们产生兴趣。千万不要安排一整堂课的歌唱内容,也不要一整堂课都让他们这么“端正”地坐。再者,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意志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大。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加以巩固并形成。 而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思...所谓的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小学阶段又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是音乐课歌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关键做好三个方面:一是从平时音乐课严格要求做起。二是教会学生会“听”歌曲。三是教给学生“唱”的方法歌唱歌曲。 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例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在平时的歌唱教学时,也对学生做了严格的要求:首先在坐姿方面训练学生歌唱时上身及头部端正,不要前俯后仰,看书时,两手拿正音乐书,两脚平放在地上。挺胸抬头;精神饱满、集中,自然发声。两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愉快地唱歌。这样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刚开始做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学生平时可能已经放松着坐习惯了,一旦你要求他们这样坐,可能没多会儿他们就会感到疲劳。所以,丰富一节音乐课的内容,使同学们产生兴趣。千万不要安排一整堂课的歌唱内容,也不要一整堂课都让他们这么“端正”地坐。再者,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意志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大。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加以巩固并形成。 而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学生喜欢歌唱从而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是音乐课歌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艺术学习领域的一个基本习惯。体验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演绎好作品,与作品产生共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时歌唱良好习惯的展现。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才能提升学生对歌曲情绪美的捕捉能力。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尝试初听范唱;让部分学生将歌曲情绪听出来,进行复听时学生有了更深认识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另外还要教给学生“唱”的方法。既要让学生学习有感情地唱,又要教会学生正确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歌曲中的高音和节奏等,只有掌握音高正确演唱,才能很好表达歌曲。也是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时歌唱良好习惯的展现。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例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课前短暂交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歌唱氛围,例如:我在教唱《小雨沙沙》一课时,采用钢琴弹奏音乐和学生一同唱起来,动起来。这样用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动起来,教师兼之以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动作,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优美旋律的熏陶,进入宽松的氛围和想象空间,使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在多声部教学中通过分声部合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聆听和声效果,提高多声部演唱能力。合唱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拓宽音乐感受空间,形成集体协作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合唱教学中,首先进行第一声部,其它声部依次进入。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唱边听。例如:最初学生演唱二声部有喊歌的现象,喊歌也是一种不良的歌唱行为习惯。针对他们喊歌的现象先后找出几名同学到教室外面聆听演唱的声音效果,听完之后让他们进行评价,反复几次后,教室里的歌声才处于正常和谐的二声部音响效果。一些自信而歌的同学,很容易就能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了。 音乐是一门表现情感的艺术,但它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要持之以恒,通过各种方法,长时间地进行潜移默化,激发他们对演唱情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从而产生表现音乐作品情感的强烈愿望。只有想表现了,才能去完善他们的表现.让他们用自己的表情动作来打动自己,来打动别人,从而收到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那摩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再加上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家长反映情况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业。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观察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二、一年级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几种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区别。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一)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二)口头表达。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三)就语文学科来说读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从二个方面进行训练:(a)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正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姿势以及自觉朗读的习惯。(b)精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涉猎天文地理,扩大知识面,使孩子们从小主动寻找科学的奥秘。 (四)认真书写。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写作业之前,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其次,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为此,学生写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教师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子,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在练习写。 三、培养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三)恰当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觉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6,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学年,我行走在小学教学的初始阶段——一年级的路上。面对那些天真可爱,但又没有任何规矩的小学生,我一时不知所措:课堂上,他们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干什么,老师的要求根本不放在心里;课下,这些孩子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满楼道奔跑,喧哗声不绝于耳,长此下去,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身为班主任我有些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危险,怕孩子的学习和安全受到影响。而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该如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习,保证自己的学习质量。 一、用儿歌口令强化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受到学校编制的习惯谣的启发,我也查找和编制了一些简单的口令式歌谣对学生进行反复式的教育。如:上课铃声响后,带着他们一起说:“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从网上搜索了一些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端端正!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三、二、一,学生马上喊出:嘴闭严!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身坐正,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写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坐姿极其不正确,歪着身子的,两腿在桌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趴在桌子上的,双手不能配合,一只手写字,一只手却在摆弄文具的……这些写字的不良行为极易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欠缺,所以,每当学生写字之前,我会让小班干部带着说这样的口令:头----(学生喊)正;肩---(学生喊)平;身---(学生喊)坐直;脚--(学生喊)放平。在这样的口令带动下,学生马上坐正身体,摆好姿势,做好了写字前的准备,使学生在写字时认真踏实,保证了写字质量,也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我相信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样子去做。教室楼道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捡拾干净;走在楼道里时,在慢慢地主动靠右行……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三、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会联系各科任课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在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最近我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也将之告知给任课老师们,让他们也了解到了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以求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我达成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使习惯教育成为各科老师共同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我充分利用《习惯手册》的规章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 姚洁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而不容易改变的。它有好坏之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将殆害无穷。 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新生尤为重要。从教育教学的实践看,一年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犹如一张白纸。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小学生活,无疑会让他们感到既新鲜好玩又陌生害怕。针对这一情况,适时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做好学生启蒙教育中的领路人,使新生们的行为习惯尽快适应学校的常规要求,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那么我们应采取哪些方法和措施呢?以下是本人在工作中逐步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 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每一个儿童的行为习惯开始都来自于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崇敬之情,他们最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果老师教育学生做人要讲诚信,那么老师首先要做到,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兑现。又如在全市大力提倡“垃圾不落地”迎接世博会的活动中,教师也要做在前,见到垃圾、纸屑就及时弯腰捡拾,真正体现“带头作用”,从而教育、影响和感化学生,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 赞扬肯定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虽然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着内敛……但他们行为习惯的好坏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天性多动、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她很善良、还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她总是尽力帮助。有时把自己的笔借给同学;有时送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有时还常常放学留下来 ,帮当天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对于她,我抓住她的优点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还夸奖她是班中的“小雷锋”,并推荐她为某月的“文明标兵”。这使她充满了自信,一学年下来,学习进步了,并带动他们小组获得了“校优秀小组”的称号。 三、 物质奖励法 一年级的孩子充满了童真,对于他们小小的物质奖励,也可以成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催化剂。我时常在课堂内外,给表现较好的学生下发一些表示奖励标志的物品,如小纸花、小三角等,然后和他们定下规则,集满10 朵小花,就可以换一支笔,集满15 朵可以换写字本等学习用品。这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取一份小奖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 舆论约束法 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班级纪律严明,学生自控能力强的班级中,其实早已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班风和集体氛围,这时,如果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来到这种环境中,他也不敢随便破坏纪律,因为全班其他同学都会来指责他、监督他。一个班集体的强大舆论起到了约束他人行为习惯的作用。 五、 集体对比法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求胜心,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情绪多变,争强好胜的性格更为明显。合理利用一年级新生这种好胜的心态,开展年级文明大比拼,“我当文明小使者”“文明示范班”等集体评比活动,既能树立班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言行,将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荣誉,从而使他们自觉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 六、 争章规范法 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就要在少先队的争章活动中争取苗苗章,然后加入中国少年儿童团,光荣地戴上绿领巾。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有利契机。 因为在争苗苗章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一年级新生要完成许多争章指标,而每一个指标就是一种良好行为的养成。例如:要小朋友们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等。老师通过指导争章,辅导行为,版章奖章,布置争章园地等,有效规范了大家的行为。 七、 加强辅导法 低年级班级与高年级班级可以结成友谊班。让高年级里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做低年级学生的小辅导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为小辅导员就像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之间更容易交流和沟通。而且得力的小辅导员能代替老师帮助新生开展晨读、午休、卫生打扫等工作,这使班级的整个管理时时有人,处处到位。 八、 童谣激趣法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小学生一日常规》,但要让一年级新生把一条条复杂的规则熟记于心,恐怕有些难度。因此,我试着编写了不少有关行为规范方面的儿歌和童谣,既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能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各项规则。例如:课前预备铃一响,我教他们一起念,“铃声一响快进教室,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小手放好小脚放平,安安静静等待老师。”等。这些有趣的童谣,让孩子们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一年级学生虽年龄小、意志薄弱,但他们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因此对于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巴甫洛夫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只有在早期,培养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7,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如今的课堂,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出于本能,都争着说。既使有些胆小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敢主动表达,但在小组内无所顾忌,能争先恐后的发言。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但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那么,对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培养和指导他们学会倾听呢? 1、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去拼搏,去努力取得成就,目的就是为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许和重视。一个人的辛勤努力,长期得不到肯定,那就有可能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能养成“听”的习惯。 2、让学生明确目标。 不时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却在干别的事情,课堂上老师找个别学生读书时,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因为他们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后,还应该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其“听”的能力。只有学生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认真听。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对于学生“听”的训练要注意有针对性,切入口不要太大,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学生他们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一科,也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的讲课。所以老师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每一节课教师都面带微笑,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亲亲他们的小脸,摸摸他们的小手。这时候的孩子们笑得是多么的甜。营造的充满师生情感的课堂,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4、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借助文章题材,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并且鼓励学生多讲多说,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此外,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5、形成约定。 如用对口令的形式:老师说“小耳朵”,学生答“仔细听”;“一二三——坐好了”、“小眼睛—看黑板”等。 6、持之以恒。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是一种新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师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只有我们不断训练学生学“倾听”,学生才能拥有“倾听”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这把金钥匙!让我们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让新课程给农村孩子注入新鲜血液,给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孩子笑得更灿烂。 二、培养学生讲的习惯 由于部分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幼儿讲话能力的开发。很多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不能完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闭。课堂上我们要多为孩子创造一些说话的机会,不仅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千万不能工作太忙而拒绝听孩子讲话,这也是鼓励孩子“讲”讲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三、培养学生看的习惯 “看”主要指“看书”。现在的孩子看电视时间过多,必须加以限制;同时,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书本上来。一年级学生一学期识字量在300~500之间,所以要引导孩子自己看书,除了对课本进行正常的预习、复习外,还要扩大孩子的阅读面。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时,间接地培养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做的习惯 适度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因此,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内,一定要专心,不能一边做其他的事一边做作业,作业要干净整洁,字迹要清晰工整。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自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培养学生思的习惯 “思”就是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学习中启发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追根问底。遇事儿多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没关系,毕竟是孩子“思”的结果。 当然。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孩子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配合、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发现,学生学习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学年,我行走在小学教学的初始阶段——一年级的路上。面对那些天真可爱,但又没有任何规矩的小学生,我一时不知所措:课堂上,他们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干什么,老师的要求根本不放在心里;课下,这些孩子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满楼道奔跑,喧哗声不绝于耳,长此下去,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身为班主任我有些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危险,怕孩子的学习和安全受到影响。而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该如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习,保证自己的学习质量。 一、用儿歌口令强化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受到学校编制的习惯谣的启发,我也查找和编制了一些简单的口令式歌谣对学生进行反复式的教育。如:上课铃声响后,带着他们一起说:“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从网上搜索了一些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端端正!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三、二、一,学生马上喊出:嘴闭严!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身坐正,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写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坐姿极其不正确,歪着身子的,两腿在桌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趴在桌子上的,双手不能配合,一只手写字,一只手却在摆弄文具的……这些写字的不良行为极易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欠缺,所以,每当学生写字之前,我会让小班干部带着说这样的口令:头----(学生喊)正;肩---(学生喊)平;身---(学生喊)坐直;脚--(学生喊)放平。在这样的口令带动下,学生马上坐正身体,摆好姿势,做好了写字前的准备,使学生在写字时认真踏实,保证了写字质量,也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 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我相信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样子去做。教室楼道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捡拾干净;走在楼道里时,在慢慢地主动靠右行……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三、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会联系各科任课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在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最近我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也将之告知给任课老师们,让他们也了解到了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以求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我达成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使习惯教育成为各科老师共同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我充分利用《习惯手册》的规章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

文章TAG:怎么当好小学一年级怎么  当好  小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