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有关周易的论文要写什么

可以写有关周易的,像周易与企业管理 周易与养生

有关周易的论文要写什么

2,求一篇关于易经的论文

这个 不容易做 ,你可以去找别人帮你写一下。我以前让他们做过,他们是专业原创的, 质量不错。加他为好友就行 : 一 一 三 六 八 七 七 九 二 三

求一篇关于易经的论文

3,周易与生活为题写一篇论文

很多道理相同啊. 中华文化,有如参天大树,生机勃勃。虽有一时风雨,却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更丰富的营养。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道可道,非常道”。既容万端,又不断与时变化。既不排斥一切,也不倒向某一端。《易经》以“乾”为始、“未济”为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未济)。

周易与生活为题写一篇论文

4,我们老师让我们写周易与中医关系的论文 要求从小点入手 能给点提

你好。你们老师的这个提示很重要,确实要从小点入手,否则就纯粹是套话了啊。我的建议是你去参考杨力 田和禄 刘杰这三位著名学者的书,他们把周易和中医的关系都研究了很多很多。你可以用他们的名字加上周易这两个字一起来搜索,就可以得到的。 可以说参考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足可以写出象样的论文来了。 再会。
你好!易经主要理论就是“阴阳” “中医理论”都符合易经的“阴阳理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易经主要理论就是“阴阳” “中医理论”都符合易经的“阴阳理论”

5,求一篇论文关于周易道德经的

呵呵,我写过一篇文章。是由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的“水”而作,希望对你要找的题材有帮助。 〈学老子——做人要像水一样〉作者:谷长杉 在这生生不息大自然中,最能体现自然之魂魄、奉献之精神的载体就是——水。它变化万千.柔韧无比,充满了强劲的生命力。然而,面对蕴涵无限丰富的水,我们该怎样解读出水所隐藏的大智慧呢?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善良的最高境界就要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它们争夺。有缉埂光忌叱涣癸惟含隶修养的人应该像水一样安静、温和,心境要像水一样容纳百川;处世要像水一样调剂融合,做事要像水一样及时而落;行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地。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攻击坚强没有胜过水的。 九曲黄河,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万道隔阻。无论多少日夜,多少惊险,东流入海的意志却丝毫不曾动摇。依旧踏着浑厚豪迈的脚步,势如万马奔腾不息,声如虎吼雷鸣不止。浪击礁磐,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冲击,硬将礁岩撞的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崖头滴水,日复连年;锁定目标,不急不噪,终将顽石滴穿。这也许就是老子所说的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真理! 水最有爱心,它挥洒出“烟雨江南”的羞美;连接出“桂林山水”的灵秀,映衬出“荷塘月色”神韵;构造出“湘潇洞庭”的沉静……。水,亏损而不干竭,布施而不求回报。又具包容力,渗透力,亲和力。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有所鄙偏,真可谓一视同仁、大公无私。 一杯水,杯子歪了水不歪,桌子斜了水不斜。水总是保持平衡的状态,所以称之为“水平”。这也是在建筑、制造以及其他领域中追求的境界。也是每一个人所向往“心如止水”的境界! 水善于治物,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极善用能,洗涤群秽,平准高下;以载则浮,以鉴则清。水善于处地,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这即是不争之德。也正因为水能甘居下地,才成就了浩淼宽广的大海。所以人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一则故事,发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回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三尺,结果成了六尺巷。此后,两家在有困难时相互帮助、支持,相处的非常和睦。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所以为人处事,应当谦让、不争的胸怀。要知道凡事,“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在古典著作中,善于拿水做比喻的还有孙武,他在《孙子兵法》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趋下,兵之形避实击虚;水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大意是说“为将者用兵应当像水一样,水的流向,是避开高而趋向下;兵的行动,是避开坚实击向虚弱。水因地的高低而选择流向,兵因了解敌人阵势而出奇制胜。所以用兵的法则要像水一样变幻无穷。” 水,的确变化多端,有着露的灵犀,雾的蒙胧;雨的迷离,雪的圣洁;冰的剔透,霜的严峻;雹的坚硬……虽然,现实中存在着污水,臭水,但水的本质是透明的,纯洁的。而水的意境是超越时空,超越极限。水化冰雪而登山峰,乘风云而上青天,绕泥石而入无间。试想,水是无限的逍遥自由。由水及人,明白水了的常规,可谓知晓了做人的道理。若心灵像水一样清净,则邪恶无;性情像水一样温和,则焦躁无;胸襟像水一样容忍,则是非无。所以说做人要像水一样,水滋养着天下万物,以及每一个人。而我们也应该,珍惜每一滴水。

6,高分求一篇周易论文

易学思维的场态思考  学易以首重法道,法大于技,法不明则道不明,道不明则艺不高,随着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我的易学思维在不断地得到净化和提高。回首学易数年,酸甜苦辣俱全,自入佛道心情豁然开朗,在持戒修行的过程中对易道进行了反思,可以说借助佛法的加持重新反思易道,有很多常思不解的难题竞迎刃而解,心中甚喜之,坦白倾出道与众易友,渴望与众易友同气相求易,道共鸣,同时也真诚希望广大易学爱好者广思集益不加保守地携手共创易魂之未来。  我认为易学的思维有其共性,但我学易多年的最大体会是必须符合易理,易理在常人眼中抑乎其神,实际上易理的原则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脱离生活道理而学易始终不得真谛,易云:“法于阴阳,合于数术”。阴阳二字遍书尽存,可我们却恰恰忽视了阴阳二字,对阴阳的理解却各人不同。“法外无法”说的便是阴阳,它是易数的根基,“法无定法”的原则是建立在“法外无法”的基础之上的,道理皆知,但具体应用却将阴阳二字抛之脑后,导致实作中断测不够完美,缺陷多多,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是你的技术问题,而是你的方法错误,因为忽视了阴阳道理的存在,你的断测绝对不会圆满,因为缺乏阴阳的法则,在断测中你的断测法则只会达到两者缺一,非阴即阳,出发点已经欠缺,断出来的事当然就会有所欠缺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为什么说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天道人道地道呢?这便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个大太极,而这个大太极是由无数个小太极组成,而小太极必须服从大太极,两者处于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层次,“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世界是混沌世界、是空无的世界,它是宇宙形成的重要条件,纯阴不生,纯阳不长,没有矛盾,社会就不会发展,也就没有宇宙万物的生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阴阳理数之上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我对阴阳的理解,我想大家好对阴阳有个正确的理解,那么易学中的很多难题就会解决,因为熟悉阴阳的真义可以改变你的易学观念,尤其是那些自认为正确的观念,而正确的观念可以使你的易学水平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一个问题提出的同时,它的答案也同时显现,即天人合一,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悟点不同而导致结论不同或不够完整,所以说大家切勿乱钻牛角,一味沉迷于对技法的掌握上,只要理通,法自然无限,希望大家对阴阳共存的观点有个新的认识,能识破易理天机,达到破迷通神,见象说事易如反掌,法大于技是说法理通,技无穷,所有的技法来源于对法理的认识,法理的结果只有一条,或正确或错误,只要是正确的,那么所有技法的结论也应当是与这相吻合的,法理支配着技法,断卦成功的因素很多,我认为起卦的方式也非常重要,总结过去失误的例子发现很大原因在于起卦的模糊性,这里所说的起卦并非是很具体的方式,而是说它的场态性,直观性、随机性。断卦不可犹豫,起卦也是同样如此,起卦的方法很多,熟练地掌握各种起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起卦时一定要直观,一定要随意,必须对自己的第一感觉予以肯定,当你犹豫之时,宇宙瞬间定位的场态已变,信息灵点已变,而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里已掺入主观思想,信息场已加入主观因素。易经云:“唯其时务也”,主观因素的介入,已将信息场态打乱,太极思维点已然不明,思维状态达不到纯净洁微,断测的结论自然有误。易经的道理就是讲的时空关系学,主观因素的介入已将时空统一点分离,断测时对应点已经错位,错之又错是情理之中的,一定要把握好吉凶乎动的窍机,纵然起卦错误也可错卦错断。学易之人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一定要总结过去的成败经验,成功可以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精简提炼,而失败的原因绝对不能姑息养奸,随时要把影响正确思维的不良因素剔除。起卦是基础,对应点失误满盘皆输,实际上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起卦习惯及方法也很不易,但思维上必须抓住根本,那就是吉凶的信息它有一个瞬间性,也就是时空网络交叉点,只有正确而及时地抓住这个点,你才可以破译这个时空网络的全部信息。
圣人、君子是儒、道两家共同关注的人格形象,但两家所赋予的圣人、君子人格内涵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没有明确地说出圣人的人格内涵,然而他却较具体地指出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六人。我们发现,这六人的人格形象具有这样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有位的王者,他们不仅文治武功非常显赫,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由此可见,圣人的人格内涵具备王者、仁与智。而孟子从儒家的伦理道德本位出发,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圣人的人格内涵就是“仁且智”。①他与孔子不同,不再以王者为圣人人格的基本内涵,而以“仁且智”。值得注意的是,儒家非常尊崇圣人人格形象,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②在孔子的视域里,圣人人格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连他自己也不能。孟子则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③孟子强调“百世之师”的圣人是人类伦常最完满的体现。 与儒家规定的圣人人格内涵“仁且智”截然不同,道家老子则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赋予了圣人“自然”与“无为”的人格内涵。而庄子认为,圣人的人格内涵是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他说:“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④庄子说,圣人以天然为主宰、以德性为根本、以大道为门径,能预知万物的变化,但圣人与道是不同于一体的,只能做到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虽然庄子承认圣人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但他是否定圣人的,他说:“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⑤在这里,庄子明确否定了圣人。同时他指出,圣人之道是一把双刃剑,圣人用它可以使天下太平,但是盗跖用它,却可以为害天下。他认为,若想实现天下大治,人们必须摈弃圣人之道。可见,在总体上,庄子是否定圣人及圣人之道的。 与圣人一样,君子也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形象。在儒家心目中,君子人格的地位仅次于圣人人格,但它比圣人人格有更强的现实性。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⑥孔子认为虽然圣人人格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但君子人格则是常人可及的。孔子所说君子人格的内涵有两层:一是指有道德操守;二是指在位者。在孔子的视野里,君子有道德操守的具体规范是行“仁”心,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⑦在他看来,行“仁”心是君子本分,而“小人”则根本不具备这一点。以孔子学说继承人自居的孟子更加推崇君子的道德操守,君子即使“无恒产”,也有“恒心”。孟子进一步解释到:“君子与人为善,取诸人,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⑧在这里,我们可看出,孟子以“与人为善”,亦即行“仁”心为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不再以是否在位为君子人格的内涵,这是对孔子君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道家心目中,君子则是秉承自然本性、“无为”的人,他脱离了儒家所尊崇的封建宗法礼制羁绊。老子认为,“善为士(君子)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①在老子的眼中,君子是深谙“道”的人。庄子认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②可见,在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庄子的理解中,道家的君子已深深地烙上了儒家的一些色彩。但从原初意义上看,道家赋予了君子人格承袭自然本性、脱离礼制约束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易传》是儒家典籍,但近年来陈鼓应先生通过对《易传?系辞》考察,认为“《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所作。”③圣人和君子是《易传?系辞》中讨论的两个重要人格形象,通过考察该书中两者的人格内涵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就会发现陈老这个观点是很难成立的。而我们通过对该书中两者的人格内涵以及作者对他们态度的考察,恰恰验证了《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7,求一篇有关周易的论文1000字要求原创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一、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作为《周易》两大部分之一的《易传》就诞生在这一人类文明群芳争艳的伟大历史时期。而《周易》的另一组成部分,即《易经》,则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初期即已基本形成。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 <二、《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 发展 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一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於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本文把《易经》和《易传》中涉及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归纳作一处,加以简要的解释和刍议,进而对用易学的道理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下面,我们从《易经》和《易传》中选取有关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用来阐述把“易学”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人居天地之中,人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树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生动而活泼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三、《周易》的现代意义 当前,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全球形势日益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更是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关系,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 在这种历史转折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资发展的原动力,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 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 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中西方是相差甚远的:西方是以科学实证方法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外在超越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中国则是以直觉体悟方式走了发明本心的内在超越之路,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 具体来说,《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37]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 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我们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于是,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 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 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 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 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着名的代表。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 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 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 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 “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 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采看,《周易》是一部哲学着作,是一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文章TAG:周易论文怎么写周易  论文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