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翰墨文澜是什么意思

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文章、书法和中国画。《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九世枢(袁可立子),复工书画,精鉴赏,遇古翰墨器物,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历代名家翰墨如:王羲之、顾恺之、齐白石、颜真卿、徐悲鸿等。文澜词义为,文章的波澜;引申义为,形容文学作品富有文采,有激昂、壮阔的意象。文和澜最开始是没有关联的两个字。文,有名词意义,也有形容词义。澜,指水的形态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浪漫情怀的熏陶中,在中华大地上代代儿女书写的历史里,一代代文人骚客不断将这两个字连用,这才赋予了文澜新的内涵。“文澜”一词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明 何景明 《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明 赵震元《为袁石■哗害糕轿蕹计革袭宫陋(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武库森严,屹长城于万里;文澜壮阔,起莲岳于三峰。”

翰墨文澜是什么意思

2,求一篇书法论文选修课要交的作业求帮忙有的直接发邮箱谢谢

中国书法,最开始是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为了互相联系,交流思想以及记事等实际需要,创造了语言和文字,继而又创造了中国书法艺术。而现在,简单的讲书法可以认为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但如何用毛笔写好汉字、写好一篇汉字?这与书者书养、学养、字内、字外的功夫有关。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美学、哲学、矛盾学、辩证法、儒教、道教、佛教等,海阔天空,自然界万物苍生。书法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又离不开线条,而组成书法的线条既是抽象的又不是空想的。线条有方有圆,有刚有柔,有疏有密,有正有欹,有主有次,有对比,有呼应,有节奏,有平衡,有变化,有统一,甚至有生命、、、、、、不一一而举,非常复杂。学习中国书法,离不开用笔,因书法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用笔被排在第一位。用笔,楷书四大家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书法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用笔万变不离方、圆、藏、露、提、按、转、折、轻、重、疾、涩、浓、淡、粗、细。在用笔上非方即圆,非藏即露,非疾即涩,或方圆兼施,或藏露互济,或疾涩并用。在线形态上,可粗可细,可长可短,可浓可淡,在质感方面,或刚或柔,或刚柔交替。自古至今谁能跳出这套已经成熟和确定的法则。因为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是在“五体书”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历代书家实践总结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或者法则才产生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而离开这些经验理论,不讲笔法,随便涂抹,就离开了中国书法。所以元代赵孟頫认为用笔千古不易,他是深谙个中之理的。
呜,同学你是南林的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求一篇书法论文选修课要交的作业求帮忙有的直接发邮箱谢谢

3,魏晋和南北朝是行书的繁荣时期对吗

对的。魏晋南北朝的确是行书的繁盛时期。但同时,唐朝、宋朝、明清也同样是行书的繁盛时期。魏晋南北朝代表人物: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羲之、王珣;唐朝代表人物: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杜牧;宋朝代表人物: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蔡京;明清代表人物:董其昌、文徵明、唐伯虎、纪昀、康熙乾隆、成亲王等。行书始创于汉而盛于唐,晋代是行书的繁荣时期,而东晋(南北朝)则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两父子为晋人的行书之冠。历史推为“书圣”的王羲之自幼跟卫夫人学书法,十二岁就研读书法理论,寻访名家书法,变汉魏方劲质朴的书法风格,成为流转的新体。李白曾诗云:“如清风出岫,明月入怀”。其中,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全贴自始至终,从中可以看见笔意连贯体态安详,气韵生动,若连若断,势如斜而反直,和谐而有变化,有出其致胜而又不离奇古怪的难能高度,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与之相应的有苏轼的《寒食帖》和颜真卿的《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故而,行书繁盛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魏晋南北朝,第二阶段为唐宋,第三阶段为明清。
<p _extended="true"><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0769jiajiao.com%2fwenzhang_show.asp%3fid%3d3013" target="_blank">http://www.0769jiajiao.com/wenzhang_show.asp?id=3013</a></p> <p _extended="true">&nbsp;</p> <p _extended="true">行书的历史,你可以参考下</p> <p>&nbsp;</p> <p>&nbsp;</p> <p>我的意思是里面有你需要的,你写论文可以参考一下</p>

魏晋和南北朝是行书的繁荣时期对吗

4,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生书法课教学论文

小学生书法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小学生学书法要提高他的学书兴趣,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首先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古人执笔分两种,坐着写字用五指执笔法,站着写字用三指执笔法,可是70年代上海沈尹默在全国推广书法时,只推广了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濒临失传,好在有林散之等巨匠的成功实践,当前全国搞书法的70%只会五指执笔法,包括部分已成名的老书家。  学会三指执笔法对中锋用笔起了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书法传承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执笔问题。广大书法爱好者应该及时掌握两种执笔法。  儿童初学书法,先要选好的书法老师。  择师的标准不在于长幼,而在于他是否是真正的行家,主要看他的创新能力,字外功夫,综合素质,影响力及人品,找对老师就能事半功倍。  选好字帖和笔墨纸砚。  现在出版业十分发达,古代的所有碑帖都有很多不同版本供大家选用。北京琉璃厂一条街,书画专业书店文房四宝店等到处林立,应有尽有,有的还配了示范光盘。  笔分羊毫、狼毫、兼毫三大类,羊毫软,狼毫硬,兼毫软硬适度,初学者应选用兼毫,厂家比较出名的湖州善琏湖笔系列、宣州宣笔系列和江西产的各类毛笔,均可选用。  字体可按书体选购:篆书有《甲骨文》、《石鼓文》、《散氏盘》、秦篆、楚篆等;隶书可选用《张迁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门颂》、《好大王碑》等;楷书可选用《张猛龙碑》、《张黑女碑》、《九成宫》、《颜勤礼碑》、《褚遂良楷书》等;行书可选《圣教序》、《米芾行书》、《王铎行草》;草书可选《十七帖》、《书谱》、《智永千字文》、《平复帖》,怀素、张芝草书。  对于小学生初学者,可以从以下三步练起:  一、先练线,每天用三指执笔法在旧报纸或毛边纸上画两尺长的横线、竖线和直径为一尺左右的圆线各20个,行笔要慢,起笔要藏锋,线条一样粗,刚劲有力,力透纸背为好。坚持15天即可。中锋运行习惯基本养成。  二、练习点,每天练5钟不同走势的点各20个,坚持15天。  练字,先从字体或书法大字典中选临1—2个你比较喜欢的字,看准比例,反复练,练得和字帖对照一模一样后,再从头到尾通临一遍。三、写不好的字请老师当面示范,细看每个点划细节的运笔方法。  多参加一些书画活动,现场细看每位名家的执笔技巧,只要有兴趣真下决心,方法正确,心诚力到,一般经过3到5年的持续努力就会小有成就。

5,关于书法 文章

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唐代是个尚法的时代,原因就是正是处于古典书学的笔法、字法的总结期。 其实“师古”和“师心”在唐以前的书论中都已经出现。说唐代“尚法”,乃是承续魏晋对书法的观念而来的。我们在唐人的书论中,看到很多对“师法”的强调。元代的郑(木勺)还特意开列了一张魏晋唐书法师承表。但是唐代也是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因为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师心”,从汉末的蔡邕,到王僧虔,到唐代的虞世南,到韩愈,对“心”的开发已经相当深入。(说一句,虞世南的《笔髓论》之《契妙》一文,真是绝妙文字,不下于《书谱》。)“师心”的理论还有一个旁支,就是“缘情”,就是卫夫人批评的“缘情弃道,殊不师古”的“缘情”。放纵情性,自然旷达,是魏晋名士人格,在唐代就是“颠张狂素”。可以说是书法的浪漫主义人格。而“师心”的主流,其实是受到道家很大影响的“玄冥”一派,讲究主体的超越心境,从对主体心境的提升和澄澈契合宇宙生命,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这个是唐以后书法的主流。而宋代开始的尚意,就是“师心”的全面铺开。东坡一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真是绝断千古。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书学的发展,其实是个由外在的技术,回归内在心性的过程。就是说要从内开发出艺术家的主体境界而统筹外在的技术。所谓“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而我们现在的争论,一直在技术层面,讲究与古人接近了多少,多少像古人。这些都是书法精神没落的表现。精神没落了,书法便死亡了。形躯还在,那不过是个技术层面的东西。现在学院教学已经挖掘的很多了。但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人都是经验性的人格。而我说的书法精神已经死亡,不光是书法,所有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已经死亡。这个精神就是以人的内在超越来提升技术的境界。这也是从“师古”到“师心”的精神脉络。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之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麟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觉得硬笔书法的内容还是写一些经典的诗词为好,好字配美文

6,杜牧有什么作品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关于书法欣赏的论文

浅论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划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划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此外,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之后,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光一直跟随笔迹移转,按照原作者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是对书法作品进行一次“内模仿”。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划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划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领会草书的风驰电掣、偃仰盘旋,真书的持重端庄、规行矩步,行书的从容婉约、疾徐如便,从而把握到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的欣赏水平。

文章TAG:书法论文怎么解释书法  论文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