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小论文怎么写

议论文嘛,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首先:提出论点,正确、概括 其次:给出论据,真实可靠,充分典型 最后:就是论证,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语言要严密

语文小论文怎么写

2,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有趣的职业 小赵、小丁、小张分别是教师、医生和律师,只知道:1小赵比教师年纪大;2小张和教师不同岁;3小赵和律师是朋友,你能推断谁是教师,谁是律师,谁是医生吗? 根据1小赵比教师年纪大和3小赵和律师是朋友,可以推断小赵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律师,所以小赵是医生,再根据2小张和教师不同岁和小赵是医生可以看出小张是律师,所以剩下的小丁是个教师。 这道题目很简单,我运用了排除法,比如:根据条件1和3就可以看出,小赵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律师。以次类推就可以得出答案。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想不到从数学中也能得到乐趣

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3,中考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中考作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有时候会写抒情散文。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有一个鲜明的标题,让老师有想读的欲望。其次,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要把肚子里的好的句子都留在开头和结尾上。我一般会写题记,或者后记,这样会使你的作文形式更加新颖;你在写多件事情的时候,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是文章结构一目了然。文章的内容就要靠你平常的积累了,事例写多了看多了,自然写作文就有感觉了。但一定要让作文的事情的情节不要过于老套。在写事例的时候,要提别注重细节描写,但要有详有略,不要然人感觉这篇作文过于简单或繁琐。在记叙的时候,要适当的添加一些抒情,这样会使文章更有真情实感。开头和结尾建议你用排比加比喻,虽然很老套,但是很有效果。
中考历史党史小论文 <p>挺好找的,y论文网<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www.ylunwen.com" target="_blank">www.ylunwen.com</a>上有很多现成的案例,还有专业老师在线。信誉不错,我论文就那儿搞定的。你也去试试吧</p>

中考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4,六年级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刘辰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老教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 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刘辰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5,数学小论文 初一怎么写

呵呵 不要说我教坏你 给你两篇我用了N次的范文哈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6,如何写初中生物小论文

首先要表明你的观点,一定要准确,别把话说死了,因为生物学里还有很多特殊情况。然后就根据你做的实验,先写现象,在写结论,语言要尽量简明,(实验要多做几次,也就是寻找实验普遍性。)然后如果你的实验器材达不到(就差一点点)你对此项实验的目标,你一定要写明:根据这种现象,我门可以推断(推理)得出XXX这一结论。大概就是这样,初中的生物论文我没接触过,但是医院的研究报告啥的我还是懂点的。
我知道有个叫花田论文网的专门给别人写论文的
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摘要:复习教学容易陷入“炒冷饭”式的机械重复,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以期在较短的复习时间内形成有效的复习学习方法,以适应当前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共同要求。本文是近年来笔者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一些摸索和尝试,愿与同行共同交流探讨。 关键词:复习教学;思维训练 近年来,初中生物被列入中考科目之一,学业考试的成绩既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依据,又作为高中录取招生的依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系统有效的复习,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而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下面就以《生态系统》一节复习教学为例,谈谈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是思维训练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积极思维。在复习教学中,由于复习内容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失去新鲜感,学生往往兴趣不高,不少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采用“容器灌注”的方法,简单重复课本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启思维的“觉悟之机”。 在《生态系统》一节复习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课件展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情境,温暖的阳光,清澈的池水、游动的小鱼、摇曳的小草,悦耳的背景音乐,一个鲜活的池塘生态系统的情境以图、文、声、动画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还是毫不相干的?”等等,通过对这一情景创设问题的思考,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复习顺利展开。 当然,在复习教学中,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多学习“生活的生物”而不仅仅是 “考试的生物”,或者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亲身体验、观察演示、动手实践,产生诸多的疑问,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并产生强烈求知欲,从而激发积极的思维。

7,五年级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大家一定从小就开始奇怪了,0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关于0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古巴比伦的0的符号是用空位来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伦写作1。1②、在古印度数学中,发现0的最早记载是公元876年,欧洲许多数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公元6世纪,印度人就开始用“?”,后来变成了一个圆圈。到了公元九世纪就固定成了今天的“0”。③、0的故乡在中国。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0的记载,只不过当时0的意思是“暴风雨末了的小雨滴”。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中,0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总之,有关0的起源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无论如何,0自从一出现就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课堂上,常听老师说,0就是没有的意思,你有0元钱,就代表没有钱;你有0支笔,就代表你没有笔。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度表上的0度就代表着没有温度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度。想一想我们四年级学的素数与合数吧!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自然数可以分成3类:1、素数与合数,一个自然数只有一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素数,因数大于3个就是合数,1单独为一种。”那0也是自然数,它是最小的自然数,0到底是质数还是合数呢?这个谁也说不清楚。我还有一个关于0的问题,自然数也可以分成奇数与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合数,反之就是奇数。0是奇数还是偶数呢?看上去像偶数,但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数谁也不清楚。0还有许多奇妙有趣的事就在我们身边呢,大家一起来发现吧!以前写的。祝你成功!
数学小论文:《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 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 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数学小论文 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 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 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 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 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 48)×48÷2×2 (2 49)×48÷2×2 (3 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 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 2 3 4 …… n)×5 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 2 3 4 …… 48)×5 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 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文章TAG:录取考试小论文怎么写录取  考试  小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