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孩子怎么教

养成好习惯和培养他的兴趣,有助于他以后的修养,气质和发展。

一年级孩子怎么教

2,小学一年级品德教案

http://www.happyonline.com.cn/n1043c34.aspx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品德教案

3,品德课老师怎样教

“乱”的课堂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你要做到在乱中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不知道你看没看到过山东的杜郎口教学(你可以到网上查查),他们的课堂就像是赶集,学生想怎么的就怎么样,但学生却在自娱自乐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我们学校从去年秋季开始运用杜郎口的教学模式,效果确实不错。我们学生的座位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排列的。只要你能保证学生的成绩能稳步提高,至于其他老师的说法,你完全不必理会。他们还是老的教学观念。同行:要保证学生的成绩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祝你工作愉快!!

品德课老师怎样教

4,怎样上好一年级思想品德课

所以,思想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我认为上好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已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5,小学一年级的品德应该如何教

一年级的时候,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自我认识阶段,并且对别人也有好奇心的认识.最好的是从团队游戏中,为师的从中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也让老师把握学生的动向,纠正不好的想法.做人的道理,这些很好说,孩子们都不理解;关于寓言,如一个作家所说,把人的思想简单化了,最好的就是把社会的真实告诉他们,然后教他们把握自己去坚持.这一阶段要注意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看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会对你有帮助的.我...正在看.
寓教于乐!孩子都喜欢听故事,通过这启发学生最好不过。
从基本做起,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其实呀. 小孩子都以大人做为学习的对象. 大人做得如何小孩就会如何. 并不是看怎么教的. 如果大人起好带头左右. 就算不用书本也可以教到品德的.
自己看书 背好内容 或直接对书读 有新的内容加上 很简单的
一年级品德 其实就是故事课 讲一些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 先讲故事 再阐述故事中包含的道理 再把道理引用的生活当中

6,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学年,我行走在小学教学的初始阶段——一年级的路上。面对那些天真可爱,但又没有任何规矩的小学生,我一时不知所措:课堂上,他们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干什么,老师的要求根本不放在心里;课下,这些孩子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满楼道奔跑,喧哗声不绝于耳,长此下去,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身为班主任我有些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危险,怕孩子的学习和安全受到影响。而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该如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习,保证自己的学习质量。 一、用儿歌口令强化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受到学校编制的习惯谣的启发,我也查找和编制了一些简单的口令式歌谣对学生进行反复式的教育。如:上课铃声响后,带着他们一起说:“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从网上搜索了一些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端端正!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三、二、一,学生马上喊出:嘴闭严!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身坐正,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写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坐姿极其不正确,歪着身子的,两腿在桌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趴在桌子上的,双手不能配合,一只手写字,一只手却在摆弄文具的……这些写字的不良行为极易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欠缺,所以,每当学生写字之前,我会让小班干部带着说这样的口令:头----(学生喊)正;肩---(学生喊)平;身---(学生喊)坐直;脚--(学生喊)放平。在这样的口令带动下,学生马上坐正身体,摆好姿势,做好了写字前的准备,使学生在写字时认真踏实,保证了写字质量,也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我相信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样子去做。教室楼道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捡拾干净;走在楼道里时,在慢慢地主动靠右行……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三、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会联系各科任课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在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最近我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也将之告知给任课老师们,让他们也了解到了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以求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我达成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使习惯教育成为各科老师共同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我充分利用《习惯手册》的规章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 姚洁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而不容易改变的。它有好坏之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将殆害无穷。 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新生尤为重要。从教育教学的实践看,一年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犹如一张白纸。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小学生活,无疑会让他们感到既新鲜好玩又陌生害怕。针对这一情况,适时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做好学生启蒙教育中的领路人,使新生们的行为习惯尽快适应学校的常规要求,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那么我们应采取哪些方法和措施呢?以下是本人在工作中逐步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 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每一个儿童的行为习惯开始都来自于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崇敬之情,他们最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果老师教育学生做人要讲诚信,那么老师首先要做到,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兑现。又如在全市大力提倡“垃圾不落地”迎接世博会的活动中,教师也要做在前,见到垃圾、纸屑就及时弯腰捡拾,真正体现“带头作用”,从而教育、影响和感化学生,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二、 赞扬肯定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虽然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着内敛……但他们行为习惯的好坏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天性多动、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她很善良、还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她总是尽力帮助。有时把自己的笔借给同学;有时送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有时还常常放学留下来 ,帮当天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对于她,我抓住她的优点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还夸奖她是班中的“小雷锋”,并推荐她为某月的“文明标兵”。这使她充满了自信,一学年下来,学习进步了,并带动他们小组获得了“校优秀小组”的称号。 三、 物质奖励法 一年级的孩子充满了童真,对于他们小小的物质奖励,也可以成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催化剂。我时常在课堂内外,给表现较好的学生下发一些表示奖励标志的物品,如小纸花、小三角等,然后和他们定下规则,集满10 朵小花,就可以换一支笔,集满15 朵可以换写字本等学习用品。这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取一份小奖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 舆论约束法 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班级纪律严明,学生自控能力强的班级中,其实早已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班风和集体氛围,这时,如果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来到这种环境中,他也不敢随便破坏纪律,因为全班其他同学都会来指责他、监督他。一个班集体的强大舆论起到了约束他人行为习惯的作用。 五、 集体对比法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求胜心,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情绪多变,争强好胜的性格更为明显。合理利用一年级新生这种好胜的心态,开展年级文明大比拼,“我当文明小使者”“文明示范班”等集体评比活动,既能树立班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言行,将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荣誉,从而使他们自觉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 六、 争章规范法 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就要在少先队的争章活动中争取苗苗章,然后加入中国少年儿童团,光荣地戴上绿领巾。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有利契机。 因为在争苗苗章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一年级新生要完成许多争章指标,而每一个指标就是一种良好行为的养成。例如:要小朋友们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等。老师通过指导争章,辅导行为,版章奖章,布置争章园地等,有效规范了大家的行为。 七、 加强辅导法 低年级班级与高年级班级可以结成友谊班。让高年级里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做低年级学生的小辅导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为小辅导员就像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之间更容易交流和沟通。而且得力的小辅导员能代替老师帮助新生开展晨读、午休、卫生打扫等工作,这使班级的整个管理时时有人,处处到位。 八、 童谣激趣法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小学生一日常规》,但要让一年级新生把一条条复杂的规则熟记于心,恐怕有些难度。因此,我试着编写了不少有关行为规范方面的儿歌和童谣,既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能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各项规则。例如:课前预备铃一响,我教他们一起念,“铃声一响快进教室,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小手放好小脚放平,安安静静等待老师。”等。这些有趣的童谣,让孩子们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一年级学生虽年龄小、意志薄弱,但他们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因此对于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巴甫洛夫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只有在早期,培养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7,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如今的课堂,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出于本能,都争着说。既使有些胆小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敢主动表达,但在小组内无所顾忌,能争先恐后的发言。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但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那么,对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培养和指导他们学会倾听呢? 1、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去拼搏,去努力取得成就,目的就是为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许和重视。一个人的辛勤努力,长期得不到肯定,那就有可能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能养成“听”的习惯。 2、让学生明确目标。 不时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却在干别的事情,课堂上老师找个别学生读书时,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因为他们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后,还应该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其“听”的能力。只有学生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认真听。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对于学生“听”的训练要注意有针对性,切入口不要太大,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学生他们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一科,也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的讲课。所以老师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每一节课教师都面带微笑,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亲亲他们的小脸,摸摸他们的小手。这时候的孩子们笑得是多么的甜。营造的充满师生情感的课堂,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4、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借助文章题材,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并且鼓励学生多讲多说,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此外,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5、形成约定。 如用对口令的形式:老师说“小耳朵”,学生答“仔细听”;“一二三——坐好了”、“小眼睛—看黑板”等。 6、持之以恒。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是一种新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师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只有我们不断训练学生学“倾听”,学生才能拥有“倾听”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这把金钥匙!让我们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让新课程给农村孩子注入新鲜血液,给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孩子笑得更灿烂。 二、培养学生讲的习惯 由于部分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幼儿讲话能力的开发。很多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不能完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闭。课堂上我们要多为孩子创造一些说话的机会,不仅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千万不能工作太忙而拒绝听孩子讲话,这也是鼓励孩子“讲”讲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三、培养学生看的习惯 “看”主要指“看书”。现在的孩子看电视时间过多,必须加以限制;同时,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书本上来。一年级学生一学期识字量在300~500之间,所以要引导孩子自己看书,除了对课本进行正常的预习、复习外,还要扩大孩子的阅读面。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时,间接地培养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做的习惯 适度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因此,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内,一定要专心,不能一边做其他的事一边做作业,作业要干净整洁,字迹要清晰工整。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自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培养学生思的习惯 “思”就是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学习中启发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追根问底。遇事儿多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没关系,毕竟是孩子“思”的结果。 当然。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孩子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配合、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发现,学生学习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学年,我行走在小学教学的初始阶段——一年级的路上。面对那些天真可爱,但又没有任何规矩的小学生,我一时不知所措:课堂上,他们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干什么,老师的要求根本不放在心里;课下,这些孩子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满楼道奔跑,喧哗声不绝于耳,长此下去,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身为班主任我有些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危险,怕孩子的学习和安全受到影响。而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该如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习,保证自己的学习质量。 一、用儿歌口令强化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受到学校编制的习惯谣的启发,我也查找和编制了一些简单的口令式歌谣对学生进行反复式的教育。如:上课铃声响后,带着他们一起说:“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从网上搜索了一些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端端正!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三、二、一,学生马上喊出:嘴闭严!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身坐正,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写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坐姿极其不正确,歪着身子的,两腿在桌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趴在桌子上的,双手不能配合,一只手写字,一只手却在摆弄文具的……这些写字的不良行为极易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欠缺,所以,每当学生写字之前,我会让小班干部带着说这样的口令:头----(学生喊)正;肩---(学生喊)平;身---(学生喊)坐直;脚--(学生喊)放平。在这样的口令带动下,学生马上坐正身体,摆好姿势,做好了写字前的准备,使学生在写字时认真踏实,保证了写字质量,也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 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我相信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样子去做。教室楼道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捡拾干净;走在楼道里时,在慢慢地主动靠右行……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三、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会联系各科任课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在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最近我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也将之告知给任课老师们,让他们也了解到了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以求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我达成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使习惯教育成为各科老师共同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我充分利用《习惯手册》的规章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

文章TAG:一年级品德怎么教一年  一年级  年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