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线测量中记录表中测回中数和方向值和平均值怎么计算

例如 你采用的是两个测回,第一个测回的观测角度(1)和第二个测回的观测角度(2) (1+2)/2就是最终的观测角度值!!!

导线测量中记录表中测回中数和方向值和平均值怎么计算

2,附合导线计算表中观测值是填半测回角 还是填一测回角

这个看你导线等级 精度要求 和设计你测一个测会就填1个 测2填2
说的不详细,导线测量时,直接计算水平角就可以了,然后用清华山维平差 或南方平差易进行平差计算

附合导线计算表中观测值是填半测回角 还是填一测回角

3,测量附合导线怎么算角度

你说的中 , 上 ,下是什么? 你说的转角是曲线要素里的还是? 曲线要素的转角是左- 右+ 那个是曲线要素里直缓点 或者直园点到交点切线方位角 与缓直点或者缓园点的差

测量附合导线怎么算角度

4,全站仪导线复测角度观测怎么计算

这个是测回法观测,盘左观测时,用C的角度值-A的角度值就是观测角∠ABC的角度。盘右观测时,有A的角度值-C的角度值就是∠CBA的角度,两者取平均数就是观测角。这样是为了消除多项观测误差的。
这个表格大部分都是用程序生成的,你可以去网上下载这样的程序!!!

5,测回法水平角观测表格怎么计算 半测回角值各测回

这个只需要知道平均值就可以了。
对,你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我都搞不懂。你去找作业帮那里查一下。
你这个有多个测回啊,每个测回都有方向值,每个方向的各测回方向值的平均值即为各测回的平均方向值。例如你的情况中,a是第一个方向也就是置零方向,我看都是零度零分零秒,几个零相加除以测回数,还是零,b方向同理,比如说两个测回,第一个方向值a第二个方向值b就是(a+b)/2,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

6,导线测量的计算公式

在用经纬仪测量导线时,都是按三角形网锁定误差的。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进行导线测量时,确定N个点,测量时将每个点用三角形的方法连起来,然后开始计算。 测量结果肯定与理论的有误差,三角形内角和有大于180度也有小于180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首先判断误差是否有点离谱,如果是,就得重新测量。如果是仪器误差或者视线误差等不可避免的误差,就得坐下来进行误差分析,然后进行平差。 简单的平差是:将误差量A除以180,得到每度误差D。在进行误差分配时,遵循一个大角分配少,小角分配大的原则。即将每个测量角除以180,后看占180多少比例。 例如:角A=60,角B=80,角C=40,正误差E=20秒。分配原则:A角占30%,余数是70%,取70,B角占44.44%,余数是55.56%,,取55.56,C角占25.56%,余数是74.44%,取74.44. 角度分配:A=E/(70+55.56+74.44)×70=7秒,B=5.6秒,C=7.4秒。 所以平差后:A=60度+7秒,B=80度+5.6秒,C=40度+7.4秒。

7,导线测量的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 名称 表示 原理 (导线长) D 实测边长总合 (角度总和) ∑β 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 (角度闭合差) Fβ 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的秒位数 (坐标闭和差) Fx △x计算出的坐标增量之合 Fy △y计算出的坐标增量之合 (距离闭合差) F Fx平方加Fy平方开根号 (导线精度) K F/D(1÷F×D) 附合导线: 名称 表示 原理 (导线长) D 实测边长总合 (角度总和) ∑β 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 (角度闭合差) Fβ 实测推算出的终点方位角减理论的终点方位角 (坐标闭和差) Fx △x总合减(终点x坐标减起始x坐标) Fy △y总合减(终点y坐标减起始y坐标) (距离闭合差) F Fx平方+Fy平方开根号 (导线精度) K F/D(1÷F×D) 坐标增量计算: △x12=D12×cosa12 △y12=D12×sina12 D :实测两点间的距离。 a :实测两点间的方位角。 近似平差方法:①将角度闭合差除以测站数:Fβ÷N(N表示测站数)=∩(角度均值),然后将角度均值加到实测右角中。 ②将Fx平方加Fy平方开根号,得出距离闭合差,用距离闭合差除以观测边长数得出距离均值,然后将距离均值加到每一条实测边长中。 ③从起测点开始,再通过公式△x12=D12×cosa12 、△y12=D12×sina12求出坐标增量。用上一测站的坐标加上坐标增量就得出平差后的坐标 希望可以帮到你!

文章TAG:导线测量半测回角怎么计算导线测量  测量  测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