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哪句话中服通扶

“服”通“负”( fù)。负荷;驾驶,如“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再鼓,服辇载粟而至”。——《淮南子·人间》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服”通通“覆”( fù)。遮盖,掩蔽服不通扶,也没有搀扶的意思。
绝嵃多生怪柏

文言文中哪句话中服通扶

2,古代怎样搀扶人

因为古代女子裹脚,上身重,脚小,走不稳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实际上古代人并不要人扶,你想想能好好走路要人扶干嘛,即便再尊贵,奴隶地位再低贱,能好好走路,别人扶着自己也不舒服吧。之所以造成古代人要人扶的影响是从电视里看到的,如果要求证的话只能从古代的文献、礼仪方面去查,但我觉得不会这样或者只是对于年纪大行动不便的有尊贵身份的才这样。 电视里只是为了营造主人尊贵的身份。

古代怎样搀扶人

3,言字旁加一个搀扶的搀右半部分怎么组词

谗  【组词】:谗言、谗害、谗佞。  【读音】:chán  【部首】:讠(言字旁)  【字义】: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  【出处】:谗口嚣嚣。——《诗·小雅·十月之交》  谗鼎之铭。——《左传·昭公三年》。服注:“疾谗之鼎。”  【造句】:阿舆奉承的人是靠听信谗言的人活命的。
馋, 拼音 chán;12画;部首:食字旁 3画;  组词:①想吃到好吃的食物;专爱吃好吃的食物:馋猫;嘴馋;几天不吃肉他就馋。②羡慕;贪图;贪羡。看到喜爱的东西希望得到:眼馋。③古代指说人坏话——乃至被馋受贬《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满意请采纳!
谗,谗言。保证正确率,谢谢!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言字旁加一个搀扶的搀右半部分怎么组词

4,文言文翻译啊求救

季氏将伐颛臾 选自《论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翻译什么呀?文言文吧? 请拿具体的内容出来嘛 难道你要我们把所有的文言都翻译出来

5,请教高手一篇关于文言文翻译

说一个道理。如果学英文用中文解释,基本是学不会的方法。学古文用现代文解释,同一个道理。不建议这样学!
下面是李澄中《游桃源山记》的原文、注释和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游桃源山记(清)李澄中①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②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土人曰:“南峰下故有洞口,其中乃秦人隐处也。前数年尚为深潭,今沙砾日积,已深二丈余矣。”③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小方壶斋与地丛钞》)【注释】1、外人:外面的人。指人世以外的人。2、奉使:奉命出使。3、回道:回归途中取道。道,动词,取道。4、久之:过了很久。之,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补足音节,无实义。5、率:一律、一概;大都。6、斑驳:色彩错杂貌。7、读:读取。这里指辨认。8、东上:从东边向上走(爬)。9、甘洌:也作“甘冽”。甘美清澄。10、废:荒废;放弃不用的。如宋·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1、扶掖:搀扶。12、策杖:拄杖。也称杖策。13、缘:动词,攀缘。现在也写作“攀援”。14、磴道:登山的石径。15、侧足:置足;插足。16、石齿:齿状的石头。亦指山石间的水流。这里指石头。17、数:读作硕,副词,屡次;多次。18、平台: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19、延袤:绵亘;绵延伸展。引申为长度和广度,又指面积。20、可丈许:约一丈左右。可,副词,大约。许:副词,左右。21、几:桌案。22、悬泉:原形容漏壶滴出来的水。这里指瀑布。23、下注:向下流泻。24、洑(fú)流:原指回漩的水流。这里是动词。25、苍沙:青沙。26、求:寻找;探寻。27、盖:连词,因为;由于。28、杳(yǎo):幽深;渺茫。29、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即当地人。30、故:原先;原来。31、隐处:犹隐居。32、夫:读作福,句首发语词,无实义。33、恍惚:仿佛;近似。34、鬼物:鬼;鬼怪。喻指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35、旨:意义,目的:意旨。36、高岸:高崖,高峻的山崖。37、抑:或者;还是。38、率而:轻率;随意。而,形容词词尾。39、漫笔:犹随笔。40、核:查证;核实。41、所为不知魏晋者:意为“所谓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的人们所生活的地方”。所为,即“所谓”。不知魏晋,即《桃花源记》中所说的“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的地方。42、逃焉:逃往那里。焉,兼词,相当于“于之”。43、有所:有什么。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45、文辞:亦作“文词”。文章。46、垂:流传。47、异词:不同的言论和意见。48、滋:滋生;产生。49、惑:疑惑;迷惑;困惑。【译文】我读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时候,文中讲到“桃花源”里面“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狗之声到处都听得见”的景象就如同人世以外的世界,(我却)不曾认为(陶渊明师说)他们是先民的意思。庚午年秋季,我奉命出使云南南部地区,归途中取道桃川宫。(它的)东边有座桃源山,(我们)从小路进入山中,起初(道路)非常狭窄,(走了)很久之后来到八卦亭。亭子前面有很多古碑,(碑文)都(已经)色彩斑驳,残破不堪,无法辨认了。从东面向上走,(路边)有一块方形大石,是遇仙桥,山泉从桥下流过,泉水特别甘甜清澈,泉水南岸长着很多竹子,岸边有个亭子,现在荒废不用了。于是让两个小童仆搀扶着我,拄着手杖沿着石径攀缘,我在列如牙齿的石路上艰难前行。经过多次折转来到一个平台,长宽约一丈左右,(平台上)有石桌,还摆着三个石墩。东面山壁(一条)瀑布向下流去,然后回旋在青沙石中,寻找《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鸡狗之声到处都听得见”以及“种植桑麻”的地方,大概因为太过幽深渺茫而找不到了。当地人说:“南面山脚下原来个洞口,洞里面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秦人隐居生活的地方。前几年还是一个深潭,先自爱沙砾一天一天积累,已经深两丈多了。”这里的妇孺没有不知道桃花源的,是因为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流传开的。现在我看这里的遇仙桥、石床和石桌,就好像是鬼怪一样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这些难道真是陶渊明所说的地方吗?而且溪水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想问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渔民弃舟登岸”的地方也没人知道,这里不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记述的地方是毫无疑问的,难道(是因为)高崖变成山谷,山谷变成山陵,古今变迁而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吗?还是(因为)陶渊明好奇,偶尔听说了这样一个地方,于是随意走笔,并未查证核实它的是实际情况呢?又或者(是因为)痛惜“义熙之乱”(义熙之年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想找到一个所谓“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的人们所生活的地方而逃往那里,同时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寄托的感慨呢?既然这样,那么士人和君子们想凭借文章流传后世,本来就应当确实有所依据啊。(千万)不能只逞(自己)一时之快,而让传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使后人产生困惑啊。

文章TAG:搀扶用古文怎么说搀扶  古文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