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何处

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论人之德有小大,而行亦不同也。闲,犹法也。大德之人,谓上贤也,所行皆不越法则也。小有德者,谓次贤之人,不能不逾法。有时逾法而出,旋能入守其法,不责其备,故曰可也。朱熹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
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论人之德有小大,而行亦不同也。闲,犹法也。大德之人,谓上贤也,所行皆不越法则也。小有德者,谓次贤之人,不能不逾法。有时逾法而出,旋能入守其法,不责其备,故曰可也。朱熹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何处

2,初二课文晏子使楚之的解释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翻译的很好嘛
为什么我们初二课本没有翻译的前两段呢

初二课文晏子使楚之的解释

3,先立其大的意思

原句是: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意思:先把心这个重要器官树立起来,那么,次要的器官便不能把这善性夺走了。出自:《孟子·告子上》: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这句话出自孟子,原文是“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弗能夺也”。大的先建立起来,那么小者,小的呢,就不能够夺去了,就不能转变它了。孟子这句话其实是有所本的,本于哪里呢?当然本之于孟子的怀抱,随举孟子之言行都可以做本,不过有一段话,比较能够直接地在文句上相切的,是本于《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从“夺”这个字看出来,孟子是有所本的。“先立乎其大者”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是很重大的,为什么对后世会有重大的影响呢?其影响在那里呢?这是不烦举证的,也是不能辩论的。因为一句话如果讲得对了,讲得真是好了,则是人性之所同具,千圣之所共证。人人如是,时时如是,处处如是。到今天,你谈到这一个人生问题,还是要讲这句话──纵使用不同的词语讲出来,它的意思还是一样的,所谓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所以当时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一百年后,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弗能夺也”。到了宋朝,陆象山总是教人“先立乎其大”,因为常常讲这句话,所以有人就批评陆象山,说象山先生“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说他教学没有别的本事,就教人“先立乎其大”。有人把这话传到陆象山耳边,蛮以为陆象山会勃然大怒,陆象山却很高兴,说这个人真了解我,我除了“先立乎其大”之外,真的别无伎俩。所以今天讲这句话,虽然说临时定的这个题目,但是这句话确是千古金言名句,它确是经典之句,永垂不朽,任何时刻,这句话都闪闪发光。

先立其大的意思

4,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5,若屈伸呼吸的古文意思今义意思

逐字解释。若:有两种解释,1、解释为代词“你”;2、解释为动词,如同,像。屈伸:身体的动作,屈是弯曲,伸是伸展。引申为人的进退、活动。呼吸:呼气吸气。这句话要完整解释。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出自《列子》意思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或:如同这身体活动、呼气吸气),整天都在天空里进行或止息,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若屈伸呼吸的意思的,你身体曲伸和呼吸。原文一: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就是委曲求全的活着,或者低三下四的生活

6,舞蹈入门手位斜下旁平斜上前平位怎么解释

舞蹈入门手位斜下,手臂伸直,手指尖指向左右斜下方的位置,胳膊位于身体两侧,注意手臂与身体之间保留一定距离。舞蹈入门手位斜上,手臂伸直,手指尖指向左右斜上角的方向,耳朵与手臂之间留有距离舞蹈入门手位旁平,位于身体两侧,胳膊伸直,手不超过肩膀舞蹈入门手位前平位,注意手臂不超过肩膀...胳膊伸直基本手位如下:1、位手手自垂胳膊肘手腕处稍圆些,手臂与手椭圆形放身体前面手指相并留拳距离。2、二位手手保持椭圆型抬横隔膜高度,(半身部腰胸位置)作程要注意保持 膊肘手指两支撑点稳定。3、三位手二位基础继续抬放额前,要向摆三位手象放椭圆形框。4、四位手左手右手切二位组四位已舞姿。5、五位手左手右手保持弯度椭圆形,手指尖始慢慢向旁打程膊肘手指两支撑点要保持水平面,手要放身体前面点要向打起延续双肩线条作用。6、六位手右手左手三位手切二位,组六位形舞姿。7、七位手右手左手打旁边双手相同放身体两边8、结束双手七位(手朝前)划半圈,手朝向两边伸胳膊肘先弯曲垂,逐渐收位结束。手位的基本训练(1)掌: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张开,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分开,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紧,拇指向中指靠拢,但不要贴紧。(2)手臂的基本位置1、拉山膀:两臂弧形侧举,高度与肩平,小臀微向里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里手指微向上。2、按掌:手按于身前,臂成弧形稍低于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对前斜下方,从肩到手形成一个弧形。3、托掌位:手臂举至头,手的位置在额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对眉梢。4、单山膀:先双手叉腰,然后右手由下经身旁向上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再下落切掌至胸前。5、双山膀:先双手叉腰,然后左手做单山膀动作,接着,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这时躯干和头都微向左侧,成双山膀姿势。6、顺风旗:一手做单山膀,另一手做托掌。(3)手臂的基本动作概念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头上方的动作,用手带动,动作时,手背朝上。2、切掌:掌的外侧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状。3、分掌:手由胸前经过头上方至侧或侧下方的动作,做动作时,手背用力向外分。4、穿掌:与分掌动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在分手时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头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后手心向侧分开,还有一种是指尖向上,从身体侧边伸出,手臂朝外。5、端掌:手由侧经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动作为“端掌”。与按掌位置相同,但与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6、晃手:双手臂与肩同宽,手心向外,两臂形成圆弧形,在体前做上左下右的划圆晃动。7、云手:先站好丁字步,摆好双膀,然后,左手摆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时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与左掌心相对成交叉状。眼看右手,接着两手臂同时经斜上方绕至头前,相继翻掌于头两侧,掌心向下。再经右侧绕至左侧,左臂于左侧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经胸前,服视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视前方,两手交叉在胸前划圆。扩展资料舞蹈专业术语[舞台方位]舞蹈场记(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线)专用以明确方向的名称,共八个方位。即舞台正前方为第一位,右侧前方为第二方位,右旁为第三方位,右侧后方为第四方位,正后方为第五方位,左侧后方为第六方位,左旁为第七方位,左侧前方为第八方位。为叙述方便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简称为第1、2、3、4、5、6、7、8点。[人体方位]舞蹈动作多采用此种方位。即以身体本身的前、后、左、右为定位:分为正前,正后,左旁、右旁,左侧前,右侧前,左侧后,右侧后。为叙述方便可简称为前、后、左、右、左侧前、左侧后、右侧前、右侧后。[对称动作]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右脚起做“平步”,对称动作即左脚起做“平步”。[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一般均有左、右面,常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别左与右。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为左“前踢腿”;右腿后撤成“踏步”,即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动作,即为左“按手”;右手做“盘手”的动作,即为右“盘手”等。所以舞蹈训练中,经常简称做某动作为左“XX”、右“XX”。例如:左“虚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脚、腿、手、臂)为动作腿(或动作臂)做该动作。它是一种习惯用的、某动作略称的术语。[动作的单与双]某些动作,有时以单腿(臂)或双腿(臂)来做。单腿(单臂)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左或右(见上条)。双腿(臂)同时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双”字,例如:“双山手”、“双盘手”、“双踮脚”、“双脚转”、“双起双落”等。[主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又称“支撑腿”。顾名思议是指做舞蹈动作时支撑身体重心的那条腿。[动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又称“动作腿”。是在舞蹈时正在运动着的那条腿,一般不担任支撑身体重心的任务。[身向]、[面向]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身向”。在中国舞的动作中,常常有身体朝一个方向,而面(脸)却转向另一个方向,即“面向”。例如:“身向”1点,“面向”8点。如果“面向”和“身向”是一致的,则只说“身向”。[视点]眼睛的视结,它是中国舞以“手、眼、身、法、步”突出舞蹈神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蹈传情达意的窗口。“视点”方向以舞台方位(点)标记,如:“视8点”,即向8点平视;“视8点上方或下方,”即向8点的高处或低处看,当视点和身向一致时,则不再说明视点。[眼视]眼睛所看的方向。在中国舞蹈的“身韵”中,往往眼视某个方向时,也略带动头(脸)转向或甩向眼所看的方向,以此加强动作的“精、气、神”。[平圆]与地面相平行的圆圈路线。如右手在头上方顺时针划一“平圆”,即右手在头上方经前往左,再向后至右划一个圆圈。[立圆]与地面相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也称“竖圆”。如右臂经右“旁平位”、“上位”、左“旁平位”、“下位”划一圆圈。[上弧线]手臂的运动路线,不是动作名词。“上弧线”是指手臂划“立圆”的上半圆运动路线,如:右手臂由左“旁平位”经“上位”到右“旁平位”,这个运动路线即称“上弧线”。[下弧线]与“上弧线”相对称的下半圆路线。如:右手臂由右“旁平位”经“下位”到左“旁平位|”,这个运动路线称“下弧线”。[双起单落]“跳跃”术语。双脚同时向上跳起,一只脚落地,另一腿停在任何姿态上。上肢动作[垂手]手腕放松,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提压腕]手腕上提,同时手指放松下垂为“提”,然后手腕下压、手指上翘为“压”。上提下下压时,肘的位置要固定。[推指]先在“按手位”十指交叉手心向上(见21页图20),然后小臂内转“手心向外推出,肘伸直(见21页图21)。可向下或向前、向上”推指“,这是使手指柔软的练习。[绕腕]“里绕腕”:先手心向上,然后五指主动踡起,同时“转腕”成手心向下。“外绕腕”:先手心向下,然后五指主动踡起,同时“转腕”成手心向上。[立掌折腕]五指并拢,指尖向上,掌心向旁,手垂直。臂不动,腕转动,手做“切”物状。[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下位”与“前平位”之间的位置,两臂间距与肩同宽。[单托手]手臂上举,手的位置在头顶偏前,掌心向“前斜上位”,中指尖与眉梢垂直。[双托手]双臂都在“托手”位上,两手手指相距约一拳余。上体动作[晃头]做法同“倾头”。“倾头”连续做,动作幅度缩小。[含胸]“勾脚旁开腿”位上低头弓背,上体前屈,腰椎形成弓形,背似“上弧形”,骨盆固定,眼视腹部。可训练脊椎松活。[展胸]“对脚盘坐”位上双肩向后掰,胸前控,头微仰,上体的肩、胸完全展开,骨盆固定,肩与地面保持平行线。也称“腆胸”,“展”与“含”往往是连在一起应用的。可训练脊椎松活。[提腰]上体由下至上向右、向左交替晃动,同时将腰椎、颈椎拉直,眼视前方。[松腰]经低头再“含胸”使颈椎、腰椎依次放松,背似“上弧形”。下肢动作[对脚盘坐]盘腿坐地上。脚心相对、相贴,膝外侧部贴地,大腿与小腿的弯曲度为150度左右。“上体”直立,略前倾,以保持平衡。[双跪立]屈膝跪在地面,脚背绷直与小腿贴于地面。大腿与“上体”成垂直,小腿与大腿成90度角。双腿可根据动作需要或并拢或分开,分开时双腿相距同肩宽。[旁双吸腿]“仰卧”,屈膝,双膝向旁打开,腿外侧尽量贴地。“绷脚”脚尖相靠,脚心相对。[踮脚]也可称做“半脚尖”。脚趾踩地,脚跟最大限度提起。[碎步]“正步位踮脚”用脚掌着地交替快速地移动,可以向前、向后、向旁。做“碎步”移动时,腿部不要僵直,膝微弯,舞步碎小,上身平稳不要跳动。[踵步]“勾脚”脚跟着地,可向前或向旁。[蛙跳步]一种是“大八字位蹦跳步”,另一种是“双起单落”跳落成一腿是“勾脚旁吸腿”,另一腿着地并微屈膝。[跳踢步]“正步位”站立,双腿交替做“后吸腿”,落地时支撑重心腿微屈。在做跳踢过程中,双腿膝部始终靠拢,上体略前倾,以保持平衡。参考资料:舞蹈入门与训练_百度百科舞蹈动作_百度百科舞蹈基础训练_百度百科 中国舞_百度百科古典舞_百度百科
不是,旁按手是手臂在斜下位的位置上做按掌,斜下位是一个位置,直接做练习时候手指跟小臂保持一条线就好,可以说旁按手是在斜下位基础上的一个动作

7,欧阳修岘山亭记翻译及重点字词解析

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注释]   [一] 汉上:汉水之上。 隐然,庄重的样子。   [二] “方晋”五句: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后,即有灭吴之志,因荆州是与吴接壤的军事要地,故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准备伐吴。羊祜、杜预均善用兵,羊枯死时举杜预自代,于太废元年(280)平吴。   [三] “至于风流余韵”四句,据《晋书·羊祜传》:“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学校),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牌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四] 元凯以其功:杜预领兵伐吴,功劳最大,平吴后封当阳县侯。   [五] 属:下属、随员,指从事邹润甫。   [六] “元凯”三句,《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七] “是知”句:意思是杜预知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可是他竟然不知道石碑也会因为时间久远而风化剥蚀以至消灭。   [八] “将自待”句:意思是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样远吧。   [九] 熙宁元年:公元一O六八年。 光禄卿:光禄寺的主管官,掌朝廷祭祀朝会等事。这里指史中辉的官阶。   [一O] 所至有声:所到之处都有官声,指有善政。   [一一] “因以”二句:所以把史中辉光禄卿的官称命名新修的后轩为光禄堂。   [一二] “君皆不能止也”二句:意思是光禄堂的命名和刻石纪事,都是襄阳当地人的要求,史中辉不能阻止,因此来请欧阳修写碑记。   [一三] 慕叔子之风:仰慕羊祜的风流余韵。风,指政治风度。   [一四] “若其左右山川”六句,一般碑记的体裁,宜写所记事物的自然形势及其沿革。作者用“览者自得之”以及下文的“皆不复道”,是省略的写法。 其:指岘山亭。 胜势:指秀丽的风景。 诗人之登高:《汉书·艺文志》,“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离骚》: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这里指诗。   [一五] “至于亭屡废兴四句:意思是岘山亭曾多次毁坏重修,以往也会有碑记,但也没有必要详细说它的兴废经过了,所以这里都不写进去。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一],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二]。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三]。盖元凯以其功[四],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五],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六]。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七]。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九]。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一〇],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一一];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一二]。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一三],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一四]。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一五]。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成语:留风遗韵 (liú fēng yí yùn)  【解释】:韵:风度,气派。前代流传给后世的风雅韵事。   【出处】:宋·欧阳修《岘山亭记》:“至于流风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示例】:屈原正是在吴起、商鞅等实行变法的~中长大的。 ★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说明]   岘山,座落在湖北襄阳城南七里,东临汉水,与紫盖山、万山并称三岘,而岘山为之首,故又名岘首山。其山虽不高峻雄奇,却因羊祜而闻名遐迩。据《太平御览》卷四十三引《十道志》,“羊祜常与从事邹润甫共登岘山,垂泣日: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不可得知,念此使人悲伤。我百年后,魂魄犹当此山也。润甫对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当与此山俱传。若湛(润甫名)辈乃当知公语耳。后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庙并碑于此山。”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与东吴陆抗对峙,彼此不相侵扰,   后入朝陈伐吴之计,举杜预自代。杜预(字元凯)继任后,平定东吴。岘山因此二人而知名。   这篇碑记是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特别是对杜预的“纪功于二石”,指出他“不知石有时而磨灭”。因而,文中说到“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有所建树。   作者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在碑记文中别具一格。   [注释]   [一] 汉上:汉水之上。 隐然,庄重的样子。   [二] “方晋”五句: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后,即有灭吴之志,因荆州是与吴接壤的军事要地,故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准备伐吴。羊祜、杜预均善用兵,羊枯死时举杜预自代,于太废元年(280)平吴。   [三] “至于风流余韵”四句,据《晋书·羊祜传》:“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学校),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牌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四] 元凯以其功:杜预领兵伐吴,功劳最大,平吴后封当阳县侯。   [五] 属:下属、随员,指从事邹润甫。   [六] “元凯”三句,《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七] “是知”句:意思是杜预知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可是他竟然不知道石碑也会因为时间久远而风化剥蚀以至消灭。   [八] “将自待”句:意思是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样远吧。   [九] 熙宁元年:公元一O六八年。 光禄卿:光禄寺的主管官,掌朝廷祭祀朝会等事。这里指史中辉的官阶。   [一O] 所至有声:所到之处都有官声,指有善政。   [一一] “因以”二句:所以把史中辉光禄卿的官称命名新修的后轩为光禄堂。   [一二] “君皆不能止也”二句:意思是光禄堂的命名和刻石纪事,都是襄阳当地人的要求,史中辉不能阻止,因此来请欧阳修写碑记。   [一三] 慕叔子之风:仰慕羊祜的风流余韵。风,指政治风度。   [一四] “若其左右山川”六句,一般碑记的体裁,宜写所记事物的自然形势及其沿革。作者用“览者自得之”以及下文的“皆不复道”,是省略的写法。 其:指岘山亭。 胜势:指秀丽的风景。 诗人之登高:《汉书·艺文志》,“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离骚》: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这里指诗。   [一五] “至于亭屡废兴四句:意思是岘山亭曾多次毁坏重修,以往也会有碑记,但也没有必要详细说它的兴废经过了,所以这里都不写进去。
b,不正确。在这里守不是驻守的意思,而是做太守,当太守。“守”在这里是做状语,而不是动词。“守襄阳”是当襄阳太守,而不是驻守襄阳。

文章TAG:先立乎其大怎么解释怎么  解释  子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