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怎么写一首乐府诗

乐府是汉代刘向编书的一个机构,乐府诗不是一首诗,人们把乐府编写的诗称作乐府诗。
乐府诗比较简单,平仄韵律句式要求都不严,五七言为主吧,把心中所思、所感写出来就好

怎么写一首乐府诗

2,仿照汉乐府江南写一首诗

春愁独成眠,花丛开年年.蝶恋花丛中.蝶恋花丛上,蝶恋花丛下,蝶恋花丛左,蝶恋花丛右.
ls不错哦
这个,前人实有才,勉强做一首吧。秋山映旧篱,篱落风凄凄。萤耀篱落隙。萤耀篱落上,萤耀篱落下。萤耀篱落前,萤耀篱落后。……我对自己十分的无语,遁去……
对的

仿照汉乐府江南写一首诗

3,如何写唐代新乐府诗啊比如平仄关系押韵粘对对仗等等

首先你得知道乐府诗的特色: 标题:歌、行、弄、吟、唱、辞、怨、曲、谣、调、引、操......。(乐府诗又称「歌行体」) 例如:长干行、琵琶行、短歌行、游子吟、渭城曲、长恨歌、春闺怨、子夜秋歌.... 每句字数不限,句法参差、可长可短 ;通篇句数亦不设限。(以五言较为凸出,汉代乐府中尚未有纯粹的七言。) 用韵平仄皆可,偶数句必须押韵,可以换韵。 无须调平仄。 无须对仗。 所以你就知道了:写乐府诗,不用理会平仄关系,押韵只要在偶数压就行,还不用理会韵的平仄,因为可以换,完全不用理什么粘对,根本不需要对仗.......
额,楼主看来连什么是乐府诗也不知道啊。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乐府诗是属于古体诗,古体诗是没有平仄,粘对的。

如何写唐代新乐府诗啊比如平仄关系押韵粘对对仗等等

4,写一篇写景的乐府诗

晋·乐府诗《晋白纻舞歌诗三首》其三。  阳春:温暖的春天。白日:太阳。风花:随风传来的花气。本句大意是:仲春时节,艳阳高照,和风送来阵阵花香。  本名句抓住几个典型事物,概括地表现出阳春季节的特点,虽语言浅近,形同白话,但一经吟咏,境界全出。可以用来形容三春时光日暖、风轻、花香的大好景色。  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本句大意是:在不知不觉中,春风使柳条改换了颜色。冬天的柳技是干枯的,而春天到来的最早迹象,是柳梢上泛出一层新绿,所以诗人以~形象地表现出季节转换的特点。本句可用于描写冬去春回的景象,也可借来说明事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的情况。
与子同袍,归来头白还戍边?与子同裳,尘埃不见咸阳桥,役夫敢申恨,行人弓箭各在腰,租税从何出?与子同泽,古来白骨无人收。 边亭流血成海水,反是生女好,千村万落生荆杞。 或从十五北防河,修我矛戟,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信知生男恶,青海头。与子同仇。 新鬼烦冤旧鬼哭,未休关西卒,修我戈矛,被驱不异犬与鸡! 岂曰无衣? 且如今年冬! 岂曰无衣。 长者虽有问,行人但云点行频, 爷娘妻子走相送,天阴雨湿声啾啾。 县官急索租。 君不见。王于兴师。 去时里正与裹头,便至四十西营田。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生女犹得嫁比邻。与子偕作,生男埋没随百草。 纵有健妇把锄犁,武皇开边意未已。 牵衣顿足拦道哭。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王于兴师。 况复秦兵耐苦战,修我甲兵,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 兵车行 车辚辚。与子偕行。王于兴师,马萧萧

5,怎样写歌行体的诗

写诗歌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句式可以长短不一,但还需押韵,每首诗歌呢都要有它所表达的感情,通常都会写到景,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入景了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车行》 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编辑本段]汉代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两者区别: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 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  它属于古体诗。  ——古诗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分类,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大多以“吟”“歌”“行”,不拘音律,韵脚自由,平仄不论,注重抒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6,白居易 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

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
琵琶行长恨歌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音皮)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音皮)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音唯)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a)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zhāo zhā)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如何写乐府诗 很急高分答谢

平仄对偶还在其次,押韵是要考虑的,因为乐府诗是用来唱的,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才行; 乐府诗的乐谱都失传了,只有参照一些典范作品来写。 至于《长歌行》,《琵琶行》,肯定是和内容相关的,你可以自己命名,但别把后面的行字丢掉。宋词的词牌有不少是出自乐府,但说它与内容一点关联都没有也是不合适的,比如《乌夜啼》(也叫《相见欢》,《忆真妃》)就多写离别之苦和男女之情。如果你用这个词牌来写战场上的打打杀杀,就感觉有些另类,其实每个词牌名都是有来历的,作为背景知识,是填词之前肯定要掌握的。 一点补充,也许对你会有些帮助: 以“行”名篇,则产生于汉代,《相逢行》、《善哉行》、《孤儿行》等皆此。胡震亨云:“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唐音癸签》卷一)但歌行作为一种诗体,则也产生于汉代。因而他接着又说:“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于汉,唐人因之。”其时所谓歌行乃乐府诗之一体,句式以三言至七言、杂言皆可。篇幅也长短不拘,短可数句,长则数十句。而且也不独以 “歌”、“行”名篇,还可以名之曰“吟”、“引”、“怨”、“哀”、“词(辞)”、“谣”、 “弄”、“操”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故钟秀云:“曰吟,曰引,则取于悠长;曰怨,曰哀, 则取于凄切;曰词者文丽;曰谣者质俚;曰弄,曰操,则疾徐兼用,以肖乐音。”(《观我生斋诗 话》卷二)大体上符合实际情况。用韵则一韵到底。进入唐代之后,歌行已从乐府中分离出来了, 专指不袭用乐府古题(个别的除外)的七言长短句为歌行(整齐的七言,或以七言为主,杂以部分 三、五言诗句)。故钱良择云:“歌行本出于乐府,然指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分乐府、歌行为二。” 多看看乐府诗集,比如《玉台新咏》等,看得多了自然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其实乐府诗又何止歌行一体呢。诗歌在唐代繁盛,同时也趋于完善,形式上有很多要求,比如对偶,平仄,押韵,句长等,虽然一般篇幅不长,但写起来比较难。古体诗就随意得多,为什么要定平仄呢,至少从朗读的角度讲,要抑扬顿挫,音节上富于变化,如果一句诗都是平生或仄声字,那读的感觉就有点象机器人了,之所以要考虑押韵,可以诗诗作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读起来顺口,记起来方便,富于韵律美。
《长歌行》,《琵琶行》不是乐府,是七言古诗 五、七、古、律、绝的分别都在形式,乐府是题材和作风不同。 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首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直没有七言句,却也可能算入七古里。到了杜甫,更有意的以文为诗,但多七言到底,少用长短句。后来人作七古,多半跟着他走。他不作旧题目的乐府而作了许多叙述时事,描写社会生活的诗。这正是乐府的本来面目。 古文家韩愈继承杜甫,更使诗向散文化的路上走。宋诗受他的影响极大。他的门下作诗,有词句冷涩的,有题材诡僻的;本书里只选了贾岛一首。另一方面有些人描写一般的社会生活;这原是乐府精神,却也是杜甫开的风气。 唐以前的诗,可以说大多数是五古,极少数是七古;但那些时候并没有体制的分类。那些时候诗的分类,大概只从内容方面看,最显著的一组类别是五言诗和乐府诗。五言诗虽也从乐府转变而出,但从阮籍开始,已经高度的文人化,成为独立的抒情写景的体制。乐府原是民歌,叙述民间故事,描写各社会的生活,有时也说教,东汉以来文人仿作乐府的很多,大都没用旧题旧调,也是五言的体制。汉末旧调渐亡,文人仿作,便只沿用旧题目;但到后来诗中的话也不尽合于旧题目。这些时候有了七言乐府,不过少极;汉魏六朝间著名的只有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行路难》十八首等。乐府多朴素的铺排,跟五言诗的浑含不露有别。五言诗经过汉魏六朝的演变,作风也分化。阮籍是一期,陶渊明、谢灵运是一期,“宫体”又是一期。阮籍抒情,“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颜延年、沈约等注《咏怀诗》语),最是浑含不露。陶谢抒情、写景、说理,渐趋详切,题材是田园山水。宫体起于梁简文帝时,以艳情为主,渐讲声调对偶。 初唐王古还是宫体余风,陈子昂、张九龄、李白主张复古,虽标榜“建安”(汉献帝年号,建安体的代表是曹植),实是学阮籍。本书张九龄《感遇》二首便是例子。但盛唐五古,张九龄以外,连李白所作(《古风》除外)在内,可以说都是陶谢的流派。中唐韦应物、柳宗元也如此。陶谢的详切本受乐府的影响。乐府的影响到唐代最为显著。杜甫的五古便多从乐府变化。他第一个变了五古的调子,也是创了五古的新调子。新调子的特色是散文化。但本书里所选他的五古还不是调子,读他的长篇才易见出。这种新调子后来渐渐代替了旧调子。本书里似乎只有元结《贼退示官吏》一首是新调子;可是散文化太过,不是成功之作。至于唐人七古,却全然从乐府变出。这又有两派。一派学鲍照,以慷慨为主;另一派学晋《白纻(舞名)歌辞》(四首,见《乐府诗集》)等,以绮艳为主。李白便是著名学鲍照的;盛唐人似乎已经多是这一派。七言句长,本不像五言句的易加整炼,散文化更方便些。《行路难》里已有散文句。李白诗里又多些,如,“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如上文举过的“弃我去者”二语。七古体夹长短句原也是散文化的一个方向。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首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直没有七言句,却也可能算入七古里。到了杜甫,更有意的以文为诗,但多七言到底,少用长短句。后来人作七古,多半跟着他走。他不作旧题目的乐府而作了许多叙述时事,描写社会生活的诗。这正是乐府的本来面目。本书据《乐府诗集》将他的《哀江头》、《哀王孙》等都放在七言乐府里,便是这个理。从他以后,用乐府旧题作诗的就渐渐的稀少了。另一方面,元稹、白居易创出一种七古新调,全篇都用平仄调协的律句,但押韵随时转换,平仄相间,各句安排也不像七律有一定的规矩。这叫七庆体。长庆是穆宗的年号,也是元白的集名。本书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的。古体的声调本来比较近乎语言之自然,长庆体全用律句,反失自然,只是一种变调。但却便于歌唱。《长恨歌》可以唱,见于记载,可不知道是否全唱。五七古里律句多的本可歌唱,不过似乎只唱四句,跟唱五七绝一样。古体诗虽不像近体诗的整炼,但组织的经济也最著重。这也是它跟散文的一个主要的分别。前举韦应物《送杨氏女》便是一例。又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里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方面说谢眺(小谢),一方面是比喻。且不说喻旨,只就文义看,“蓬莱”句又有两层比喻,全句的意旨是后汉文章首推建安诗。“中间”句说建安以后“大雅久不作”(见李白《古风》第一首),小谢清发,才重振遗绪;“中间”、“又”三个字包括多少朝代,多少诗家,多少诗,多少议论!组织有时也变换些新方式,但得出于自然。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七古)用梦游和梦醒作纲领,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用唱歌跟和歌作纲领,将两篇歌辞穿插在里头。
新乐府运动听过吗? 所以,写乐府诗最重要的不是押韵不是平仄不是对偶,卖炭翁度过吧··人家就不怎么计较这些··这都是繁文缛节,重要的是些出自己的感情来!“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今最重要的就是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对偶不对偶无所谓的!
乐府的产生、特点楼上已说明。 真实的感情是写好乐府诗的前提。乐府近于民歌,感情充沛、清新自然。在格律上倒没有近体诗那么苛刻,只要流畅即可。 其实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多研读下优秀的乐府,如汉乐府,李白、白居易的乐府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真实的。

文章TAG:怎么模仿写乐府诗怎么  模仿  乐府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