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新课改

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李利林 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巴阳小学,重庆 404508 摘要:我国推行新课改的初衷就是逐步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打破了过去“一言堂”的教育僵局,关注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关注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以新课改的根本要求为切入点,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期望能引起更多教育同仁对新课改的重视,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教改参考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 以生为本,增添课堂乐趣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还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时期,想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顺应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发展需求,只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刻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才能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全神贯注地学习与思考;而在有效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调动思维能力,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因此在新课改下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模式,遵循以生为本原则,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与成长空间,要从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着手,营造自由、民主、轻松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释放自我、开拓思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热闹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养成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课文《向大树道歉》时,首先指导学生提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针对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文中怎样向大树道歉的?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话,感受丹尼尔表达的情感。最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又设计了拓展学习部分:建设“绿色地球”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学完这篇文章你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吗?请你设计一句爱护树木的广告语。通过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并将课堂学习自觉关联生活实际,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塑造了人文精神。 2 倡导合作,发挥主体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之间的相互配合,因此细分工作非常必要。同样在新课改的推进作用下,也要倡导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划分小组的方式强化成员之间的配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备课方案,合理设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再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全面地沟通、交流与讨论,鼓励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碰撞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学习《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时,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并提出问题:①爱德华的助手和律师都认为第三个电话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系,他们为什么这样说?②猜一猜爱德华在电话里可能和母亲说了什么?③文中有两处省略号,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涵义?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交流与讨论中打开了思路,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解决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体验了“亲情是最可贵”的真实情感,并且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情感被推向高潮,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借助合作学习的机会实现了有效教学。 3 拓展思维,尊重个性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式的、个性化的,摆脱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模式束缚,而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海阔天空地想象、自由地表达观点,只有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将语文课堂交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快乐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前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层层递进地启发思路,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过程以及结局。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并且对最终的结局产生一些疑惑,由此产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此时再切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大年夜的寒风、雨雪以及小姑娘点燃火柴时看到的事物,当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时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如果当时你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么做?同时开展分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大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拓展故事情节,有的学生扮演小女孩,有的学生扮演老奶奶,有的学生扮演路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人物的情感与内心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更具灵活性与开放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感染力,所以他们能认真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融进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强烈的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立意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解放,进一步拓展思维,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自然也就提高效率。 4 注重体验,渗透情感要素 在传统形式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境往往都是简单的一带而过,或出示呆板的图片、或只言片语的文字渲染,这种形式不利于小学生构建审美能力,也不利于小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在新时代,各种各样的教育工具应运而生,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辅助教学工具,强化语文课堂的体验学习策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更多共享的教育资源,将丰富的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新课改

2,浅谈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浅谈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去。那么,作为 语文 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 语文 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 语文 新课程改革, 语文 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因此 语文 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即 语文 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 (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2、学法指导观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 语文 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同行合作观 在以前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 语文 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   4、终身学习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5、大 语文 教育观 所谓树立大 语文 教育观,就是要克服 语文 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 语文 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语文 课程体系。    语文 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 语文 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 语文 教育相结合,使 语文 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 语文 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做到 语文 生活化,生活 语文 化。    二、转变教学行为 语文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 语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变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 语文 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2、变注重教学的结果为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 语文 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浅谈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导语:语文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有精心呵护株株幼苗,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祖国蔚蓝的天空。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当前,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课前准备不足。他们的课前准备简单,只限于读读参考,写写教案。写教案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开学初,买来各类精选教案,不假思索,全盘抄袭。有的甚至连原本中因疏漏造成的个别失误也照抄不误。不仅全然脱离了自己的教学实际,而且丢开了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等必不可少的深钻细究、课前反思,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徒劳无功,没有实效。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    教师课前要做好五大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准备。   二、教学理念的准备。   三、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准备。   四、教学设计的准备。   五、教学和学具的准备。这五种准备中,其它四种准备是教学设计准备的基础。教学设计是课前准备的关键。    进行教学设计要达到以下要求:   1、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要以”三维目标“为中心设计。   3、要重视双基,重视能够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    二、 联系实际,巧用教法。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推行了四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改变着,但有一部分教师的转变力度不大。课堂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分析讲解为主要形式,采取灌输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有厌学的心理。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们了解、熟悉教材、学生。在选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从学的精神上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的指导上来。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 朴实的方法结出扎实的硕果。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二、 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串讲串问的旧模式,实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在阅读一篇语言文字材料时,老师提出“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地阅读思考,梳理好自己读懂的内容;再提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勾画和记录疑难问题,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不是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对阅读材料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四、 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结合。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 。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在新课标引导下转变旧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体现的。要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新课标理论学习。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语文新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三、运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学生的“课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核、只讲究热闹而忽视效益的时候,我们有些怀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责的传统教育,怀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当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呼应,积极投入,但对那些沿袭多年的“旧”,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应冷静反思,精选慎取,那些历史的积淀其实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否定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文章TAG: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课改语文  语文课  课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