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伽利略怎么引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三假设是什么
来源:整理 编辑:八论文 2024-02-02 09:22:11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三假设是什么
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同性原理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第三假设 相对论简介 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第三假设
在开始阅读本短文并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关键特点之前,我们必须假定一件事情:狭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这也就是说,广义相对论是基于狭义相对论的。如果后者被证明是错误的,整个理论的大厦都将垮塌。
为了理解广义相对论,我们必须明确质量在经典力学中是如何定义的。
质量的两种不同表述: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质量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什么。“它是重量”?事实上,我们认为质量是某种可称量的东西,正如我们是这样度量它的:我们把需要测出其质量的物体放在一架天平上。我们这样做是利用了质量的什么性质呢?是地球和被测物体相互吸引的事实。这种质量被称作“引力质量”。我们称它为“引力的”是因为它决定了宇宙中所有星星和恒星的运行: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质量驱使地球围绕后者作近乎圆形的环绕运动。
现在,试着在一个平面上推你的汽车。你不能否认你的汽车强烈地反抗着你要给它的加速度。这是因为你的汽车有一个非常大的质量。移动轻的物体要比移动重的物体轻松。质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定义:“它反抗加速度”。这种质量被称作“惯性质量”。
因此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度量质量。要么我们称它的重量(非常简单),要么我们测量它对加速度的抵抗(使用牛顿定律)。
人们做了许多实验以测量同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得出同一结论: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
牛顿自己意识到这种质量的等同性是由某种他的理论不能够解释的原因引起的。但他认为这一结果是一种简单的巧合。与此相反,爱因斯坦发现这种等同性中存在着一条取代牛顿理论的通道。
日常经验验证了这一等同性:两个物体(一轻一重)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然而重的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比轻的大。那么为什么它不会“落”得更快呢?因为它对加速度的抵抗更强。结论是,引力场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伽利略是第一个注意到此现象的人。重要的是你应该明白,引力场中所有的物体“以同一速度下落”是(经典力学中)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同的结果。
现在我们关注一下“下落”这个表述。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质量产生了地球的引力场。两个物体在所有相同的引力场中的速度相同。不论是月亮的还是太阳的,它们以相同的比率被加速。这就是说它们的速度在每秒钟内的增量相同。(加速度是速度每秒的增加值)
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同性是爱因斯坦论据中的第三假设
爱因斯坦一直在寻找“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的解释。为了这个目标,他作出了被称作“等同原理”的第三假设。它说明:如果一个惯性系相对于一个伽利略系被均匀地加速,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入相对于它的一个均匀引力场而认为它(该惯性系)是静止的。
让我们来考查一个惯性系K,它有一个相对于伽利略系的均匀加速运动。在K 和K周围有许多物体。此物体相对于K是静止的。因此这些物体相对于K有一个相同的加速运动。这个加速度对所有的物体都是相同的,并且与K相对于K的加速度方向相反。我们说过,在一个引力场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因此其效果等同于K是静止的并且存在一个均匀的引力场。
因此如果我们确立等同原理,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只是它的一个简单推论。 这就是为什么(质量)等同是支持等同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据。
通过假定K静止且引力场存在,我们将K理解为一个伽利略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其中研究力学规律。由此爱因斯坦确立了他的第四个原理。
2,惯性定律的含义是什么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或惯性定律,是从伽利略、笛卡儿到牛顿的几位杰出科学家的努力总结出来的自然定律,它否定了几千年来人们关于运动和力的错误观念。通过不受力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绘,揭示出周围环境对物体施加的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受力作用的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第一定律的建立,在观念上是革命性的变革,在科学的动力学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第一定律的丰富内涵和它的重要意义:
(1)提出了力概念的定性定义
第一定律通过不受力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绘,绘出了力概念的定性定义。牛顿在表述他的第一定律前的定义中明确提出:力是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对力概念给出了定性的、科学的定义。其要点之一是力的起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揭示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性质的规律)。力存在于这种作用过程之中。其要点之二是,力作用的效果:是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在运动定律方面牛顿超过伽利略的重要方面之一,就在于科学地定义了力这个重要概念。它使原来关于推、拉这种关于力的模糊认识上升到科学概念,从而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力的认识,拓宽了力的范围。使人们根据上述的两个要点,超过以前停留于推、拉这种直接的作用,去认识更大范畴内的作用力,包括引力,电磁力等等。
(2)惯性概念的确立
第一定律表明: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或沿一直线作等速运动状态的属性,这就是惯性。牛顿在陈述第一定律前的定义中,明确定义了“惯性”这一概念,他指出:“惯性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能力,它存在于每一物体当中,”这种抵抗作用的能力,“使之保持其现有状态,或者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显然,这里所说的起抵抗作用的能力,是指对外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的抵抗能力。
因此,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论物体是否受力都具有的性质。当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时,静者恒静,动者恒作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惯性表现于对外界作用的“抵抗性”(此即牛顿所说“抵抗能力”的含意)。这种“抵抗性”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定量的阐明。
(3)定义了惯性系
参考系是判断动、静,描述物体运动的依据,人们可以任意选定一个参考系来对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运动进行描述。对任一物体,不管它是否受力,都可以找到一个参考系,在此参考系中,该物体是静止的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可见,离开参考系谈惯性定律是毫无意义的。
牛顿第一定律把“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力”作为“物体继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就界定了牛顿力学适用于一类特殊的参考系,这类特殊的参考系就是不受力作用的物体在其中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称为惯性系。牛顿第一定律正是通过不受外界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定义惯性参考系,从而使它成为整个力学甚至物理学的出发点。
牛顿在他的《原理》中对他讨论的运动构想的参考系是“绝对空间”。他声明他将讨论的运动是在“绝对空间”中的真正运动。在后面的“推论”中,牛顿又指出“在绝对空间中作匀速运动并不作任何转动的空间内,一切运动按同样方式进行”。按牛顿所想象的绝对空间,是他设想的宇宙的不动的中心。从今天的观点看,绝对空间的观念是不对的,早已否定了的。但历史地看,在三百多年前的牛顿要为他讨论的运动引入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空间”,并吸取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提出“在绝对空间中作匀速直线平动(无任何转动)的空间内”,运动定律同样成立,确也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把运动定律所适用的参考系由抽象的一个“绝对”,变为许许多多可供选择的具体参考系了(现代称之为惯性系)。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引入绝对空间,对于建立他的力学体系是必要的。这是在那个时代“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
3,相对论的简介
【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
伽利略曾经指出,运动的船与静止的船上的运动不可区分,也就是说,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器,也无从感知你的船是匀速运动,还是静止。更无从感知速度的大小,因为没有参考。比如,我们不知道我们整个宇宙的整体运动状态,因为宇宙是封闭的。爱因斯坦将其引用,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惯性系之间完全等价,不可区分。
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学说,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地上,还是站在飞奔的火车上,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由这两条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导出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式,速度变换式等所有的狭义相对论内容。比如速度变幻,与传统的法则相矛盾,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比如一辆火车速度是10m/s,一个人在车上相对车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对论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时,这种效应明显增大,比如,火车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么地面观测者的结论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车上的人看到后面的射来的光也没有变慢,对他来说也是光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无论在那个参考系,光速都是不变的。速度变换已经被粒子物理学的无数实验证明,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光的这一独特性质,因此被选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
【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由于惯性系无法定义,爱因斯坦将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所有参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时都是等效的。这与狭义相对性原理有很大区别。在不同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完全等价,没有任何描述上的区别。但在一切参考系中,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不同参考系可以同样有效的描述自然律。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更好的描述方法来适应这种要求。通过狭义相对论,很容易证明旋转圆盘的圆周率大于3.14。因此,普通参考系应该用黎曼几何来描述。第二个原理是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意参考系内都是不变的。它等效于在四维时空中光的时空点是不动的。当时空是平直的,在三维空间中光以光速直线运动,当时空弯曲时,在三维空间中光沿着弯曲的空间运动。可以说引力可使光线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第三个原理是最著名的等效原理。质量有两种,惯性质量是用来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起初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引力质量度量物体引力荷的大小,起初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定义。它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定律。惯性质量不等于电荷,甚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引力荷)在牛顿力学中不应该有任何关系。然而通过当代最精密的试验也无法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严格成比例(选择适当系数可使它们严格相等)。广义相对论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完全相等作为等效原理的内容。惯性质量联系着惯性力,引力质量与引力相联系。这样,非惯性系与引力之间也建立了联系。那么在引力场中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引入一个很小的自由降落参考系。由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在此参考系内既不受惯性力也不受引力,可以使用狭义相对论的一切理论。初始条件相同时,等质量不等电荷的质点在同一电场中有不同的轨道,但是所有质点在同一引力场中只有唯一的轨道。等效原理使爱因斯坦认识到,引力场很可能不是时空中的外来场,而是一种几何场,是时空本身的一种性质。由于物质的存在,原本平直的时空变成了弯曲的黎曼时空。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之初,曾有第四条原理,惯性定律:不受力(除去引力,因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的物体做惯性运动。在黎曼时空中,就是沿着测地线运动。测地线是直线的推广,是两点间最短(或最长)的线,是唯一的。比如,球面的测地线是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截得的大圆的弧。但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建立后,这一定律可由场方程导出,于是惯性定律变成了惯性定理。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曾认为匀速圆周运动才是惯性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总会闭合为一个圆。这样提出是为了解释行星运动。他自然被牛顿力学批的体无完肤,然而相对论又将它复活了,行星做的的确是惯性运动,只是不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而已。
4,世界物理学家排名是怎样的
世界物理学家排名是: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普朗克、法拉第、费曼、薛定谔、狄拉克、卢瑟福、海森堡、玻尔、伽利略。1、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排第一的是牛顿,他的地位相当于经典物理学的“祖师爷”。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他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而且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牛顿是物理学集大成者,他的最重要贡献莫过于提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里大师都是一些开门人,牛顿打开了经典物理的大门,牛顿是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历史第一无可争议。物体宏观运动规律都可由牛顿力学解释,物理学大厦的框架被完整搭建。虽然伽利略在门边进进出出,但他嘴笨,第一个对世界大喊“这有一扇门”的是牛顿,之后除了很多大师都是进入牛顿这扇门之后才有的。2、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下一个是爱因斯坦,他打开了一扇门,于是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催生出一大堆大师,不得不说量子力学是进入爱因斯坦的门后长出来的,爱因斯坦是重建物理学大厦的第一人,历史第二争议不大。爱因斯坦是时空与引力的重塑者,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绝对时空观,不仅是一次物理学上的革命,更是一次哲学思想上的革命,让人们重新思考关于时间、空间、存在与运动。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3、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4、德国着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普朗克是德国着名物理学家,被称为量子理论之父,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在论证过程中提出普朗克常数,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方程常数之一,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5、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法拉第是英国着名的科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发现了磁场,电磁感应,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他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着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6、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理查德·费曼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其在粒子物理学和量子电动力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首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7、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埃尔温·薛定谔是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还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是所有科学领域中最精细的思想实验之一,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8、英国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保罗·狄拉克是英国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了狄拉克方程,用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还与薛定谔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9、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欧内斯特·卢瑟福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10、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沃纳·海森堡沃纳·海森堡是德国着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奠定了量子力学,还提出矩阵理论,其在核物理学的显着贡献,为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的出现奠定基础,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11、玻尔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2、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将定量分析引入物理学,爱因斯坦认为是他开创了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
5,有关相对论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
伽利略曾经指出,运动的船与静止的船上的运动不可区分,也就是说,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器,也无从感知你的船是匀速运动,还是静止。更无从感知速度的大小,因为没有参考。比如,我们不知道我们整个宇宙的整体运动状态,因为宇宙是封闭的。爱因斯坦将其引用,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惯性系之间完全等价,不可区分。
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学说,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地上,还是站在飞奔的火车上,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由这两条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导出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式,速度变换式等所有的狭义相对论内容。比如速度变幻,与传统的法则相矛盾,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比如一辆火车速度是10m/s,一个人在车上相对车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对论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时,这种效应明显增大,比如,火车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么地面观测者的结论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车上的人看到后面的射来的光也没有变慢,对他来说也是光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无论在那个参考系,光速都是不变的。速度变换已经被粒子物理学的无数实验证明,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光的这一独特性质,因此被选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
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由于惯性系无法定义,爱因斯坦将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所有参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时都是等效的。这与狭义相对性原理有很大区别。在不同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完全等价,没有任何描述上的区别。但在一切参考系中,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不同参考系可以同样有效的描述自然律。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更好的描述方法来适应这种要求。通过狭义相对论,很容易证明旋转圆盘的圆周率大于3.14。因此,普通参考系应该用黎曼几何来描述。第二个原理是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意参考系内都是不变的。它等效于在四维时空中光的时空点是不动的。当时空是平直的,在三维空间中光以光速直线运动,当时空弯曲时,在三维空间中光沿着弯曲的空间运动。可以说引力可使光线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第三个原理是最著名的等效原理。质量有两种,惯性质量是用来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起初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引力质量度量物体引力荷的大小,起初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定义。它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定律。惯性质量不等于电荷,甚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引力荷)在牛顿力学中不应该有任何关系。然而通过当代最精密的试验也无法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严格成比例(选择适当系数可使它们严格相等)。广义相对论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完全相等作为等效原理的内容。惯性质量联系着惯性力,引力质量与引力相联系。这样,非惯性系与引力之间也建立了联系。那么在引力场中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引入一个很小的自由降落参考系。由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在此参考系内既不受惯性力也不受引力,可以使用狭义相对论的一切理论。初始条件相同时,等质量不等电荷的质点在同一电场中有不同的轨道,但是所有质点在同一引力场中只有唯一的轨道。等效原理使爱因斯坦认识到,引力场很可能不是时空中的外来场,而是一种几何场,是时空本身的一种性质。由于物质的存在,原本平直的时空变成了弯曲的黎曼时空。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之初,曾有第四条原理,惯性定律:不受力(除去引力,因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的物体做惯性运动。在黎曼时空中,就是沿着测地线运动。测地线是直线的推广,是两点间最短(或最长)的线,是唯一的。比如,球面的测地线是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截得的大圆的弧。但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建立后,这一定律可由场方程导出,于是惯性定律变成了惯性定理。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曾认为匀速圆周运动才是惯性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总会闭合为一个圆。这样提出是为了解释行星运动。他自然被牛顿力学批的体无完肤,然而相对论又将它复活了,行星做的的确是惯性运动,只是不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而已。
6,爸爸总比儿子知道得多吗
? ——直面“反驳” 《讽刺与幽默》杂志曾刊登过一则小幽默: 一个小孩问他的父亲:“?” 父亲答道:“是的。” 孩子接着问:“谁发明了蒸汽机?” 父亲回答:“詹姆士·瓦特。” 孩子马上说:“那么詹姆士·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呀!” 有一点让我们先来补充说明一下,这则幽默中“发明”应该改为“改进”。事实上,在詹姆士·瓦特之前。蒸汽机已经出现了,不应当笼统地称瓦特为发明蒸汽机的人。不过,这里暂不讨论这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引起一些有趣的争论,一旦争论起来,我们不得不直面“反驳”了。 什么叫反驳?反驳就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虚假性或确定其证明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上面那则小幽默讲的就是儿子对父亲看法的反驳。 在反驳中,被确定为虚假性的那个判断叫被反驳的论题。例如在上面的小幽默中,“爸爸总比儿子知道得多”就是被反驳的论题(在小幽默里,表达为:“是的。”)引用来作为反驳根据的判断叫反驳的论据。例如:“那么詹姆士·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呀!”这是孩子反驳时使用的反驳的论据。反驳所运用的推理形式叫反驳的方式。因为反驳时要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来进行,所以分析一下通过什么推理形式来进行,就可以得知采用了什么反驳方式。 上述孩子对父亲看法的反驳确实很幽默,这说明反驳人人都在用,然而反驳的效果如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让我们再来看看上面所讲的小幽默,能不能说孩子已经把父亲驳倒了呢?还不能那么说。如果父亲也向自己的儿子发难:“那么詹姆士-瓦特的儿子没有发明蒸汽机呀!”真是这么问,父亲反驳得不也很幽默吗?父子双方虽然都称得起幽默,但都缺乏说服力。 那么,反驳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这是直面反驳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逻辑学的有关知识,我们使用反驳应当注意。“稳”、“准”、“狠”。 “稳”是指反驳要有针对性。具体地说,就是要找准反驳的“突破口”。小幽默里的父亲片面地认为:爸爸总比儿子知道得多。孩子以驳父亲的这一论题为“突破口”,就这一点来说这样反驳应当说很有针对性的。如果真的能把父亲这个片面的论题驳倒了,那就从总体上把这一片面的思想给否定了。所以,人们喜欢把驳对方错误的论题作为反驳的“突破口”。例如,《驳女性不能创造》、《斥创造者必须是天才>等,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写这样文章的作者,都力求抓住对方错误的论题予以反驳。此外,驳对方的论据也是一种寻找“突破口”的稳妥做法。抓住对方的论据作为“突破口”,一旦对方的论据被你驳倒,那么对方的论题当然就站不住脚了。还有,指出对方在论证方式上有漏洞,这也是寻找“突破口”的做法。如有人说:“我几次见他从某大学校园里走出来,所以他一定是大学教师。”这个证明所使用的推理违反了有关的推理规则,其论据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所要证明的论题。这就像平常我们所说的:他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难道他一定是大学教师吗?正因为论证方式有漏洞,所以根据他从某大学校园走出来,不能推出他是大学老师这一论题。 总之,反驳时要仔细分析对方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看看对方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哪个或哪几个方面,找好“突破口”,反驳才能更有针对性,进而才能有说服力。 “准”是指反驳要驳得有理。这里的“理”,是指符合逻辑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得遵守反驳的规则。 前面提到的孩子虽然抓住了父亲片面的论题作为“突破口”,但他的反驳却违反了这样一条规则:反驳的论据必须能充分地驳倒被反驳的论题。可是在小幽默里反映出的情况表明,孩--y-的论据不但不能充分地反驳其父亲的论题,反而会被父亲利用来证明自己的论题。正如前面分析的,孩子用“是瓦特,而不是瓦特的父亲发明蒸汽机”来反驳。爸爸总比儿子知道得多”。那么,父亲可以反过来说:“是瓦特,而不是瓦特的儿子发明蒸汽机”,似乎。爸爸总比儿子知道得多”,又多了一个“根据”。由于反驳不“准”,导致反驳会显得有“气”无“力”。<讽刺与幽默》杂志刊登的小幽默,其作者故意让孩子驳不“准”,那是为了取得特定的艺术效果。倘若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创新活动中驳不“准”,显然会使自己陷于被动或者立于必败之地了。 反驳是一种特殊的证明,因此想要驳得“准”,也同样要遵守证明的有关规则。关于证明的主要规则,在本书介绍证明时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狠”是指反驳要驳得巧妙。具体地说,要讲究反驳的方法。既然反驳对方,而且对方确实错了,那么就要狠狠地将对方驳倒。不过,想“狠”,不见得真“狠”得起来,这里有个方法巧妙的问题。对此,逻辑学根据人们的思维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总结归纳了一些具体方法,如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归谬法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归谬法来谈谈如何才能驳得巧妙一些。 所谓归谬法,就是这样的反驳方法:为了驳倒对方的论题,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从中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从而推翻对方的论题。 有人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采用了归谬法反驳了这种观点。鲁迅先生说:“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由于归谬法把对方论题的荒谬性清楚地揭露出来,所以这种反驳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荒谬的东西是谁也不愿去承认它是真的,而归谬法正是以此来“将”对方的“军”。这样一来,常常让对方张口结舌,甚至无言以对。我们可以从刚才所举的鲁迅先生运用归谬法的例子中,强烈地感受到归谬法之巧妙及威力。 归谬法有三种常用的方式。 1.从被反驳的论题中引伸出假判断。鲁迅先生驳斥“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用的便是这一种方式。 2.从被反驳的论题中推出与其相矛盾的判断。假定有人说“所有的话都是假的”,我们可以先假定这个论题是真的,这样至少有一句话已经是真的了,也就是“所有的话都是假的”这句本身是真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从“所有的话都是假的”这个论题中推出了一个与它相矛盾的话——“有的话是真的”(因为至少“所有的话都是假的”是真的)。这样一来,“所有的话都是假的”不攻自破了。 3.从被反驳的论题中引伸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亚里士多德说:“物体越重其下落的速度就越快。”伽利略在反驳这一论题时指出: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一块较轻的石头A去捆绑在另一块较重的石头B上,让它们一起下落;那么就会导致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A+B下落的速度比B快(因为A+B比B重)。① A+B下落的速度比B慢(因为A的下落速度比B小,会减慢B的下落速度)。② 显然,①和②是互相矛盾的。我们不能自相矛盾,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论题——“物体越重其下落的速度就越快”不成立。伽利略就是这样利用归谬法驳倒这一错误论题的。 上述三种归谬法的方式尽管有区别,但它们在“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式的归谬法。 前面我们介绍过反证法,现在又介绍了归谬法,它们当然有区别。反证法是证明中的巧妙方法,归谬法是反驳中的巧妙方法,一“证”一“驳”,说明它们的目的不同。但是,反证法与归谬法又有联系。反证法是通过确定反论题为假间接确定论题为真,而当确定反论题为假时,一般都使用归谬法。可以说,反证法中一般包括了归谬法。证明和反驳是论证这一思维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在证明自己观点时,往往又需要反驳与之对立的观点。同样,当我们反驳某—错误观点时,往往又需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电灯是谁发明的?”“爱迪生。”“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但是爱迪生的爸爸“发明了”爱迪生, 就是他最伟大的发明。
7,我想要月亮的资料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像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这只是“嫦娥奔月”的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的是后羿射下太阳后,被人民推选为首领,脾气变得暴躁,不高兴就随便杀人,嫦娥是偷吃了日后要与后羿一起服用的两颗仙丹而成仙的。但流传的最广泛的还是上述的一种,因为人们向往这种结局。)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像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弓。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环形山
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 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文章TAG:
介绍伽利略怎么引入介绍 伽利略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