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师幼互动"是这几年在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特别是在新《纲要》中更是处处体现出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此,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如果离开了互动,教育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

如何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2,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对幼儿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人结合幼儿园多年的实践,认为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需要懂得如何去与孩子沟通,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并引导孩子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适合幼儿,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的教育能力、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幼儿共同的发展。一、师幼互动的现状调查有研究者对现存的师幼互动行为所具有的功能,对参与这种互动的教师与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指出现实师幼互动的功能有:稳定的学习与生活秩序,高效经济的保育与教育工作,固有知识、技能的习得与既成规范的快速传递,被圈禁的主动性与创造性。1.教师与幼儿在师幼互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但在主动性的发挥上有很大的差别。教师更多的时候处于主动者地位,他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开启,而幼儿则是相对被动的。2.师幼互动的主题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3,如何适当地组织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

情境与教学具最初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与准备好的,但随着活动进程的推进,教学情况可能会发生多种变化,此时情境与教学具应该注重现场的几种即时变换:  1.关注情境与教学具在现场中的合理性,充分把握内容的活动因素和幼儿的思维现状,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  2.让情境与教学具呈现阶段性,根据幼儿在现场反映出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及时利用或创设情境,巧妙改变教学具,从而吸引幼儿,尽量让幼儿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关键点:吸引幼儿的有时不是教学活动的内容,而是教师本身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拉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有效连接起来,使幼儿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师幼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接受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动表达对每个幼儿的接受。  2.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幼互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如何适当地组织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

4,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

一、要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二、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儿童“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儿童的头脑。三、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掌握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全部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然而,儿童是不能像成人那样做的。他们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儿童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或一节课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多次实践积累的产物,但实践积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四、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走路和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儿童的学习速度,因为不同的儿童,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儿童的手,生拉硬拽地强迫儿童跟着自己“跑”。
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游戏中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彼。再也没有比角色游戏更能使幼儿享受快乐的了,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像成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想象活动,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收放玩具有条理,爱护玩具,这些都会转化为以后对待公物,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这些都是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游戏时,他们会认真地为“宝宝”穿衣服,照顾“宝宝”的日常生活起居,这对培养幼儿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5,怎样的提问和回应让师幼互动更有效

怎么个互动法,你想怎么互动
一、提问内容的设计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为幼儿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幼儿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的思维训练。让幼儿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设计一些多种思维指向、途径、结果的问题,强化幼儿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故事《小老鼠吱吱》中,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其中有“猜猜看这些礼物是谁送给小老鼠吱吱的?”“小老鼠吱吱收到这些礼物会怎么样呢?”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积极性提高,创造性也较强,都能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幼儿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老师要着眼于活动的主题,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幼儿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 结合教学活动的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故事《对换节》中,主要让幼儿知道父母工作是很辛苦的,而自己从小要学好本领,长大才能做好事情。我针对这样的思路设计问题,“大人在对换节里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孩子们做了大人以后高兴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这些道理,而不用老师去特意地告诉他们。 4、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活动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对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幼儿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幼儿无从下手。我们老师要为幼儿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幼儿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些简单的问题,幼儿参与回答得太多,如“故事中有谁?”“你喜欢故事中的谁?”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通常是优先考虑那些平时不善言语、胆子较小、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多锻炼也会增强他们的自信,相应的提高他们原有的能力。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如“他想了什么办法帮助别人?”“如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可能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等等,可以让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起“带头”回答,并通过他的回答来带动其他幼儿的思考和表现。这样的方法经实践表明,可行性较好,不仅能力强的幼儿展现了自己,也鼓励了能力弱的幼儿,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二、提问的组织策略 1、提问要从开放到封闭 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包括过程问题和内容问题。内容问题往往是直接的、低层次的,过程问题往往是间接的、高层次的,需要幼儿更多地使用个人的认知经验来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解释和意义。美国一些研究者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某一内容的提问最好由开放性问题到封闭性问题的转变,而在实际教学中,从开放到封闭的提问要反复出现多个回合。 2、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问题的价值 提问有组织、激发、反应等不同功能与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发挥不同类型提问的价值。此外,提问时,教师还要注意表述的技巧,把握提问的一些基本规则。如:提问中收要集中,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述清楚,语音、语调要突出问题的中心和重点。 3、提问后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思考时间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提问的经历,大脑在接收到提问的信息后,需要思考并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幼儿只需2—3秒的思考即可回答。如果问题可能引发争议,需要幼儿仔细想一想,教师等待的时间则要相应地延长,一方面等待幼儿给出答案,另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儿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或急于代替幼儿回答,真正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4、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积极的回应 教师设计提问后,要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积极的回应,也要事先预测幼儿可能的回答。当然,幼儿的表现有时是无法预测的,教师提问后经常会遇到出乎意料的答案,这些答案也会生成一些新的线索和价值。 首先,教师要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答案,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幼儿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是否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其在师幼互动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不应把这些答案看作不好的“事故”,而应接纳幼儿的想法,通过幼儿的回答,把握其思维路线,并抓住其中有意义的信息调整提问,扩展幼儿的思维。 其次,以幼儿的回答为基础继续追问。追问有助于引导幼儿详细地阐述自己或别人的答案,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幼儿的经验。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通过追问,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探究、转换,在互动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总之,提问是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好提问并对活动过程中提问环节给予积极的、合理的回应,达到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每次活动的时候认真思考,不断反思,经常总结自己的教育方法,就会提高自己驾驭活动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6,如何建立有效的师幼互动

通过这段时间在余霞老师的工作室里学习,我受益匪浅。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它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还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感到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教师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教师要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在为幼儿创设愉快宽松的整体氛围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鼓励他们与环境互动,促使他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布置什么样的环境,设置哪些活动区域,然后一起收集材料、动手制作,共同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使幼儿产生小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总之,在游戏及其他教育活动中,都应以尊重幼儿、信任幼儿为前提,不要把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一种有效的学习。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及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在与环境和教师的和谐互动中产生学习兴趣,获得主动发展。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模式,不断提高师幼互动的机会师幼互动的状况对教育效果具有直接的作用。每个幼儿的个性都具有个别差异,如有的孩子积极、主动、独立性强,他们能在各项自主活动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有的孩子被动、依赖性强,常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与帮助;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而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等等。因此,教师与不同特点的幼儿进行交往与互动时,应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导策略,去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我觉得不妨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活动时间的约束,再加上其它的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真正能进行师幼互动的次数,互动的人数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失去了思考和解答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幼儿要提供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氛围,以支持和满足全体或部分幼儿活动的需要。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还应学会用正向的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多给以赞扬和鼓励等肯定性评价,对存在的行为问题,也应该以正向引导为主,针对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使幼儿在被尊重和被赏识过程中体验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从而产生更强烈的互动动机。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教师应热切关注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回应孩子,在教学相长的过程,做好积极的师幼互动。应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努力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教师也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评语:师幼互动是促进老师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桥梁,让孩子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中更好的体现出来,教师去认真关注每一位幼儿,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水平。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我们常会感到困惑: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呢?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独立性”增强,正处于人自我意识萌芽的又一阶段。尽管他们还非常幼小,但他们同样渴求平等、友谊、理解。他们相信“我能行”。而成人又常常忽视他们独立意识的存在,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伤自尊。所以往往引起幼儿对家长顶撞,对教师的不理睬,对小伙伴的不服气,有时甚至哭闹不休。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善于引导,扬长避短,投其所好。让他们学会克制自己,学会融入到环境中去。当然,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和谐的环境,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蹲下身来,更多的是要蹲下心去。”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和需要,做幼儿的大朋友;还要更多地有意识地关注幼儿园的互动信号,并积极地给予反馈和应答,使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使幼儿“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和互动。 在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集体活动,教师与幼儿个体的交流十分的稀少,甚至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很贫乏。这样的情形对开展师幼互动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即使加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另外我们教师还要成为幼儿心声的倾听者,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和分析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在活动中我们对于孩子的表现和反映,如果予以关注,收到的教育成效会显著不同。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幼儿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自己成为幼儿敬佩和崇拜的人。幼儿觉得老师好伟大,对老师有好感,才愿意亲近老师,融洽的师幼关系才可能建立起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形成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其次是,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符合幼儿教师的言谈举止;仅接着是,技能技巧掌握要全面,能灵活地运用于不同领域中 最后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同时还要做到:让每一幼儿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掌握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幼儿谈话态度和蔼,易于幼儿接受;幼儿犯错时,要给以帮助和关心,而不是指责,给幼儿一个解释和改过的机会;与幼儿家长友好相处。 尊重才会平等,和谐才能轻松。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与“谐”是最佳组合,是人们的追求。

7,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内容有哪些

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有效的集体教学却关系甚广,如: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师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执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来,关注“师幼互动”俨然成为教师评价集体教学过程有效性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怎样的师幼互动是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如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教师成长手册》中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解读幼儿表现、形成认知碰撞、巩固和挑战幼儿当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清晰“师幼互动”的实质,即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建构新型的师幼关系,形成交互影响,不断产生“思维共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如何实现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一、有效组织,情景介入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拉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连结,使幼儿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吸引幼儿的有时不是教学活动的内容,而是教师本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充分运用语言、语调、表情,采用抑扬顿挫,妙趣横生的语言,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的环境。小班主题活动“我爱妈妈”开展期间,我发现孩子们经常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着娃娃家中的包走来走去,并且普遍对妈妈包中的物品非常感兴趣,另外,因为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妈妈爱自己的情感认识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结合主题开展,尝试开展教学活动“妈妈的包”,以妈妈的包为载体,帮助孩子建立包中物品与妈妈的爱的情感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妈妈的爱。首先我通过让孩子和妈妈制作调查表,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加强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点,为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其次,让幼儿征得妈妈的同意后收集妈妈的包,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妈妈包中的秘密,“妈妈为什么要把宝宝的照片放在钱包里呢?”、“猜猜包里还会有什么?妈妈包里为什么要放宝宝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物品蕴含的深意,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接着,再让孩子们想一想平时妈妈这么关心我们,那我们可以为妈妈在包中准备些什么东西呢?使幼儿在角色转换中,进一步了解妈妈的需求,体验关心妈妈的情感。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激励式的语言引导情境,让孩子们亲身调查、交流、体验,帮助孩子运用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实现情感内化。而在师生互动中,我充分运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给予孩子自主发现,表达表现的机会,使活动具有浓浓的情感气息。小贴士:1、接受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动表达对每个幼儿的接受。2、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幼互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3、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或肢体语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与幼儿沟通。二、有效调控,层层追问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根据活动预设进行提问,但是在活动中完全按预设好的问题实施却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而提问的适切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品质的高低。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巧问和追问引导幼儿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有效调控教学现场。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中,执教了集体教学活动《残奥在你我心中》中,我通过剪辑录像“轮椅篮球”,让幼儿在观看中,体会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辛,体会他们每一次成功的来之不易。在观看中,我听到有两个小朋友在看到运动员轮椅摔倒,被压在椅子下面,挣扎了几次好不容易才把轮子翻正的情形时,青青对边上的乐乐说:“ 运动员叔叔这样肯定很疼吧?”乐乐一该往日的调皮,脸色凝重地说:“肯定是这样!”,我灵机一动,即刻抛弃了原先的教案,而是通过询问孩子,“谁想来试试看?”在一名幼儿的主动请缨下,用布条扎住该幼儿的脚,使他不能脚上发力,再模仿轮椅打翻的情景,让幼儿尝试体会残疾人运动员翻到了爬起来的困难,再通过让每个幼儿模仿轮椅篮球运动员坐在椅子上向篮筐投球,让幼儿加强体会成功的艰辛和不易,最后再提问:“残疾人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为什么这些残疾人不在家里让家人照顾,还要做运动员呢?”在做做、议议中,加强感受、学习残疾人不怕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凸显活动的情感目标。小贴士:1、倾听是巧问的前提,教师善于倾听幼儿,包括倾听幼儿的妙想,倾听幼儿的童心,倾听幼儿的错误,倾听弱势幼儿的声音等。2、现场的巧问要抓取即时的素材,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多用激励、接纳的语言增进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有效引导幼儿的比较与思考。3、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真迹”,这样既能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状态由此得到启动。捕捉细节重在一个准字,教师通过“追问”将某一幼儿的想法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幼、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中,教师“追问”得当,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追问”的适宜、适时和适度,以提升“追问”的质量。三、价值判断,积极回应有位学者说过:“追求个性化是生命成长的本然回归,每个人的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将索然无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学,让每个幼儿都快乐成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随情境变迁调整,依现场实际而改变的临场回应能力。(一) 加强幼儿的回应预设,促进有效回应教师要明确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既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幼儿的目标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预设相应的回应内容,教师的预设必须留有空间,凸显幼儿的个性化教育。在儿歌活动《别担心》中,我以图式调查表为依据,了解到每个幼儿上小学担心的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预设幼儿的问题和回答,得出因人而异的回应内容,如:“上学迟到真难为情,可千万不能迟到啊!” “考试成绩差多没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妈妈还会因此生气。” “老师的问题我不会,这可怎么办?” “没有朋友一个人多孤单呀!”“上课时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没办法听老师讲课了。”“鞋带松了没法系,万一摔跤怎么办?”------在活动中,这些回应预设又继续转化,为教师预设不同儿歌内容提供了方向指导。充分的回应预设,使教师的儿歌指导在集体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为教师达成活动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因教学过程的变化、动态和生成,不断地加强回应预设,充分使幼儿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等在活动中得以展现,体现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则,回应才能在动态推进中展现出诗意的精彩。(二)掌握回应的多种方法,促进有效回应有效的回应,必须落实到教师脚踏实地的与幼儿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怎样聆听幼儿的声音?怎样与幼儿交流?怎样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提出质疑和挑战?总结梳理回应的方法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互动模式,为我们建构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文章TAG:怎么样师幼互动怎么  怎么样  互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