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教小学生演讲朗诵

对小学生的朗诵其实要求不高.首先就是要放声朗诵,普通话标准那是不用说了的.其次舞台表现力也是很重要的,面部表情丰富,适当的增加肢体语言.

如何教小学生演讲朗诵

2,怎样教小学的孩子学习吟诵

低年级就让他们模仿,高年级就叫他停顿
你好!让他们多看看视频,自己对照着镜子练习,其实听音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轻音乐)。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自己先读一遍、有感情、有停顿、声音洪亮、
有感情的,放慢节拍的读,让孩子们听广播里的阅读
小孩子的记忆力很好的,你只要一句一句念叫小孩跟着读就可以了,多读几遍就行了。
自己先大概的读一遍,找出应该停顿的地方,在一句一句地教,读第二遍的时候应该就很熟悉了,第三遍时附上感情

怎样教小学的孩子学习吟诵

3,如何教学生朗读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重学生的朗读次数,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屡见不鲜,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回答出:高兴、愉快、激动、兴奋……  这时,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愉快激动的心情,带着兴奋的表情朗读全文。这样,一入课文,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  二、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草原》一课,有这么一句话:“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学生体会出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慢慢腾腾的一个调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我问:“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客人,你听了朗读会觉得热情吗?再试一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样的热情,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随时产生朗读指导语的生成,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作者系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除了安排识字和写字的任务外,还注重朗读与默读的训练,在读中落实语文的“双基”。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最常用的方法。教材许多课文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进行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时间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我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让学生围绕火烧云上来了地面的景物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在文中仔细阅读,学生很快找到第一自然段,去读文。他们带着问题自主的读,反复的读,在练习读文中发现变化的景物。这时,在找一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认真听,感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孩子们一下就发现了排比句式和出现的“了”字句,反映火烧云上来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我在将这几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练习读文,这种轻快的“了”字尾音,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当时的美景,真是“看文如见其画,听声如见其景”。二、默读训练是四年级语文教材阅读的重点。在课堂上通过反复实践,加上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明确要求有多篇略读课文要通过默读了解内容。而精读课文的中的探究性问题则需要在默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我在讲〈爬山虎的脚〉时的重点句子的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这句话的分析与理解时,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触、变、巴、拉这几个连动词,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我就让学生默读,给他们留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切实的读文字、思问题、找答案。这种默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循序渐进的,还要有教师的指导与有效的训练检查的过程。学生默读后多文章的感悟与理解才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各抒己见的自主学习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切记让学生只读不思,也不检查,让学生匆匆忙忙的,简简单单的随意读,将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将朗读与阅读有机结合,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得到的不止是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阅读过程,在读中理解课文,并有个人体会。这时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与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

如何教学生朗读

4,小学阶段怎样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学生从小就能正确、流利,以至逐步达到有感情地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现就抓朗读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如,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我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5,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一、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二、朗读示范,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三、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的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等等。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 四、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五、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字里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都能背诵出来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我教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情景的融合,使学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单的场面。通过我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在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七、“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6,如何训练孩子朗读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低年级处于朗读的起步阶段,肩负着达到朗读训练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双重任务,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选择科学的方法,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训练,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学好语文这座大厦打下扎实的根基。下面就我几年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牢固掌握汉语拼音,做好朗读准备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这主要是让小学生在学好汉语拼音以后,利用它来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使用它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朗读。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连基本字音也无法读准确,更别说朗读了。相反,如果汉语拼音掌握好了,学生朗读起来也会轻松快捷得多。一年级的课文都采用全文注音的形式,这样既巩固了刚学会的汉语拼音,又为正确认识汉字提供了方便。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只要看看头上的拼音就能正确拼读了,达到了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在二年级以后的语文教材中,遇到没见过的生字,也都有注音,满足了学生的朗读需求。由此看来,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学生识字,阅读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孩子刚入学时,教师要扎实抓好汉语拼音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好汉语拼音。可针对拼音字母的特点,多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儿歌、童谣、手势等形式,把抽象的拼音字母形象化,趣味化,让孩子牢固掌握汉语拼音,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便利。 二、梳理学生朗读中的小问题并对症下药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应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现象呢?我针对造成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 (二)朗读时“唱读”。 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作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得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 (三)“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 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中大停顿与小停顿。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诵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我们做到了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三、层层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1)单句训练。先让学生弄清一句话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明白)怎样读才能做到?哪些字要重读?哪些字又要轻读?这就得通过学生的自读与老师的范读相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抽生试读,其他孩子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评了再读。不断的实践,总结.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多种形式的赛读:个人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既能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进来,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确切的感受到该怎样读出一句话的语气和表达出相应的感情。 (2)分角色朗读。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抽人试读,读了大家评,评了又读,然后再抽生分角色读。最后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这样能带动一些弱差生也参与进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3)故事表演:这是建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一片树叶》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 “读中感,读中思,读中悟”,朗读教学是贯彻小学语文课堂的主线。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也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在朗读指导之外,还应给学生充分多的时间去读,去思考和品味,让学生获得自身内心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7,浅谈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2、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4、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如,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我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

文章TAG:怎么教小学生朗诵怎么  小学  小学生  
下一篇